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他在海外的影响力已经高过莫言;他的作品更让人神往

2024-07-30

原创 他在海外的影响力已经高过莫言;他的作品更让人神往

2024-07-26 18:30

发布于:天津市

1998年,莫言和贾平凹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并驾齐驱带领中国文学挺进世界。

这时候来自欧洲腹地的格林扎纳·卡佛地区向世界送出一个消息;中国作家余华获得本年度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一时间东方世界沸腾。都说余华是国人的骄傲,是世界性文人,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作家登上了世界文坛,中国人口中的余华热变成了世界的余华热。世界各处便开始售购他的代表作《活着》。早在《活着》之前,《在细雨中呼喊》已经飘向了千家万户的耳中,为作者余华积累了很多的荣耀。

《活着》已经不止是一本小说,它已经被安排到人性的范围对生命坚强讴歌的范本。欧洲文学似乎更热衷于余华。“人们记得余华的小说尖锐、有思想。《活着》是他擅长于描写进退两难的心理,把主人公置于历史的风口浪尖。他既是海明威又是司汤达。”—《世界报》这样评价作家余华。

但从长达半个世纪,祖孙四代生存细节的刻画来说,《活着》似乎比海明威眼里的鲸鱼与鲨鱼共同对付的老人更可歌可泣!50年过去,一个从旧时代的渣男逐步演化成后来人们眼中的大丈夫,经历了悲歌可泣的命途耍弄,对于已逝者来说,他只不过是有幸的暂时活着,这种看似自私却是伟大的一个活者,在余华的笔下被请到了世界的刊物与银幕。

余华凭借作品《活着》获得了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他不仅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作家,也是唯一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作家。在此之前由张艺谋改编的电影还拿下不少国际大奖。读者与观众对《活着》亦是忍不住评价:“这是身体朝向大地的一次精神扎根,以谦抑低回的叙事勾勒出中国乡土摄人心魄的变更、万难挽回的衰败与无地彷徨的悲哀,有着无与伦比的史诗气象与不可拟见的灵魂刻度。在历史与现实短兵相接的交战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活着》一切不堪的命运都被主人公无言消化,无论接受与不接受,最后都接受,似乎不得不爽快接受后,继续活着,继续带领后辈快速融入到常人的生活,几次三番,亲人全部丧去,最后认真的和牛生活在一起。牵着的牛犹如牵着的“道”,在人间烟火里消失于晚幕,主人公做到了,他已经修炼到生命本该有的真挚。他和“生活”一起被时间衷心的拥抱,直到被传播者搬到世界各个角落,人类世世代代寻找的生命的意义、价值、本质。余华笔下的主人公都给出了解释。当2005年第一届中华图书特别贡献奖授予余华最大褒奖的时候,媒体传闻,中国先锋派当代作家余华因心脏早搏暂停写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孟京辉评)

《活着》的主人公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可多得,闪耀着文学光芒和人性光芒的典型形象。与家人生离死别的命运,唤起了人们共同的苦难记忆。截止今年年初,作品《活着》的销量一度达到586.9万册,创造了当代纯文学作品销售的奇迹。

与之相比,代表作品下,莫言的《红高粱》与贾平凹的《废都》知名度也不下于余华的《活着》,然而前者在读者众数与销量上与后者无法比肩。当代作家的大作之中皆不乏深度、高度甚至宽度。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等不止拥有此些共性,更多的是余华的作品叫人神往。美国人这样评价余华:

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可以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书》”。(合众国际社2003年8月19日)。《约伯书》不止是以往的神书令人神往,在中国就相当于余华的《活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