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被安排的命运作文

2024-10-24

被安排的命运作文(精选11篇)

被安排的命运作文 第1篇

许多事情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间,都变的淡漠,渐渐被人遗忘,就好似那路边小草,一时受人尊重,一时被人无情践踏,只能在无数个风雨夜中祈祷,怨上苍不公,默默等待命运安排。总有人在困境中祈求救助,静坐等待希翼,等待命运的转机,却从未想过尝试改变命运。我不愿相信命运,更不愿无名无利的过完此生,不会盲目崇拜那所谓“人间圣光”的上帝,他并未在我身处险境时给予帮助,何来仁慈?我曾愚昧等待命运安排,相信神佛之说,诚心祷告,却从未得取回报,便不再手心向下,努力改变命运安排。

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叙述我们的故事。因为我发觉,尽管我们之间有着许多令我刻骨铭心的事,有着许多令我心动的回忆。然而当我想把它表述出来时,却意识到自己语言的苍白与无力。在我们如此高贵的不容玷污的感情上,文字像蹩脚的小丑般显现不出它任何的光芒。曾记我们初相识时,我们都还只是落寂的孩子,有甜美的笑,有纯洁的眼,有裸露的心,有傻傻的梦想,没有与此同时这般的成熟高冷。一起玩笑的日子,她最爱提及的莫过于命运,星座,我只是笑笑,闲的无聊时就闹着起哄要她算命。

她十分仗义,事事为我着想,可我却没想到我们之间的友情败在迷信的命运上,难道友谊就这么不堪一击?

秋天总是显得几分凄凉,友谊也是花瓶般的容易破碎,有人曾说:“再美丽的花,也有凋零的时候。”再真挚的友谊,也有散尽的一天。

因争论命运而分散的那一晚,月是那样清冷,寂静,深蓝的天幕中看不到一颗星,散落,蒸融,心有疼痛的感觉,伴着风吹打着枯枝的声音,手渐渐冰冷,麻木,已感不到往日那般温暖,血液仿佛停止流动,泪止不住滴落,夜,已深,听着雨滴落下的声音,细碎而寂静,混着时间嘀嗒的脚步,像是生灵睡梦中的倾诉,我有种想沉睡的`欲望,一睡千年……

为何命运弄人,友谊难舍难分?抬头仰望,难过到不能呼吸……幸福的感觉会像慌不择路的孩子,风一样的来,再风一样的离开。只剩我一人踽踽独去,暮然回首,只望见自己的背影在刺眼的阳光下被拉长,印下一片灰暗。我不想等待命运的安排,不想回味过去的艰苦,不想再次受到背叛,不想再因为小事打破所有期盼,再次苦苦流泪,心酸无比。

我明白自己的渺小,不比昙花,昙花穷尽千年,终只换来魂飞魄散前一现间残忍的美丽。一滴泪,一个转身,一个生生世世的守候。寻常的我,怎可以奢望太多红尘美梦,可也未必坐等命运安排,种子虽渺小,却可破石而出,毛虫虽不起眼,却可破茧为蝶。我愿努力争取命运转机,哪怕受尽千刀万剐,仍不放弃!久而久之,我便不再是原来的我,我给自己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盔甲,害怕受到伤害,终有一天,发现自己无法承担这重量,再也走不动了,停留原地,仰视空中飞翔的鸥群,坐等命运安排,以为这样便是安全,可靠,从未想过停留原地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当我脱下那一件件盔甲,向更远的未来翱翔时,才发现存在的真实意义,我实不愿等待命运安排……

命运啊,给人以太多冷笑的机会:短暂,显得虚幻;冗长,却又过于平凡。什么时候,刚刚好的事情才会像幽灵一样紧缠着不放?命运的决绝像是割舍不断的藤蔓,缠绵缭绕,理不清楚,改变,需要时间。我们都有改变的权利,只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等待。

命运,已经没有了等待的理由。真的就如生活一般,有些人来了,走过。除了一个美丽的剪影,什么也留不下,什么也剩不下……命运注定是孤独的,从未有人愿一直随着命运走下去,哪怕只改变了一天一时一分甚至一秒,心便不是死的。

时光流逝,可有人在彼岸寻觅?

能不能蒙上眼睛/就可以不伤心/能不能脱下面具/还可以很狠心/如果不是遇见你/我不可能愿意/改变命运的注定/一定要坚持下去/本可以天长地久/海誓山盟/却听天由命/友谊是那种心有灵犀/动魄惊心/却难以抗拒流星的宿命/如果能如影随形/谁愿意一意孤行/如果能变成蚂蚁/ 我愿意趋近于零/ 冥冥已经注定/还不死心/命运是一个谜语/宿命/最初的一心一意/深信不疑/末季的不理不信/花言巧语/当物换星移/今夕是何夕/那花季的少女/难过的泪滴/

我不想等待命运的安排!

被安排的命运作文 第2篇

很久以前,有两个孩子,他们一个生活在富商的家庭里,一个生活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家庭里。他们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以自己的父亲为骄傲,努力向着成功进发。

命运之神是残酷的。她要把两个孩子中的`一个从成功的道路上拉下马。于是,她变成一个老太太,分别到两个孩子家乞讨。两个孩子都很热情地接待了她,但这改变不了她的残酷,她让富商家的生意亏了一大笔,富商家从此家道中落。

且不说富商家的那个孩子。五年之后,朝廷要考科举,举国上下的学子都要应试,宰相家的公子已是满腹经纶,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果然,宰相家的公子中了科举第一名,成了新科状元,要继承他的爹爹做下一代的宰相,朝廷里的大官小官,全都百般奉承、讨好他,他很鄙视这种行为,将别人统统拒之门外,在仆人的伺候下读着书。

