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这样走过】杞县:革命老区展现澎湃活力

2024-09-28

【“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这样走过】杞县:革命老区展现澎湃活力

开封日报 2020-12-11 15:22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革命老区新县考察时,对革命老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杞县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作为我省14个一类革命老区之一,早在1925年8月就建立了党组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作为豫东农民武装起义的策源地和豫东农民武装起义的中心区,先后有3800多名杞县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振两河之旗鼓,开华北之先声”,杞县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激励杞县人民奋发向上,开创未来。

“现在自来水有了,高氟水的问题解决了。党的一项项惠民政策似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老百姓需要什么,政府千方百计给解决什么,俺老百姓的日子能不幸福吗?”说起和老伴蹬着三轮车拉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杞县西寨乡潘楼村70岁的于兆河甭提有多高兴了。

“十三五”期间,革命老区杞县,以转变干部作风破题,发展的美丽蓝图在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中被勾勒得愈加明晰。

聚焦群众需求

国土绿化连连收获称赞

朝阳初升,透过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格外贴近民心。

夕阳西下,抚辰楼旁,群众吹拉弹唱,载歌载舞,一派欢快祥和的氛围。

“出门有绿地,休闲有场地,这几年咱县变化太大了,县城也不比大城市差哪去!”每天傍晚,家住人民广场旁的张卫民老人吃完饭,都会和老伴儿带着小孙子出来转一圈,和老友坐在长廊上聊聊天,再“杀”上两盘象棋。老人说,这就是他向往的生活。

在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遵循,高标准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杞县大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加大力度改善城市环境,提振的是发展的士气和决心。“一纵一环一中心、三带四横六辐射、九河十园百坑塘”,是杞县提出的构建绿色生态景观廊道、努力打造“生态杞县”“森林杞县”国土绿化目标;“坚持以绿荫城,加快城市绿化速度,提升县城绿化率”,是对杞县百万群众的承诺。为此,杞县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目标,以“百城提升”为契机,对县城进行绿化提质;完成了大北环、小蒋河、东湖公园、双拥公园、二环水系、开杞路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绿化和所有临街单位“拆墙透绿”;精心打造了10个乡镇公园,高阳镇汉风古韵郦苑公园、裴村店乡公园、阳堌镇滨河公园等已成为乡镇亮丽的名片,成为乡村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群众依然记得,夏日的阳光倾洒下来,热情四溢,从进入杞县地界,路边栽种的廊道树,在微风下频频颔首。大叶女贞枝叶清秀,金叶复叶槭黄色鲜亮……楸树、栾树、白蜡、柳树、海棠、樱花等各种树木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用绿色装点着金杞大地。一大批讴歌杞县发展的文艺作品流传在群众当中,大家都为这样的变化点赞!国土绿化带来的美景和效应让该县广大干群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就是让绿水青山成为永久的金山银山,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待到春暖花开季,行走在杞县生态绿廊,“有路皆绿、有河皆树”,多条路水相间、春绿夏碧的生态休闲绿色长廊芦苇丛生,水鸟栖息的景象会重现眼前,一幅大美杞县绿色优美画卷在徐徐展开。

聚焦精准扶贫

家门口铺就稳定致富路

10月初,伴随着丝丝清凉的秋风,杞县傅集镇吕寨村的多宝肉丝瓜迎来了收获期。“多宝肉丝瓜是我们在外地引进的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亩均效益在1万元至1.5万元,给我们村村民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收入。”吕寨村党支部书记石继伟说。如今寒冬已至,清理了大棚内的丝瓜,新栽种的蒜苗油绿鲜嫩。这些赶在春节前上市的蒜苗,又将给该村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蔬菜大棚、菌菇大棚,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靠着扶贫产业的支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和筑牢防返贫防线的关键举措。杞县聚焦优势产业,依托资源要素,以创建“十链百园千基地”为载体,以助农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为目标,做到“链可复制,全链带贫;园聚要素,逐级创建;基地做实,确保持续”,让产业扶贫带贫“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杞县以各乡镇为主体,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带动,扶持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技术,能干事、干成事的创业者,实现了扶贫产业不重样,各个基地有特点的鲜明特色。如今走进全县20个乡镇,放眼望去,一座座温室大棚鳞次栉比,一年四季呈现果蔬满棚的喜人景象。这些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形成了产业,而且正逐渐实现观光化、旅游化,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棚”。

