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雪王洁①大地褪去了斑斓的秋色,冬日如期而至。西安的冬日,地上堆积着

2024-11-05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逃离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他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1)请具体说明食堂门口的那颗树有何风格迥异的美。
(2)我为什么会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它使我明白了:
2.文章引用《玩笑》中的一段话和王维的《竹里馆》各有什么作用?
3.请具体说明“逃离是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这句话的含义。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相对于无可选择的校园生活,绮丽的大千世界是美丽无比的,因而逃离的快感使同吃同住的姐妹分离也不感到伤感。  
B.总感觉别人的生活自由、快乐、充满着诱惑,因而自己总是脚步匆匆,一次次地逃离。  
C.总希望别的地方有宜人的风景,可是因为自己不能投身其中,因而处处失望。  
D.快乐和寂寞是缘自内心的,同样的境界,有的人可以高歌其中,有的却感到不寒而栗。  
E.生活中充满了假象,就象琐碎和锐利,只有深入生活,面对现实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娇艳和芬芳。  

您最近一年使用:0次

2018-09-13更新 | 3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像花生一样活着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块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地。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当玉米、棉花牵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做着一份不如意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做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1.梳理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段落   主要事件  
③④   A______  
  花生被大火烧过,夜里一场雨后又冒出绿绿的嫩芽。  
⑦⑧   B______  
2.第④段中,“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1)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4.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画“______”句子中得到的启示。

您最近一年使用:0次

2023-11-25更新 | 1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蓑烟雨入梦来

胡安运

⑴那一蓑烟雨,时不时就飘进我的梦里。

⑵梦里,一个被时光湮没了的村庄,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人,就恍惚地站在我的面前。感觉那个老人分明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历经沧桑、被锄头麻袋压得腰弯背驼的上一个世纪的农民,手里攥着镰刀,脸上挂着满足的笑。

⑶什么时候,梦里的村庄都是朴实的,长满了青草,摇晃着绿树,小河里的水也四季不断地流着。小河就在季节里流着,流去了青春,流过了盛夏,流来了最热闹的秋天。

⑷父辈们都喜欢秋天,走到田野里,抚着金黄的谷穗,眼里便蓄满了喜悦,凝望田地里火红欲燃的一洼高粱,沟壑纵横的脸上便流溢着满满的幸福。

⑸秋收秋种的季节是村庄最忙活的时候,如果赶上秋雨连绵的日子,那些平时被冷落的蓑衣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塑料用品还是稀奇玩艺的时代,庄户人习惯了自力更生的简单生活,就像一位伟人说的那样,一切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纺棉、织布,自己做鞋、缝衣,什么都是就地取材,什么都是土生土长,当时,最普遍的遮风挡雨的东西大概就是蓑衣。

⑹编织蓑衣是父辈的拿手活儿,秋收时候父亲就选好叶子宽大的高粱秸,小心翼翼地连叶扒下,在阴凉地里晾着。等秋收过后有了空闲时间,他就把那些高粱叶子捆扎起来放在屋里,有时候还淋上一点水以使其保持潮润。待一切准备停当,父亲便安坐在木墩上,腰里缠着麻绳,悠然地编起蓑衣。父亲哼起乡间的小调儿,穿针引线抑扬顿挫手法娴熟,就像一个巧媳妇在绣花袄做花鞋,就像一个乡村艺术家在用心描绘自己生活的图画。

⑺不过两天的工夫,一件似乎自然天成的艺术品就在父亲的手中诞生了。蓑衣上还洒着父亲的汗水,还散发着大地高粱的清香。

⑻从此,父亲就经常带着他的得意之作,刮风穿着挡风,下雨穿着挡雨,冬天穿着御寒,这真是一件适应性特强的“百变神衣”,除了走亲访友被挂墙角上之外,蓑衣很少遭到被弃之如敝履的冷遇。

⑼后来我进城读书,读到张志和的《渔歌子》中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对父亲的蓑衣就更感亲切,回家时,见到南墙上挂着的蓑衣就像见到了父亲一样,那是一种不一般的温馨,那是一种异样的慈爱。

⑽雨季,父亲就穿着它下地劳作,那“一蓑烟雨”的景象很是生动,很是感人,让人不禁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那厚厚的蓑衣淋了雨水更增加了分量,披在身上去锄地去拉车,真是现代人所难以想象的重负啊。在乡间的大路小路上,披着蓑衣荷锄而归的父辈们,流了多少细密如雨的汗,汗水透过布衣也浸湿了蓑衣,蓑衣便弥漫着青草的芬芳田野劳动的气息。

⑾我曾经穿着蓑衣去田里拔草,穿着蓑衣在北洼地值夜,那厚重的蓑衣便给了我风雨也褪不去的记忆。席地而坐,卷起来它就是敦厚的草垫;随地而卧,展开来它就是柔软的草床。铺在窝棚里,可以一夜酣眠,走在田埂上,可以防夜露湿衣。蓑衣给你从内到外的呵护。

⑿冬季,天寒地冻,我有时就脚穿“草窝”身披一袭蓑衣在后塘里溜冰,或在西河边闲逛,感觉像一个将军一样,有一种厚重,有一种不可亵渎的威严。不管日子多么艰难,不管泥路多么坎坷,只要穿上它,便觉得就能够“一蓑烟雨”走四方,便能够风雨兼程闯天涯。

⒀蓑衣给了我温暖的记忆,深情的呵护,以及坚定的希望和力量。有一次回老家,看见南墙上生了锈的锄头、镰刀,看见堆在床下蜷曲的那些草绳,我自然想起了那一挂蓑衣,找遍了西屋也不见它的影子,心里便有一种怅然若失的空落。父亲去了,那贴身的蓑衣难道也随之而去了吗,心里便有好长一段时间的迷惘和空虚,我两眼蒙眬地寻找,无奈怎么也寻找不到它的身影,我好像在寻找父亲生存的证明。

⒁我知道,什么也留不住的,就是那老屋那老树那老井现在都已经坍塌都已经枯败都已经尘封,那些“一蓑烟雨”的时光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告诉自己只能往前走,不能一再回头。那些脱下的蓑衣一任在时光里风化成尘,再也不能在村庄的柏油路上再度成为不变的风景。

⒂但是,那村庄里的一蓑烟雨,为什么固执地闯进我梦里来呢?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文章第⑴⑵两段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2.阅读文章第⑹-⑽段,简要概括父亲的人物形象。
3.结合具体情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⑹段画线句。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⑼段引用张志和的诗歌有什么作用。
5.阅读全文,揣摩文章最后一段加点字“总”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您最近一年使用:0次

2019-12-30更新 | 26次组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