很快,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一举成名。

而富商家的孩子,因为无钱念书,所以没有去考科举。可是命运就是这样爱戏弄人,鬼使神差,他到了宰相家的公子那里做了仆人,他就这样又默默无闻地过了三年。三年里,他不光忙着伺候大公子,他还偷偷地阅读着宰相家里的一篇篇经卷、一本本书籍,把荒废的学业补齐了,他想去考明年的科举。

命运又开始了她谜一般的安排。宰相受到诬陷,被革职查办,宰相家的公子也受到了连累,被流放到边关充军,在路上,他不会洗脸、不会洗衣、不会做饭——他只会看书、写书、读书。可想而知,他饿死在了充军的路上。

富商也在这一年因病去世了,富商的儿子发奋苦读以报答他死去的父亲——这使他变得更坚强。很快,这一年的科举也开始了,他在科举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皇帝龙颜大悦,很快就把他提拔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他敢于直谏,果真成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

命运之神在天上目睹了这一切,微笑地说:“残酷的命运可以使得更多的常人在烈火中淬炼成圣人。当然,这越早越好……”

被安排的命运作文 第3篇

一、金色的秋———凄凉

秋季在我们的脑海中是收获的季节,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者把这样一个五谷丰登、果实累累的季节置于最前, 有何用意呢?文中的人们并没有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感到喜悦, 相反他们感到的是忧郁, 是秋天的凄凉。“我们住的房子是绿色的, 又旧又冷”, “弗里达, 找些旧布把窗户缝堵上。弗里达把窗户缝又堵了一遍”。主人公佩克拉家的经济状况较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的家更惨, 她父亲把房子烧了, 全家人无家可归, 而她只能寄住在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的家里。后来她们终于找到地方住了, 一个废旧的库房, 屋子布局不合理, 房中更没有什么摆设可言。乔利和布里德洛夫太太就像仇人似的, 打架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早晨因为谁应该去搬煤球就拼得你死我活。所有的这些让佩克拉没有体会到秋天里一丝丰收的喜悦, 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秋天在她的眼中不是金灿灿的季节, 而是灰暗的季节。

在这一部分中也有两件使人感到高兴的事, 但为后面的不幸埋下了伏笔。第一件, 佩克拉来月经了。这件事在丑陋的佩克拉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件事使她意识到她已经长大了, 应该有人爱她。她意识到自己的丑陋, 开始渴望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佩克拉发现, 这些受到社会恩宠的白人都有一双又大又蓝的漂亮眼睛, 因此坚信白人女孩的蓝眼睛一定有神奇的作用, 只要能得到那双漂亮的蓝眼睛, 就能得到美, 就能得到幸福。那时, 一切将会不同, 父母会爱她, 老师同学会喜欢她, 店主也会殷情相待。于是, 为了这个荒诞的愿望, 她日夜向上帝企盼能赐给自己一双漂亮的蓝眼睛。殊不知她的这种想法正是对她自己身份的否定, 对黑人身份的否定, 成为她后来精神错乱的导火索。另一件事是亨利先生作为房客来到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的家里, 为克劳迪娅全家带来了许多乐趣。“我们又惊又喜。我们把他全身摸了个遍, 用手指掏他的袜子, 翻他上衣的内衬。如果快乐意味着充满信心的企盼的话, 那我们当时非常快乐。我们企盼硬币再现, 我们知道这种游戏让爸爸妈妈也感到有趣。爸爸笑了, 妈妈的目光变得柔和了, 随着我们的手在亨利先生的身上搜寻”。这与最后亨利的狼狈离开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银装素裹的冬———寒冷

第二部分是冬季。描写冬天的词语很多:冰天雪地, 银装素裹, 寒风刺骨, 寒气逼人, 寒风飞雪……一言蔽之, 对世间万物来说, 冬季是段艰难的日子。对于佩克拉来说, 肉体的寒冷不是最痛苦的, 精神上的冬天则使她不寒而栗。混血儿莫丽恩·皮尔对她的蔑视使她感到羞愧和愤怒, 莫丽恩的话则更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漩涡:“我就是可爱!你们就是难看!又黑又丑。我就是可爱。”这深深伤害了她那脆弱的心灵, “她好像又把自己蜷缩起来, 像折叠起来的羽翼”。

与莫丽恩相比, 杰萝丹和她的儿子裘尼尔对佩克拉的打击更大。杰萝丹是一个肤色较浅的黑人, 为了显示自己与下层黑人的不同, 她一遍又一遍向儿子灌输有色人种和“黑鬼”的概念, 她告诉儿子前者整洁安静, 后者肮脏喧闹。她不准儿子与黑人小孩玩耍, 在儿子的着装上极力模仿白人小孩的装扮, 生怕露出一点点黑人的痕迹。杰萝丹对黑人的藐视对儿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裘尼尔以捉弄女孩子为乐。他骗佩克拉到家里看猫, 趁其不备, 将黑猫扔向她, 抓破了她的脸。后来黑猫被裘尼尔虐待致死时, 杰萝丹进来, 裘尼尔把全部责任都推在佩克拉身上, 杰萝丹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佩克拉滚出她的屋子。虽然杰萝丹呵斥自己出去, 佩克拉还是羡慕这位漂亮优雅的太太, 她感到自卑伤心的是自己的丑陋, 自己怎么没有机会住在这样的地方。殊不知杰萝丹对“黑”的恐惧比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实际上这是她不敢也不愿正视自己黑人身份的真实写照。这正是黑人的可悲之处, 他们用白人的审美标准来看待与审视自己与周围的同胞, 走上自我否定与自我毁灭的道路。佩克拉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也不知不觉地被同化了, 觉得自己的丑是因为没有蓝眼睛的缘故。

三、绿色的春———幻灭

春天是草长莺飞, 大地恢复生机的大好时光, 佩克拉的一家显然与此格格不入。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作者开始向我们讲述了佩克拉父母的故事, 由最初对生活充满希望到现在的理想破灭, 自暴自弃, 麻木地生活。他们的人生也曾充满着希望。