私人订制、观光旅游、休闲采摘……杞县积极打造农业新业态,育新机、开新局,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改变着一切,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更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今在杞县大地,生态化、规模化、科技化的农业主体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已经显现。特色经济的规模发展,使县域经济“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在杞县落地生根,汇聚出更精彩的强大合力,更精彩的磅礴力量。

聚焦产业发展

龙头带动实现增链强链

杞县全面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县形成了以大蒜产业为主导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以铝型材产业为主导的新材料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今年刚过40岁的杞县城郊乡农民张翠珊,每年6-9月份都固定在离家不远的大蒜交易市场打工,分拣大蒜、打包装袋,每天都能在大蒜产业稳步发展的进程中,挣上200多元。

如今,大蒜作为杞县的特色产业,已经结下丰硕成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产量9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县域第一。目前,大蒜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在分拣、包装、加工、装卸环节上,每位勤劳的群众每年可实现增收1.8万元左右。

节会签约订单销售、冷藏存储错峰销售、精深加工增值销售、保险护航保值销售、电商平台网络销售,杞县围绕大蒜这一产业,把一二三产贯通起来,保证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的稳定。如今,通过持续的打造,杞县健全的生产加工仓储体系和遍及全县各个乡镇的销售网络,使杞县大蒜销售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日趋常态化。

一业兴则百业旺。在金杞大地,大蒜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杞县的特色产业,与杞县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成为杞县的骄傲,与百万杞县人民血脉相连。大蒜产业使数十万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围绕大蒜深加工,一批批企业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快速发展;餐饮、物流、住宿等围绕大蒜经济的消费产业近十年实现了蓬勃发展;大蒜产业的发展带动,让杞县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华丽转身。杞县大蒜,已经成为中原大地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杞县聚焦两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大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河南大蒜现货交易中心项目已经获批,配套10万吨冷库已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杞县将成为中国大蒜产业集聚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由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的杞县世合型材产业园,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吸纳铝型材企业40多家,带动务工5000多人,年产值达65亿元,利税2.5亿元。为更好的培育铝型材产业发展,杞县县委、县政府打造杞县铝型材产业“315”工程,即3年内引进100家铝型材相关企业,建成后年产值达到500亿元。企业以铝型材产业为主,涵盖模具制造、链条五金配件、特种玻璃、包覆等上下链条产业;全部建成投产后形成产业链完整闭环,集中打造“四园区,三基地,两平台,一中心”。

聚焦作风转变

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为了群众有获得感,干部必须要直面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杞县干部作风的转变,凸显在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杞县水东革命烈士陵园周边,各类建筑参差不齐,群众生活环境破旧杂乱。10月1日,杞县开始对陵园进行升级改造。工作组人员每日通宵达旦入户帮助群众搬迁,并妥善进行安置。狂风骤雨里,党员干部披上棉衣,穿上雨衣,守候在施工一线;深夜,他们挑灯夜战,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为施工进度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看着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就看到了杞县发展的美好未来。”周边群众对眼前的变化赞不绝口。短短7天国庆假期,杞县水东革命烈士陵园提质改造工程拆除面积3万平方米。改造后的陵园内苍松翠柏林立,鲜花绿草遍地,一派庄严肃穆。在这里,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通过一块块纪念碑和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传承弘扬,浓厚的红色文化让走进这里的群众心潮澎湃。国土绿化攻坚战中,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肩负重任,脱颖而出。他们是一面旗帜,在高标准的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坚不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干部沉得下去,问题才筛得出来。在脱贫的攻坚战中,杞县推出县级领导干部“百日驻村”举措,县委书记、县长带头,沉基层、筛问题、促振兴,每周四的晚上全部住进自己分包的村庄召开“夜谈会”,理发展思路,解发展难题;周五入户调查,了解民情,现场解决群众遇到的难心事。正是在这种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四大班子同心协力,领导领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氛围中,杞县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彻底激发,全县“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日益浓厚。

如今,老区人民牢记总书记要求,全体干群正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克难攻坚的决心,投入到即将开启的十四五新征程。

全媒体记者:汪少冲

图片:开报集团全媒体

原标题:《【“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这样走过】杞县:革命老区展现澎湃活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