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俄式美学绽放,爱与自由的不朽传奇

2024-07-20

彼此接壤的边境、密切频繁的交流,让我们整整一代人都生长在与俄罗斯的艺术文化紧密联系的环境当中,而有关自由、梦想的议题,无论历经几许,始终让人心驰神往、前赴后继。

 

音乐剧却是一种崭新的形式。相对发展时间较短的市场加上语言隔阂,中国观众对俄罗斯的这一片蓝海所知甚少。直到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以中文版的形式登上舞台,我们终于得以一窥俄式美学在此翻滚的浪潮。

 

于是一百多年前托尔斯泰沉淀的思绪化成节拍与旋律、身形和舞蹈,在光影变幻的舞台梦幻场如期上演。

 

图片

 

一、自由鲜血淋漓,仍有人前赴后继

 

极具思想性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硕果累累,列夫·托尔斯泰更是其中巨擘。出身贵族的他将对沙皇俄国社会阶级冲突、思想变革的观察丝丝入扣地融入笔下,《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他创作中期的代表作,已然展现出他对于自身所处的贵族阶层,和此前所抱有的哲学理论的深刻反思。

 

创作是作者思想世界最诚实的展现。俄罗斯进展缓慢且问题重重的农奴制改革、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浪潮,都让托尔斯泰对自己和贵族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存在及意义产生了恐慌,这种恐慌延伸出的思考变成了作品里人物所面对的困境:安娜懵懂的自由本能并不能改变她嫁给卡列宁的事实,托尔斯泰的自我反思与挣扎也不能改变农庄是他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的事实,他很清楚,自己之所以可以衣食无忧、自由创作,都是以对佃农的剥削为基础的。

 

众所周知,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选择放弃“老爷式”的优渥生活,亲手从事体力劳动,甚至致信沙皇尼古拉二世要求废除土地私有制,给予农民自由。在哲学思想转化为政治行动之前,他的文学创作已经端倪初现,《安娜·卡列尼娜》便是他为即将到来的颠覆所策划的一场宇宙风暴。

图片

安娜是丰满而复杂的,她厌恶如同机器一般死板、在官僚体制中沽名钓誉的丈夫卡列宁,却囿于道德、宗教、责任的束缚而无处获取主动寻求改变的能量。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像是一个机会、一次顿悟,是蝴蝶轻轻震动的翅膀。

 

正因为如此,即便大半故事进程皆以爱情为题,《安娜·卡列尼娜》仍旧不能简单地归类为浪漫小说,即便没有自觉,安娜在这一份爱情的波折里寻求的,始终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和天赋应有的自由。

 

于是来源于本能、不可抵抗的爱情成了一种勇敢,命定的死亡也能谱写生命的赞歌,在俄罗斯这列不知奔向何方、浓烟滚滚的列车上,他们的选择与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激发了整个世界的震颤和回响。

图片

 

二、目眩神迷,音乐剧的形式主义拓展

 

《安娜·卡列尼娜》的原版音乐剧由俄罗斯莫斯科轻歌剧院创排,被号称“俄罗斯四大吟游诗人之一”的尤利·金将原本恢弘浩瀚的文学巨著浓缩成为两个小时的舞台剧本,加上极高水平的音乐、舞美、舞台设计,2016年一经推出就引起了俄罗斯艺术世界的高度关注。

 

该剧将更偏向歌剧的演唱表演方式引入音乐剧的框架,打破流行文化与殿堂之间的壁垒,充分体现了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在内容表达、形式选择上的高度容纳性。不仅如此,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利用更为大众所接受的音乐结构和编曲形式,将俄罗斯传统风格的音乐与对演员个人技能提出了极高要求的古典唱腔结合在一起,又在交互的过程里演绎出了绝佳的音乐品质。

图片

舞美设计同样贯彻了这种交错的质感。工业风浓厚的列车骨架、华丽繁复的舞会场景和俄罗斯传统服饰轮番登场,开阔的乡村场景与色彩浓重的灯光交相辉映,创造出一个具有蒸汽朋克风格、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限制、专属于剧院的造梦场。