乔利有着不幸而多舛的人生经历。当母亲怀上他时, 他的父亲———一个黑人矿工不愿承担责任, 偷偷地溜走了。当他还在襁褓中时, 母亲又把他丢弃在铁轨边, 之后自己也离家出走。但是乔里的悲剧命运还远远没有结束。14岁时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与另一位黑人姑娘发生了性关系, 却被两个白人撞见并加以羞辱, 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事后他担心姑娘会怀孕, 所以他也像当年的父亲那样偷偷地跑了。可不幸的是, 这个在人格和精神上都渴望楷模的孩子, 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寻亲之路后, 换来的却是父亲的嘲笑和当众羞辱。对这个毫无责任感的父亲来说, 亲生骨肉的存在还比不上一场赌博来的重要, 父子亲情也抵不过一时输赢带来的快感。这下乔利崩溃了, 也“自由”了。如小说里所说的, 他“已经自由到不再惧怕任何事情”, 他看不到生活的任何希望。直到他遇到佩克拉的母亲波莉。他以为他能找到幸福, 确实有一段短暂的时光, 他是幸福的。但童年的不幸遭遇, 以及后来的认父失败, 使他通过对家庭没有明确的概念, 无法承担起为人父与为人夫的责任。正如文中所说:“他不知道怎么抚养小孩, 也没有看到自己父母抚养过自己, 所以他根本不理解这种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与波莉日益紧张的夫妻关系加上他自身心灵的创伤迫使他酗酒来寻找片刻的解脱, 最终变成了一个酗酒成性、游手好闲的寄生虫。“只有饮酒能让他忘却这一切, 给予他一线希望。而当那一线希望也消失时, 剩下的只有默然”。

佩克拉的母亲波莉年轻时喜欢幻想, 喜欢看浪漫的爱情电影, 尤其是好莱坞的影片。她羡慕电影中白人的浪漫爱情, 向往他们优雅的生活, 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除了幻想浪漫爱情, 她又多了一种幻想———美丽的外貌。这也许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破坏力的幻想。两者皆起源于忌妒, 越缺乏安全感幻想越滋长, 最后以幻想破灭而告终”。现实粉碎了她的梦境, 丑陋的外貌, 贫困的生活, 酗酒的丈夫, 丑陋的孩子, 这一切都使她自卑自贱。她经常和乔利打架, 也时常拿山姆和佩克拉出气, 只有在白人主人家里她才能找到自我。主人对她的服务的赞扬和肯定, 使她感激涕零, 尽心尽力为这家人干活。“看着他们的大房子, 闻着床单的香味, 摸着真丝窗帘, 她对一切都喜欢备至”。她从没有对自己的子女留露出半点慈爱之情, 哄主人家的小女孩则轻声细语, 仿佛变了个人。

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 乔利终日酗酒, 波莉则对白人主人家鞠躬尽瘁, 丝毫不考虑自己的生活。他们内心的春天其实早已过去, 纷繁的外界生活与他们无关, 他们过着一种近似行尸走肉的生活, 内心早已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乔利在这暖意洋洋的季节里唯一一次复苏竟为他的女儿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酒后的他强奸了佩克拉。对乔利来说, 他是想对女儿表达关爱, 但又不知如何表达, 如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那样, 他不知如何做一个父亲。文中写道:“那简单而微小的举止那时却让他充满了柔情蜜意, 不是强行用他的腿分开紧挨的双腿的肉欲, 而是一种温情, 一种护卫之情。”“恨使他不去把她抱起来, 而爱迫使他给她盖上被子。”他没有什么可给予女儿的, 只有身体, 但这种爱是毁灭性的, “一个无法无天的自由人的爱是危险的”。佩克拉就在这样的一个季节里被彻底地摧毁了, 她比以往更期望有一双蓝眼睛。她天真地认为只要她虔诚地祈祷, 她的愿望就会实现。

四、多彩的夏———崩溃

佩克拉怀上了她父亲的孩子, 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黑人社区流传。周围的人除了克劳迪娅和弗里达, 没有一个人安慰她, 都嘲笑她。他们嘴上是说“可怜的姑娘”或者“真是造孽啊”, 但是伴随这些话的只有摆动的头颅, 你找不到一丝关切之情。这一骇人听闻的乱伦新闻“让他们感到恶心, 好玩, 吃惊, 憎恶, 或者更多的是刺激”。佩克拉得不到周围人的谅解, 甚至连母亲都不相信她的话, 只是打骂她。佩克拉彻底崩溃了, 她精神失常了。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蓝眼睛, 沉浸在自己虚幻的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里她也并未完全解脱, 她担心自己的蓝眼睛不够蓝, 不够漂亮。“是我看到的最漂亮的眼睛。———真的吗?———真的。———比蓝天还漂亮?———对, 比天漂亮多了。……你敢肯定?———我当然敢。———听上去你不是十分肯定。”蓝眼睛这个梦想就像噩梦似地萦绕在她的心头, 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佩克拉本应在这烈日炎炎的季节里快乐成长, 享受生活的乐趣, 而她竟枯萎了。克劳迪娅和弗里达对于佩克拉的悲惨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 她们只能用她们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她。她们放弃买自行车的钱, 把它连同金盏菊花籽一起埋在地下, 为佩克拉及她的孩子祈祷。令人失望的是, 象征希望的金盏菊自始至终都没有开花。成年的克劳迪娅最后总结说:“当年我并未将种子埋得太深, 而是土地的原因, 镇上土壤的原因。我甚至认为当年全国的土壤都对金盏花存有敌意。”土壤的寓意恐怕应该指的是整个黑人社区, 她们没有给予弱者应该的帮助与同情。佩克拉在这样的季节里枯萎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最蓝的眼睛》按照秋冬春夏的时间顺序编写, 是莫里森刻意为之, 它与人物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象征着主人公佩克拉混乱无序的一生。无论是硕果累累的秋天, 还是枝繁叶茂的夏天, 都与佩克拉无关, 在她的世界里人情冷漠, 生活绝望。家庭、社会都没有一丝温情可言, 从朋友那里得到的帮助也是微乎其微。

