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40年,最美好的温暖记忆

2024-02-13

有一个时刻开启了中国的变革

而这之后的努力、拼搏

写就了改变

也留下了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回忆

▲ 王文澜/摄

手写书信见字如面

绿皮火车摇曳向前

那时时光很慢

快乐很简单

有对远方的猜想对未来的盼望

▲ 阎雷/摄

那些年

穿着体面很简单

灰、绿、蓝是最常见的颜色

中山装、军大衣是最时尚的搭配

▲ 郭建设/摄

穿上喇叭裤

戴上蛤蟆镜

再配一件海马毛的毛衣

这造型绝不输挂历女郎

我就是人群中最亮眼的角色

▲ 黄才祥/摄

那些年

吃什么要动动脑筋

猪油拌饭是美味

包点饺子好过年

早餐时分,能在路边吃到热气腾腾的油饼

就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

▲ 王文波/摄

几十国记者登门采访

七十多国外交官常来品尝

这里是1980年的悦宾饭馆

北京个体饭馆第一家

请你在这吃饭,绝对是真朋友!

▲ 刘桂仙/摄

要说洋气

还得是洋饮料洋快餐

重回中国的可口可乐

喝过一口就忘不了

考了一百分爸妈就奖励我一瓶!

▲ 弗朗索瓦.邓肯/摄

那些年

我们的邻居真不少

筒子楼里真热闹

张家的红烧肉

李家的炒鸡蛋

帮厨的我们没少给自己“开小灶”

▲ 萧律/摄

一排排板楼拔地而起

没有搬家公司

我们全靠朋友帮忙

借一台“大解放”装货

别提多拉风了

▲ 张兆曾/摄

那些年

爸爸的凤凰28

就是最酷的“豪车”

妈妈坐后排

我和弟弟坐前排

幸福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 布鲁斯.戴尔/摄

老家来亲人

咱得有面子

叫一辆“面的”到车站

一路风驰电掣开回家

“黄大发”上拉拉家常聊聊近况

▲ 斋藤康一.秦风老照片馆/摄

那些年

跟着奶奶去赶集

老婆婆自己纳的鞋底

老爷爷自己种的玉米

那股暖、那种香

今天也忘不了

▲ 康泰森/摄

人人都爱“四大件”

我最爱的还是那台熊猫电视

盒子黄黄 天线长长

叫上小伙伴,搬着小板凳

有动画片看的下午总是不够长

▲布鲁斯.戴尔/摄

我们总想让时光慢些走

可发现时光从来不回头

慢慢地发现

珍藏的手写书信

后来实现了朴素的愿望

曾经的绿皮火车

如今奔跑着复兴的梦想

▲ 万全.人民日报/摄

从跟随西方时尚

到引领世界潮流

中国面孔

站在了国际秀场的中央

▲ 迈克.柯波拉/摄

舌尖上的中国圈粉全球

粤川鲁苏,浙闽湘徽

动动手指,足不出户

尝遍天下美味

▲ 窦霄/摄

虽然再没有了筒子楼里的年少

但在高楼的住所里

有对生活新的理想

▲ 钮一新/摄

蓄势待发的高铁

驰骋在神州大地

早晨在广州吃早茶

晚上到北京尝烤鸭

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

▲ 王筝/摄

如果你想到更远的地方去

请登上飞机翱翔

承载几代人梦想的国产大飞机

甫一亮相,惊艳全场

▲ 陈肖/摄

无人仓分拣,无人机配送

618折扣,“双十一”狂欢

省吃俭用依然是持家秘诀

网购“剁手”也已成为生活日常

▲ 王筝/摄

我们奋笔疾书为前程

▲ 翁乃强/摄

我们睁开双眼看世界

▲ 于文国/摄

我们为了梦想攀高峰

▲ 张新民/摄

我们争分夺秒向前行

▲ 杨晞/摄

每个人的点点滴滴

串联起难忘的光阴故事

四十年

我们的努力

实现了太多笑谈中的梦想

四十年

中国人的拼搏

成就了一个民族的传奇

所有的记忆是对40年的奖励

也是对岁月的提醒

我们曾经这样走来

也会如此坚定走下去

▲ 马玉晗/摄

来这里,和时光相遇

这是国的40年

是家的40年

也是我们每个人的40年

致敬改革开放40年

与最好的时光相遇

编辑 | 雪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