 

这正是《安娜·卡列尼娜》本身的文本价值所在。它用战争、用新兴阶级在社交场合的出现来展现特殊的时代背景,却着眼于俄罗斯民族宗教性和本能性的冲突撕裂,让故事和其中人物跳出了时代的框架,成为了照耀整个人类发展史、熠熠生辉的明星。

 

如果说文本是音乐剧的骨骼,那么音乐剧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用音乐的手段、戏剧的舞台构建形式为这副巨人的骨骼填充了最为鲜活丰满、魅力四射的骨肉。

 

与此同时,和部分虽以女性为主要角色,却将她们置于功能性客体地位的经典音乐剧作品不同,《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进程紧随着安娜自己的情绪、思想变化,让她成为这部作品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她身体里甚至并未被自我察觉的本能和力量,成为了整个宇宙向前的推力。

 

安娜并不完美,或者说身为卡列宁的妻子,在与渥伦斯基相遇之前的安娜曾经无限趋近于那个社会所规定的“完美”,可是只有生死爱欲,才能让她以一个女人、一个「人」的身份重新变得完整而鲜活。

 

她所追求的爱和自由是动因而非结果,她经历了痛苦,付出了代价,此上种种让她不再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谁的爱人,而是安娜·卡列尼娜。

 

图片

三、在熟悉文化里沉浸陌生故事

 

戏剧作品的中文版制作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音乐剧领域当中,由于文本内容有演唱的客观需求,如何在保留原本语义的同时兼顾歌词入韵的旋律性、节奏感,是在这一场文化转译过程的大型表演中面临的核心挑战。

 

曾有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使用会沾染上不同的性格特质,而我们在面对外语时,接收到的是语义本身的内容,只有母语级别的语言掌握能力,才能获取语义之外的表达。这也是戏剧作品,尤其是像《安娜·卡列尼娜》这样具有内容深度的戏剧作品中文版制作的意义所在。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邀请文学翻译家、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担任文学顾问及中文译配,将这部在俄罗斯文学历史上被翻译语种最多,形式最全,在中国也极具知名度的经典作品的音乐剧形式搬上中国舞台,以期达到文学性和音乐性的绝佳平衡。

 

图片

为了满足作品高标准的演唱要求,剧组邀请了如饰演卡列宁的青年歌唱家王艺清和饰演帕蒂的青年花腔女高音熊郁菲这样的专业歌剧演员,和洪之光、贾凡这样具有专业歌剧教育背景的演员出演,两位女主徐丽东和张会芳的演唱能力也久经舞台考验。于是我们得以坐在观众席里,凝望安娜挣脱桎梏奔向自由与爱情,在矛盾和动摇时决绝悲切,细腻的声线处理抚慰了听觉,也为角色镀上一层质感柔软的光芒,让情节扎实地落在了具体的人物身上。

 

作为一部跨时代的群像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角色,包括配角都极具生命力,列文甚至称得上是开启了托尔斯泰后期创作特征性塑造的标志人物。该剧中文版的排演中也保留了原作和原版的这一特点并尽可能地予以放大。近四十名演员在时空交替的舞台上,借助300多套华美的服装,演绎出了一场恢弘的时代盛宴,让俄式美学尽情绽放。

 

让双眼被如梦似幻的场景占据,让耳朵被风格多样的优美音乐冲刷,让这个书写于100多年前,却仍旧有着刺破苍穹生命力的故事浸入灵魂深处。这一程奔向未来的生活的列车,我们怀抱着所有的爱与自由乘坐。

图片

列夫·托尔斯泰不朽巨著

大戏看北京·2022第六届老舍戏剧节闭幕大戏

俄罗斯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

演出时间 :2022年12月8日-11日

12月8日(周四):19:30

12月9日(周五):19:30

12月10日(周六):14:30、19:30

12月11日(周日):14:30、19:30

*演出时长约135分钟,含中场休息15分钟

演出地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