周围环境是造成佩克拉悲剧的直接原因。身为黑人的她时刻盼望有一双像白人那样的蓝眼睛, 即使最后疯了也还在一直念念不忘, 究其根源是黑人团体被异化了。黑人社区其实是以白人的标准来评判其自身和同胞, 例如杰萝丹。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部分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 便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把过去所受的痛苦发泄到比自己更贫穷的同胞身上, 他们从更贫穷更无助的佩克拉身上找到安慰, 从黝黑丑陋的佩克拉身上看到还有比自己更丑的, 自己还不是最低劣的。“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虽是同胞, 却要伤害、漠视对方。虽然法律已经宣布黑人人身自由, 但他们已经难以摆脱精神枷锁。法律对他们的灵魂的不平等无能为力。莫里森借助《最蓝的眼睛》旨在呼吁黑人同胞找回自我价值尊严感和自豪感, 重塑黑人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从精神上彻底摆脱黑人的被奴役地位, 获得真正的平等。

参考文献

[1]Tony Morrison.The Bluest Eye[M].NewYork:Penguin/Plume, 1994.

[2]Jean Strouse.Toni Morrison’s Black Magic[M].Newsweek, 1981-3-30.

[3]胡俊.《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M].山东外语教学, 2006.

[4]梁婷.《最蓝的眼睛》之佩科拉悲剧[J].安徽文学 (文教研究) , 2007, (09) .

[5]托尼.莫里森著.陈苏东译.最蓝的眼睛[M].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5.

[6]许芳.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世界[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6) .

[7]章汝雯.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的悲剧根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05) .

王小飞 被安排的命运 第4篇

故园童年

王小飞记忆中的童年是在海南保亭黎苗族自治县度过的,至今还留存着母亲带他歩行到各连队给人剪头发,晚上点着油灯帮人做衣服的印象;时不时的有批斗大会,被斗的人带着猪笼高帽游行的印象;还有和家乡来的表哥在河沟玩水,一条蚂蝗钻进裤腿里的印象。

六岁时,王小飞随家人迁移到乐东黎苗自治县兵团三师二十团(山荣农场)十二队,搬家时两家合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把所有家当搬完了,经过一天的拨涉,终于到了乐东县城,那时的王小飞对县城有着模糊的印象,宽阔的街道,两旁都是大树,非常干净,人也不多。一年后,王小飞的父亲调到团部生产科工作,家也随着搬到了团部,母亲也跟着在团部缝衣组工作。王小飞的母亲是个漂亮、勤劳、能干的女人,她一肩挑起了抚养5个孩子的重任:年幼的三叔和姑姑,以及她的3个孩子。为了填补家用,母亲常用晚上的时间帮周围黎族村民做衣服,王小飞常常懒着坐在母亲的大腿上看着她穿针引线。从此,乐东县城承载了王小飞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在他的记忆,乃至以后的创作中,都渗透着“故土难离”的艺术情节。

初识绘画

七岁时的一天晚上,王小飞自已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看到美术课本上有个背枪少年的人物画很有意思,于是就拿笔临摹了起来,画好以后自已很满意,拿给父母看,结果父母始终怀疑是别人画的,再三盘问,王小飞不得不再画一次,父母这才喜笑颜开,鼓励他多画,从那以后,这个小男孩就喜欢上了绘画。

从初中开始,王小飞常被班主任和校长叫去利用下课时间和劳动课时间出黑板报,可以不用参加劳动,这是件很好的差事,王小飞那时个子还没鋤头高,每星期有两个下午的劳动课,种橡胶,种地瓜,种甘庶,种花生,非常辛苦。

王小飞舅母的弟弟是马来西亚归侨,也喜欢画画,在改革开放初就去了香港定居,走时留了很多油画棒和油画颜料,后来都送给了王小飞,他笑称自己那时根本不懂得如何使用,都是乱画一气。

由于老师绘画水平有限,己没法教王小飞画画了,父亲很着急,到处找老师,也托人找县文化馆的陈海老师,他在当时是乐东县唯一的美术老师,县里领导的孩子都跟他学画,有熟人推荐的学生他才收,可能是父亲托的人威信不够,到他家拜访了几次也没答应收王小飞做徒弟。就这样一直到高中毕业时,王小飞都没能得到老师正规的美术指点,所以毕业时根本没有想到要考大学,只想着将来能放电影或刻钢笔、刻私章谋生,高考时全班都参加了,就王小飞一个人没去考。

高中毕业时全班只有两个人考上中专,没一个考上大学的,假期同学们都各自回了家,等待参加工作。一天,县里文化馆的人打电话给父亲,说有个外地的美术老师下乡搞创作,要找一个当地人做向导,父亲急忙带着王小飞到县城,就这样,王小飞认识了现在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的陈海。经过几天的相处,陈海觉得王小飞不继续画画太可惜了,他建议王小飞如果家里有亲戚在广州,可以解决吃住问题的话,就到广州参加美院办的学习班,他说:“我可以教教你。”

王小飞听了非常激动,父母也表示支持,但家里条件差,生活困难,到广州学画要花不少钱,不现实。就在烦脑之时,王小飞又跟朋友说起去广州学画的事,朋友听后让王小飞帮忙把两部录音机卖了,给了他100元做路费。就这样路费解决了,王小飞就此踏上了去广州的行程。

求艺之路

王小飞住到了广州姑姑家,他迫不及待地到美术学院走了走,在街道口看到各种美术班的广告,就近选了一个留俄回来,时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的郭绍纲老师教课的东山区文化馆美术班,开始了正规的美术技法训练,假期班完后又到美院附近的田心坊美术班学习。经过一年多学习后,王小飞进步非常快,觉得自己考广美专业课应该没问题了,于是决定回乐东边画画边学习文化课准备参加高考。

