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院县共建,让杞县大蒜有了“科技范”

2024-08-28

院县共建,让杞县大蒜有了“科技范”

2024-04-19 18:54

眼下,正是蒜薹成熟大量上市的时节,在杞县裴村店乡许岗村的“院县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里,一垄垄大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依托院县共建项目,当地推广示范了大蒜水肥药一体化高效栽培、连作障碍微生物防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新技术,科技赋能,让杞县大蒜有了“科技范”。

建立示范基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和应用关键技术提升大蒜品质和产量,优化推动大蒜产业转型升级……4月18日,河南省农科院与杞县“院县共建”的大蒜绿色种植及加工技术示范现场会在这里举行,河南省农科院、杞县人民政府有关领导,项目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观摩探讨大蒜产业项目。

科技赋能 多学科联动

杞县因蒜而名,因蒜而兴,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国,优质大蒜在杞县”的美誉。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总产量9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县域第一位。经过数十年发展,杞县大蒜已初步形成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为给杞县大蒜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以科技赋能大蒜产业发展,做强一产带动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来自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的项目首席科学家杨丽荣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起,省农科院依托自身人才、技术及平台优势,采取多学科联动,由省农科院植保所牵头组织省农科院7个研究所的10个团队组成大蒜产业提质增效科技支撑团队,与当地种植户、生产企业等对接,实施了包括新品种引进、水药肥一体化、连作障碍消减、冬春季大蒜冻害与长势和病虫害监测、精深加工及工艺提升、服务体系提升等10个任务,目前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从品种、种植、植保、加工、质量标准等方面制定了针对性强的新技术示范推广计划,省农科院信息所以科学精准的遥感监测实时观测大蒜长势,为我们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杞县县长黄宗刚表示,省农科院专家到田间地头为广大蒜农开展技术指导、推广大蒜新产品,提高了蒜农种植技术水平,使得杞县大蒜科技赋能效果显著。

身价倍增 源自深加工

在河南省大蒜检测中心观摩时,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吴绪金介绍了杞县大蒜检测中心《质量手册》编写、完善及实施情况,提出通过质量检测为大蒜加工提供优质的原料,把好大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关。

在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大蒜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同时也是保健品,将新鲜生蒜发酵后制成的黑蒜,酸甜软糯,是厂里的“明星产品”,一年加工达700吨。

“黑蒜的口感去除了大蒜独有的辣味,营养成分更高,可以促进人体消化,提高肠胃蠕动能力。”河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谢永康博士介绍,一粒鲜蒜加工成一颗黑蒜,重量会减轻5克,价值却会增加10倍,大大提升了大蒜的附加值。

记者了解到,目前杞县从事大蒜产业的人员达20多万人,大蒜年贮藏能力达117万吨,年加工能力40余万吨,年交易量220万吨,交易额110亿元,公用品牌价值达56.12亿元。

“开发大蒜深加工制品,提升大蒜制品检验水平,优化大蒜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建设国家级大蒜现代农业产业园。”县长黄宗刚说道,大蒜产业方面,杞县存在着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和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大蒜加工产业链较短、大蒜加工产品仅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缺少大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等问题,期待“院县共建”工作在着力优化大蒜产业结构上做文章,在推动大蒜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精打细“蒜” 产业升级中

在许岗村大蒜绿色种植观摩现场,杨丽荣介绍了大蒜绿色提质生产技术示范总体情况以及同时负责的任务“大蒜连作障碍微生物防控技术”,省农科院专家唐中杰、谢德意、高新菊、王根松、刘婷分别介绍了大蒜新品种筛选、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喷拌技术”防控早衰、全程机械化、遥感动态监测等技术及实施成效。省农科院植保所所长封洪强告诉记者,项目专家各显其能,分工合作,对大蒜生产实施了全生育期的技术升级,目前来看,成效明显,有力推动了大蒜产业转型升级。

省农科院推广处处长李秀杰表示,院县共建通过组建跨学科、跨单位协同创新团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同时,精准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集成新品种新技术,不仅推动区域产业发展,而且还在探索可推广的技术产业模式,助推全省农业再上新台阶。

“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未必可行,一定要多做技术经济核算,多考虑老百姓能不能接受,市场能不能接受,以产业的思路推动‘院县共建’工作,推动技术推广。”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表示,“院县共建”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所有的项目、任务必须来自产业一线的需求,科研团队要以产业的思路抓“院县共建”工作,要针对如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成技术方案、开展示范推广工作。

卫文星表示,“院县共建”工作,不但要有省农科院的专家参与,县里、乡里的技术人员要参与其中,期望一个周期的“院县共建”项目结题以后,省农科院的技术、成果在杞县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通讯员 马连华 郭俊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