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米夕,00后,来自广东,现为大一学生。学习的专业与文学有关,正在培养阅读并写读后感的习惯。
在细雨中的呼喊是孤独的,孤独是因为没有回声;呼喊并不是声嘶力竭式的,却让人感到了深深的悲凉。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呼喊是全篇的主线,而在呼喊的背后,暗藏着各种各样的孤独。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孤独的个体,沉浸在自身或对世界的想象中。他们无依无靠,充满恐惧和焦虑,独自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小说开篇就描写一个孩子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是因为“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嘶哑的声音在当初寂静无比的黑夜里突然响起。”孤独的女人日日夜夜呼喊着,可这个女人的呼喊声一直没有得到回答,一直到全书的结局。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毫无悬念的悬念,她就是这样孤独着、无依无靠,在雨中的黑夜里绝望地呼喊,不会有人去应答。作者就这样在开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悲凉、灰暗、孤独、令人恐惧、让人怜悯的情感基调。
从小说的主人公“我”孙光林谈起,在孙光林心里最多是被抛弃、被冷落的孤独感。在6岁被送走之前,孙光林已经是孤独的,他的孤独产生于亲情的缺失。事实上,一个毛发小孩哪有追求那么多,他只想和南门其他的孩子一样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只想着回到家能吃上父母做的热腾的饭菜,然而他面对的只有父亲的冷酷暴打和蛮横无理。亲情的寄托成为一具空壳,留下的只有满盆孤独。所以在坐上不知去往何处的轮船时,他期待的是一个没有暴力、有着温暖的地方,哪怕只是游玩上一个白天。但养父母王立强夫妇对他的生活、成长并没有太多的关心和照顾,在家里他每天扫地、擦玻璃。对于一个没到十岁的孩子,他感觉不到童年的快乐,更不用说父母的疼爱。后来养父去世、养母回了娘家,他无家可归。此时,孙光林已经是一种无奈、无所期待的状态,缺少了幼儿时的无知与天真。他在呼喊着那些即将关心、爱护他的人儿,可惜,还是一样无人应答。最终他拿着养母给他的十块钱,凭着记忆回了南门。这次父亲给予他的是排斥,只因为归来时伴着一场无情的大火,大火也把孙光林的心吹得更加灰暗。
小说有些许笔墨描写了孤独的孙光林青春期时对性的萌动。作者用“一张女性彩色图”贯穿了有关的章节,语言细腻,描写真实。由于苏家父母是医生,苏宇和苏杭有着比别人更丰富的生理知识,于是苏杭便拿出女性彩色图给朋友们看。那一次孙光林想看但没有看。当后来真正看到那张图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虽然我将自己美丽的憧憬仍然继续了一段时间,可我常常感到憧憬时已力不从心了。当我再度想象女性时,已经丧失了最初的纯洁,彩色图片把我带入了实际的生理之中。我开始了对女性的各种想象。虽然我极其害怕地感到堕落正在迅速来到,可纯粹的生理欲望又使我无法抗拒。”结合前后文来看,作者也将笔墨着重在孙光林的生理变化和对性的变化中,但实际上这很精彩地反衬了苏宇的情况。因为苏宇比孙光林年纪大,生理与心理都比孙光林更成熟,渴望得到的也更多,更经历着这样的折磨。“那一刻欲望使他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能力,他昏头昏脑走向那位少妇时,根本不知道自己会抱住她,直到她发出惊恐的喊叫,挣脱以后拼命奔跑,他才渐渐意识到自己刚才干了什么。”苏宇孤独地呼喊着对性的欢愉,但他的呼喊也没有人回应,换来的只是把自己送进劳改所。他为真实的孤独付出了代价。
如果说亲情上的孤独足以将孙光林对美好向往淡化,那么友情上的孤独,更是把孙光林打进深渊。孙光林和苏宇有过上文提及的这样一段短暂的友谊,确切点可以说,苏宇曾是孙光林成长过程中的一盏明灯,因为他们也有过宝贵的快乐,对友情、对性、对周围熟悉的陌生人。但后来苏宇进了劳改所,最后猝死了,灯灭了。此后孙光林又陷入了孤独境地,他在呼喊着朋友,环顾四周只有他一个人,他知道还是不会有人回应。
一次次呼喊,一次次无奈、失望甚至绝望,作者都将它们描写地淋漓尽致,平静中带着黯淡、沉重。《在细雨中呼喊》主要创作于毛泽东时代结束以后,写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是一个“文化荒原”时期,脱去文革的外衣,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振作,那时的文学创作也是孤独的,正如没有回声的呼喊。所以不难发现,余华的经典作品例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里都有孤独的悲凉气氛。值得一提,《活着》里的一次次死亡、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都是主人公福贵平静宁和地叙述出来。《在细雨中呼喊》更加体现平淡这一点,慢慢在宁静中回忆、叙述。而正是这种不紧不慢又抓住人心的叙事节奏,更让读者感受深渊里的孤独。《在细雨中呼喊》后来在法国出版后,得到了如此评价:“作者运用清新的文笔,使其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营造出一种既荒诞可笑又令人心碎的特殊意境。”(摘自克莱蒙斯布鲁克《读书》)这种特殊的意境,正是无尽的孤独。
人生而孤独,只是偶尔会被绑架进周遭的热闹,以为可以摆脱个体孤单的踪迹,但往深里探,往远处活,又会觉得孤独无处不在,不可冲破。孤独对生命如影随形,在人群中会愈加明显,余华笔下《在细雨中呼喊》里的孤独正是这样一点点体现。
参考书目:
[1]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作家出版社,2017年9月版
[2] 刘琳、王侃:《余华文学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 马诚诚:《探寻<在细雨中呼喊>的孤独主题》,《文学教育》,2013年9月,第19-20页
[4] 赵佳:《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论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广角视野》,2007年4月,第177页
[5] 宋柯:《浅析余华作品<在细雨中呼喊>》,《安徽文学》,2017年6期,总第407期,第5-6页
《玩偶姐姐.HongkongDoll.会员短篇集.假日瑜伽》...
浏览:739 时间:2024-02-13《原神》画外旅照青植之篇第七天怎么过?画外旅照第七天玩法介绍...
浏览:436 时间:2024-01-08一夜“升温”,猪价上涨“节节高”!1个坏消息!附:11月2日...
浏览:3 时间:2024-11-232013年12月第4周生猪监测:生猪供应充足 猪价小幅回调...
浏览:6 时间: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