1982年,王小飞参加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的招考没被录取,父亲觉得高考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在农场帮他安排了工作,先是在农场连队看林段,后到生产科搞地质土养勘查,又到电影队放电影。当时电视还没普及,这是个很吃香的职业,可那时的王小飞已无心放电影了,整天想着再考美院的事。

机遇很快又再次来临。一天,广州美术学院的胡距湛老师带着学生来乐东写生,当时王小飞还在山上很边远的连队参加垦荒大会战,父亲是总指挥,王小飞向他请假他不同意,急起来父子俩吵了一架,当天他不辞而别连夜步行20几公里下了山。在黎村的一棵榕树下,王小飞与胡距湛老师聊到考美院的事,他建议王小飞回学校补课,专攻文化课,于是王小飞再次下决心回到了学校。

1984年高考完后父亲到县城查分数,工作人员看了王小飞的文化课分数后说“不可能上大学”,劝他别在查分的人群里挤了,父亲回到家后把情况告诉了王小飞,王小飞倍感失落。

直到有天,校长告诉父亲,说“可能考上了,快去县城教育局查一下”,结果王小飞考上了肇庆师范专科学校,激动之余又想起怎么不是广州美院呢,一时之间有了再补考的念头,可父母、亲戚朋友都觉得能到岛外上大学已经很厉害,而且他是那年农场里唯一考上大学的,“也许这就是天意吧”,王小飞回忆说,犹豫之后他以专业分全班第一的成绩进入了肇庆师范专科学校。

辗转营生

大学毕业后,王小飞分配到海口市第十中学当美术老师,第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70元左右,几个月后涨到90多元。因为工资低,每个月除去吃饭基本就不剩下什么钱了,所以王小飞想着办法多挣钱,他课余收了几个学画的学生,又在省汽车站门囗开了一间小店,经营书和杂志,王小飞边上课边管理小店,虽然忙得顾头不顾尾,但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1988年海南建省,10万人才下海南,有社会关系的精英们纷纷下海经商,王小飞向表舅借了20万,与人合伙成立了海南最大的装修公司,经营装饰材料和承接装修工程。一年半后,王小飞出来单干,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一直到1995年,工程款被欠追不回来,为工作奔走颇感劳累的他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当时各地都在实施公务员制度,通过熟人的介绍,王小飞进入了海口市政府管理部门,一干就是十几年。

艺术南繁

对于一般人而言,很难将政府工作与艺术创作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政府工作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而艺术创作则相对自由而不遵循绝对的规程范式,但在王小飞身上却看到了这两者的一种契合。体制内的工作身份不仅没有给王小飞从事艺术工作带来困扰,反而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王小飞称自己“首先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然后是政府的工作人员。虽然政府工作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是与其艺术创作并不矛盾,相反,在政府工作的便利条件使得艺术家能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更加有利于艺术创作”。

2006年,王小飞在海口复兴城建立了海南唯一的当代艺术馆,又成立了海口当代艺术研究会。海南当代艺术位于中国的边缘艺术区域,海南艺术本身存在的环境似乎决定了艺术家创作环境的边缘化,也决定了艺术创作思考的特殊性。也许是对当下艺术发现的思考,也许是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反思,也许是非中心艺术的特殊性,2009年,王小飞成立了“六桂地”艺术小组,他说:“这是一个以当下社会发展问题为创作背景,集综合艺术表現形式和试验性创作组合为载体的艺术小组。”

关于小组的名字,还有一段特殊的来历。小组成立之初的工作室位于文昌市一个古老村落里,村子里每家每户的门头都写着“六桂第”3个字,据说宋朝时有一位姓翁的大商人,那时因战乱迁移到了福建,为了保住性命与财产,便将他的6个孩子改了6个姓——洪、方、江、龚、汪、翁。在战乱平息之后,为了将来6个孩子的后代都能够认祖归宗,于是取了“六桂第”作为家族的字号。凡是其后世子孙,无论迁徙到何处,在家门口一定要挂一个“六桂第”的牌匾,最终形成了一个村落,从福建迁移到了海南文昌。王小飞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于是把“第”改成“地”作为小组的名字,他说:“艺术总要回归到人们生存的广袤的土地上来。”

被安排的命运作文 第5篇

我终究还是要选择离开 ,我一直不相信 命运 的安排,不管是谁在反对,18岁的那年我一直在努力 要改变所谓的命运的安排。可是现实 这样透明的告诉我,我是无能为力的。我只能接受。

姐希望 我不要像她这样,嫁一个自已不爱的人,妈总是排斥外省人,我知道她是不想我离她太远。我太不想让妈妈失望了,可是我想到要离开我的心就好痛。再过一个月我就要离开这,回去属于我的地方去,也许我跟他再也不会在一起了,想到这我泪流了。曾经是多么努力想要在一起,多么希望我的幸福 可以得到认可。可是不可能了

真的是这样吗?不管怎么努力改变都无法改变命运吗?一切都只是注定的吗?我就必须接受吗?爱情 是会使人堕落吗?是愿意为彼此付出所有吗?为什么付出还是得不到。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有付出一定要有回报的。可是为什么付出这么多到最后还是得不到.

不被命运屈服作文900字 第6篇

泰戈尔曾说过:“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词。”一个自强的人,是不会向命运妥协的,懦弱的人则会轻易地被命运打倒,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人人心中都有一盏灯,强者经风不息,弱者随风即灭。只有坚持自己的信仰,才能战胜命运。范仲淹自幼丧父,少时家贫,即使食不果腹,他仍旧发奋苦读。怀揣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之志,后来即使被贬多地,他仍能淡然面对。

即使被命运万般刁难,自强的人心中那团火也不会熄灭的。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形象令我挥之不去,他学习武功时常是学了这招,忘了那招,到最后今年一招也记不住,到后来看到他为念好一个招式,不吃不睡,真正的做到了废寝忘食,我十分震惊并心生感悟:人笨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努力。郭靖学武的法门向来是人家练一朝,我就练十天。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修炼到最后,所有招式,郭靖都能烂熟于心。或许他注定要成为大侠,不仅因为他武艺高强。更因为他心怀天下,侠之大者,这个无比荣耀的.光环,谁不想拥有?但想必很少有人能看着蒙古军队兵临城下而镇定自若,而郭靖能以可与千军万马相匹敌的气场,率军出征,打退比宋军多几倍的蒙古军队。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方有爱国,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心怀天下的,才是所谓的侠之大者。

但实际上,自己的人生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生活就是这样,他不如诗啊,转身碰到现实,又只能如是啊。

被安排的爱好作文 第7篇

人们总享受自己安排命运,被安排时就如同被绑了线的风筝。飞得很高,但总不是自由的。但那一次安排,影响了我。

我的家庭比较开明,没有过高的要求和言行的束缚。我的母亲对我在各个方面都放任自流,唯独在学钢琴这一方面,使我有了被安排的爱好。

从上小学起我就被妈妈强行拉去学弹钢琴。她带着我换了很多家琴行,终于在少年宫里,老师说:“嗯,手指挺长,可以来学。”她期待的脸上露出笑容,可我觉得我的痛苦才刚刚开始。

从那时起,每天放学回家妈妈就拉着我练琴。这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好听的?不就几个黑白键弹来弹去吗?琴谱上那些“蝌蚪”、“豆芽”让我眼花缭乱。但是妈妈觉得这些音乐非常奇妙,她的脸上又露出了微笑。我对这被安排的爱好很不解。

我深刻记得四年级要考级了,其他同龄人都是那么无忧无虑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我每天却又被安排了一个小时的钢琴练习。妈妈信誓旦旦地说:“这样练考级一定过!前途会光明的。”我觉得她毫不顾及我的感受,这样被安排的爱好让我感到很压抑,心中像有千军万马在鸣不平。终于有一天这粒愤怒、不解的`种子破土而出,我把琴谱撕了扔在地上,喊道:“我死都不会学了!”没想到妈妈的眼泪“唰”地掉了下来,这让我不知所措。我以为她会打我、骂我,但是都没有。她只是轻轻地告诉我她初中学小提琴的事情,没能坚持下去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她说,音乐是会让人幸福的,它虽然无处不在,但却是十分宝贵的。

又这样磕磕绊绊地过了两年,我终于考过十级了。这一刻我倍感轻松,母亲也如我初学时那般,脸上堆满了喜悦。我以为我再也不会碰这份被安排的爱好,但每当经过琴房,我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我会坐下来,打开尘封的记忆,享受指尖行云流水,音符缭绕。这是窗外又下起小雨,那滴答滴答的小鼓点整齐利落。

被安排的命运作文 第8篇

通读全篇,有这样两点细微之处值得探究:

一是萧红为何用“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样的话开头?

这要从萧红的出身说起。

萧红1911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思想。父亲性格暴戾,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了背叛封建地主家庭的道路。萧红的母亲姜玉兰生有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经常虐待萧红。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值得庆幸的是,萧红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祖父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这后花园,也就是出现在《呼兰河传》这部小说里的大花园,一个留下了她很多记忆的地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杆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一个小小的“拔”的举动,就把祖父的慈祥和对“我”的爱表现无遗。萧红以生动的笔墨展示了一幅充满情趣的祖孙生活画卷,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亲情的赞美。

萧红一生漂泊,历经沧桑,独居异乡香港,回首往事,慈爱的祖父就成了一种象征,代表了作者童年的欢乐。也就是这一句“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照亮了作者的一生,温暖着作者的一生!

其二,《呼兰河传》中提到了许多自然事物,文中的哪一个词能概括这些事物的共同点?

后花园里的自然事物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花、果树、榆树、风、雨、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太阳、鸟、虫子、玉米、白云等,这么多的事物并非简单的罗列,它们的共同点是一个词:自由。萧红从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国难之际病魔缠身,亡命香港。萧红曾说:“若是那时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早已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病痛缠身且困于香港的萧红是寂寞的,是渴望自由的。她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只能用童年的自由与快乐去温暖自己多舛的命运。回忆自由美好的童年,成了萧红最后的精神寄托。应该说,童年的自由与快乐是萧红一生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被记载的命运 第9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奥斯卡获得八个奖项,囊括了除去男女演员之外的所有主要奖项。不过,真正重要的是,对于这部关于“印度”(而非“殖民地印度”)的英国电影而言,这些奖项暗示了“西方”对印度这个“新兴国家”的视野更替。这部笼罩在奥斯卡光辉中的电影,在印度引起了热议,但并没有像以往同样题材的西方大片一样引发绝对的抗议。这使得对这部影片的讨论获得了难得的弹性空间。

这部影片的暧昧姿态,恰好刻画出了“新兴国家”在新的国际架构中的暧昧位置。在很大程度上,这部以贫民窟生活为背景的电影,是提供给贫民窟之外的世界观看。它的剧情,在中国大抵被概括为一个贫民窟的穷小子在电视问答竞赛节目中答对了所有问题——原因是这些问题居然如此“巧合”地嵌入到这个穷小子的人生经验中——从而发了财,并且赢得了爱情。观众被有意无意地暗示:这个穷小子的发财梦是可以普适到贫民窟的。但真正的问题是,这个穷小子的独特人生经验,如何能帮助他答对所有问题?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导演在影片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针对主人公的,而是针对观众的。他问:主人公能够答对诸多问题的原因何在?他还给出了几项选择,A.他作弊了;B.他是幸运的;C.他是天才;D.这是命中注定的(原文是it is written, 虽然很容易被翻译成,“这是命中注定的”,但我更愿意将其硬译为“这是记下来的”)。在电影的结尾,导演给出了标准答案:D。导演或许是想说,这部关于贫民窟小子发财的浪漫故事,是“命中注定的”。但在我看来,这也是“被记下来的”:也就是说,这位贫民窟穷小子的神奇故事,是“一种编写”的结果。在影片最后宝莱坞式的爱情故事的高潮,“it is written”,被定格在银幕上:观众因而被告知,这一切是“命中注定”的——因而,也是“编写”出来的。这部影片的姿态的暧昧,就在这里;这部影片内在的批判意味,也正在这里。

“书写/write”在此刻成为这部电影所有问题的关键。《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英国创作班底根据印度外交官维卡斯· 史瓦卢普的小说《问与答》(《Q&A》)改编的,也就是英国人“写”印度人所写之事。在电影中,在流行的问答节目中,发问者所提的问题都暗含着“历史纪录的内容”,而主人公的回答,却都事关自己的人生经验,事关自己人生经验中的社会内容。在电影中,炫目的影像记录了第三世界的“奇观”景象,贫民窟,垃圾场,乞丐团伙,火车上挤满的人群……。在现实中,这些贫民窟被城市的资本主义扩张催生又消灭,构成了第三世界的历史过程。在艺术中,这部关于印度的电影,也正好反映了发达国家对于新兴市场化国家(或者“金砖四国”)的现代化过程的成功书写。

穷小子答对了所有题:

“正确”历史背后的阴影

这部电影核心文本——一个穷小子在电视问答竞赛中答对了所有问题——的组织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的结构技巧,而且还是一种令人吃惊的历史态度:一个贫民窟穷小子的个人历史,却惊人地回应了印度这个国家作为想象共同体所需求的“历史内涵”,也呼应了这个国家要成为“现代国家”的内在要求。在电影中,围绕前者的问题,是国家的象征物系列、核心文明的视觉形象:比如有关宗教、国徽的问题等等;围绕后者的则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系列问题,比如,三个火枪手的姓名、百元美钞的图案、大众明星等等。也就是说,发问者凭借提问构建了“正统的”或者说“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历史观念,而这个贫民窟来的穷小子,作为“正确观念”的彻底反面形象,却答对了所有的问题。以提问方式构建“正确”历史意识的期待,却对应着这个穷小子完全不“正确”的个人现实经验——在贫民窟的垃圾场长大,教派势力冲突的受害者,被黑帮豢养的职业乞丐,糊弄旅游者的小骗子、小偷……。也就是说,这位穷小子作为这个国家彻底的“非标准答案”,他极端“正确”的回答,构成的正是这个国家历史背后的所有阴影。

这样一个穷小子,无论在大众传媒还是在警察机关面前,他都是不可信任的对象。影片也正是从警察对这个穷小子的野蛮审讯开始的。这部影片成功地将这种“质疑”戏剧性地呈现出来:一方面,提问者通过对问题的设计,企图包含整个国家的历史内涵,另一方面,却又明显地排斥着这个国家的一些民众——有些人不可能拥有对这种历史内涵的“正确”理解。

贫民窟如何被表达?

在警察局的讯问场面之后,两种景象,电视台的演播棚和印度孟买的贫民窟,始终交错在一起。演播棚的景象是所有看过类似电视节目的观众都熟悉的,这种高度一致的“全球化”图景,构成的正是“全球化”最明亮的风景线。但是孟买这巨型都市边缘的贫民窟,难道就不是“全球化”的“景观”吗?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植入第三世界的母体之后,它所生产出的大量“剩余”,构成了巨大的贫民窟。作为第三世界大都会迅猛发展的“奇观”,贫民窟的内部历史将如何被呈现?类似的都市化问题,又将如何被呈现?对此,我们看到了两类影像,一部分是来自贫民窟内部对自身“问题”的表述——那些带有鲜明自然主义色彩的纪录影像,几乎都是残酷的;另一部分影像,来自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策略表达——就是将贫民窟塑造成一种奇观的表现。吊诡的是,这两种来自内部的影像,都可以成为西方的消费对象。更吊诡的是,第三世界既不愿意将自己仅仅定位于“悲惨”、“落后”的“他者”身份,而它源于自身“伟大文明”的自尊需求,以及对于历史“书写”的批判和重建需求,又都唤醒了一种“魔幻”现实的力量——从加西亚· 马尔克斯到奥尔罕· 帕慕克,这些第三世界的文化巨匠在作品中都明显显示出了这样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也反映在巴西等南美电影中。比如巴西电影《上帝之城》,就是将里约热内卢这一第三世界大都市的贫民窟“奇迹”,转变成一种可供观赏的美学形式,一种变幻莫测的美丽疤痕。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开始,一组视野不断广阔的贫民窟俯瞰镜头的组接,精确地呈现了这种审美动机。

英国导演丹尼· 博伊尔在这部电影中,彻底构建了“美丽”的“贫民窟”和“穷小子的宝莱坞爱情”。这种视觉趣味,正如NIKE以美国黑人贫民社区为背景的广告片一样,将残酷的、难以面对的现实,变成了欣赏性的趣味盎然。同样,在这部影片中,儿童时代的主人公跳跃进入粪池——其实更为准确的表述是,成为粪池的河流——的段落,就是充满了魔幻力量的表述。这条被污染的河流和主人公无视污秽之物的勇敢行径,叠合在一起。所有人看见这位神奇小子都赶紧闪开。只有那位明星,毫不踌躇地从沾满粪便的手中接过照片,签下了自己的姓名。环境灾难的现实残酷性,被“明星”的这一行径烘托得更为苦涩。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内容上的批判性和视觉上的绚烂,将新兴国家的内部批判和奇观欣赏奇特地结合起来。这部印度的小说,敏锐地用镌刻在个人经验之上的历史书写,以充满反讽的态度,以批判之眼冷峻地观察着印度的国家历史;而这部英国电影,也正因为包容了这个来自内部的批判性视点,让自己难得地拥有了一种自我拯救的立场。但与此同时,这部英国电影以绚烂的图像规避了“第三世界”难以言说的自我曝露,又以一种高人一筹的美学,包裹住了对问题成堆的“第三世界”的批判,这,依然满足了西方的“关切”,而且基本并不诉求对西方的“批判”。

而这部电影在传媒中的大获全胜,以及电影中演播棚内部高度一致的“全球化”景观和伦理,才真正导向了这部电影所有缺失之处。这部电影用虚构带出了孟买贫民窟的现实,也逃脱了陷入宝莱坞爱情俗套的指责,但它也正是依靠一种书写的技巧,将孟买的残酷现实消弭在视觉享受之中。第三世界可能会因之受到极大鼓励。也许一种浪漫化的表达方式,将蔓延到第三世界的许多社会问题中。固然,一种新的书写方式是值得期待的;但是,如果这个书写已经“命中注定”要变成一种“编写”的法则,而这一法则也“命中注定”会遮蔽问题的所在,那么,贫民窟的伟大历史也必定会在这“编写”之外,继续生产“命中注定”的标准答案之外的答案。

在看到金球奖颁奖典礼上,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获奖者兴奋的表情,我其实最希望知道的一个答案是:如果这是一部印度自己生产的电影将会如何?当然,这个问题包含着更为残酷的问题:印度人自己会如此在视觉上享受自己的贫民窟吗?如果印度人没有这么做,是因为才华的短缺、自我审查的压抑,还是因为在第三世界看来,那种演播棚中全球一体化的现实,才是真正的“现实”?

但无论如何我仍然相信,尽管第三世界迄今为止并没有在电影中成功地表述过自己的现代化经验,这部电影中的贫民窟仍然会以其坚定的现实感,在历史叙述中留下自己的位置。

关于命运安排的名言 第10篇

2) 每个人都主宰自己的命运。——斯梯尔

3)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贝多芬

4) 命运——这是暴君作恶的权力,也是傻瓜失败的借口。——安?比尔斯

5) 命运不能妨碍我们的欢乐,让他来胁迫我们吧!我们还是要欢笑度日,只有傻瓜才不是这样。——高尔基

6) 命运不是一只雄鹰,它像耗子那样爬行。——伊丽莎白?鲍恩

7) 命运的变化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无损智者大雅。——富兰克林

8)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遇之杯。因此,让我们毫不畏惧、充满欢愉地把握命运。——尼克松

9)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

10) 向命运大声叫骂又有什么用?命运是个聋子。——欧里庇得斯

11) 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莎士比亚

12) 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培根

13) 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虽人各有志,但往往在实现理想时,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反而会使自己走向与志趣相反的路,而一举成功。——松下幸之助

14) 命运: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

被戏弄的命运诗歌 第11篇

时间时而化作一个女人的模样,

出现在天地之间那几乎透明之物。

她的酮体如此地骇人!

一切的一切均是她的部分

将我紧紧地拥入怀中,吸允着她的乳汁。

时而又化作我梦中那片撒哈拉,

让我在两个时间中旅行并展开:

在线型轨迹中断裂、分离,然后

形成一个真空的肇始之时。

孩提时那些魔幻的形象又浮在

她的眸中

孤独源自何方?

那起初的语言昭示着你的微

在永恒中静止,在旋转中独立

小心!厄洛斯不只会带来欢乐

还带来持久的厄运与变革。

无声无息夜间的生灵

罪人却在空中跌落

成为了英雄,进入永眠之地

所有的乐章与嘲弄将你歌颂

赞歌穿插于丑陋的街道,

滋生在时代边缘的恶习,

被剥开,否定一切

随之认可一切并涌进大海里。

没有未来的未来

在重复中重复

你会重提,是的,你会无止境地再说:

远地此时此刻。

在那熟悉又警觉的洞穴里

沉睡的景象却渐渐逝去

为什么呢?

那些一遍又一遍话语在不停的循环

“诗”中的我却在沉醉于那迷人的酒香?

复苏的远古之物,

戛然而止,它的咆哮,

诗人们用它来还原没有日期的时间,

然而,太阳,星星,月亮簇拥在一团

伸出无限手臂组成的森林将其掩盖:语言。

阴沟里的老鼠窥探城市中的蛋糕

野狗的爪子在社会的土壤上乱刨

用单调的话语作为批评的.武器,

在带着大礼貌的豺狼面前说教,

温柔的蝎子与身为教育家的驴,

带着腐烂的面具在世纪末处自我瓦解。

停滞的蓝天,鸟儿在不停地旋转

我的栅栏,你的窗户

你的亚当,我的奥林匹斯

充满诱惑的声音却又无踪

所有的神都瑟瑟发抖,成了胆小鬼

宇宙便化作一条流淌的河流

淹没整个神殿,

成为世人的嘲笑之物。

人们的渴望与爱情编织的历史,

艺术学们的手段与谎言,

又在淬炼中释放激情与真谛。

伴随着皮鞭的节奏,

竖立起一座座无字的纪念碑。

死亡,不停歇的摧毁极乐,

货币破坏了价值,同时又成就了文明,

海市蜃楼般的怪物在道德中茁壮成长。

蚂蚁在田间来回地穿梭

转折、前行,

从容不迫地游走在世界的夹缝中。

一把钥匙,一把锁

一个世界,一个人

一扇门,无数个世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被安排的命运作文】相关文章:

命运的作文随笔 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05-10

命运的选择作文10-07

关于命运的作文10-13

话改变命运的作文05-14

钢笔的命运童话作文05-17

跨越时空的命运作文05-30

知识改变命运的作文06-21

钱包的命运初中作文08-17

命运之上的风景作文09-10

掌握自己的命运作文12-02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