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1953 上译)

2024-11-20

上部

下部


















苏联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53年摄制,卢卡金维奇执导,艾拉·塔拉索娃、尼古拉·索斯宁、帕维尔·马斯萨利斯基主演。影片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惨的爱情故事。

安娜卡列琳娜(艾拉·塔拉索娃 Alla Tarasova 饰)是一个成熟而又美丽的女人,她早早便成为了亚历山大·卡列宁的妻子,然而卡列宁是利欲熏心之人,眼中只有功名利禄,在生活中对妻子十分淡漠。得知哥哥奥布朗斯基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安娜孤身一人来到了莫斯科,却因此遇见了名为渥伦斯基(帕维尔·马斯萨利斯基 Pavel Massalsky 饰)的骑兵军官。
和卡列宁不同,渥伦斯基风度翩翩而又充满了情趣,他的出现给安娜苍白孤独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快乐。可是,碍于自己的身份,安娜将自己对渥伦斯基的感情深深的压抑在心底,返回家乡彼得堡,哪知道渥伦斯基紧随其后,再度的重逢让安娜再也无法忽视汹涌而来的情感,两人打破了伦理道德的桎梏,走到了一起。
安娜在丈夫卡列宁、儿子谢留沙、渥伦斯基及与渥伦斯基生下的女儿安妮之间不停选择,最终在社交界和家庭生活中走投无路,投向火车钢轮之下。




















苏联女导演卢卡金维奇(Tatyana Lukashevich)执导的这部电影,三位主演都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功勋演员,他们曾于1937年在舞台上再现了托尔斯泰这一名著。1953年的电影版就是话剧版的翻拍。尽管艾拉·塔拉索娃(Alla Tarasova)在舞台上成功地诠释了安娜这一角色,但拍电影的时候,她已经55岁了,演卡列宁的尼古拉·索斯宁(Nikolai Sosnin)年近古稀,就连演渥伦斯基的帕维尔·马斯萨利斯基(Pavel Massalsky)也快半百,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老龄的一版。但原著中占很大部分的列文与基蒂的正统的、美好的、作为正面教材的爱情婚姻生活在电影中一秒钟也没有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版是我国观众最早在银幕上看到的《安娜·卡列尼娜》。1955年,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了这部电影,尽管演员形象上与原著相差颇远,服装道具场景也难与好莱坞大片媲美,但他们在话剧舞台磨砺出的演技,忠于原著、饱含深情的台词,富于感染力的配音,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
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借势推出周扬、谢索台的中译本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我们

We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上海电影译制厂1955年11月译制
翻译:陈涓

译演:傅超武

配音:舒绣文、邱岳峰、韩非、凌之浩、苏秀、张同凝等

1950年6月,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迁至万航渡路618号(当时叫梵皇渡路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他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将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权当放映间,一台三十年代的老放映机,墙壁刷白加一木框就成“银幕”,又在大楼的楼顶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墙改装成一间录音棚,安装了一台放映机和一台苏制光学录音机。“上译人”就是靠这些装备,在陈叙一同志的带领下,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创业之路。
1976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搬迁到永嘉路383号。在这里的一栋小楼里,缔造了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佐罗》、《追捕》、《虎口脱险》等一批译制片经典在这里诞生,邱岳峰、李梓、苏秀、赵慎之、毕克、童自荣、刘广宁、乔榛、丁建华、曹雷、尚华、富润生、杨成纯、于鼎等新老配音演员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明星。

舒绣文(1915-1969),出生于安徽安庆,原籍安徽省黟县九都舒村。1933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民族生存》。1935年,主演《夜来香》。1938年,主演《保卫我们的土地》。
八年抗战,舒绣文把自己所从事的演艺事业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这段经历,既是舒绣文表演艺术的黄金时期,也是她进步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1946年初,舒绣文回到上海,开始她艺术历程最为辉煌的一次演出,那就是与白杨、陶金、上官云珠等一起参加上海昆仑影片公司制作的经典影片的拍摄。舒绣文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抗战夫人”王丽珍的艺术形象——是她的表演艺术日臻成熟的标志,至今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部影片也成为唯一流传下来的能让今天的观众欣赏到舒绣文精彩表演的一部杰作。
新中国成立后,舒绣文从香港回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主演了电影《女司机》和《一场风波》,参加了《李时珍》的拍摄,并为、《阴谋》、《无罪的人》、《母亲》、《安娜·卡列尼娜》等外国影片进行配音。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动画片《小猫钓鱼》中的“猫妈妈”也是由她配音的,这一动画片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今天的观众们仍然能领略舒绣文的配音艺术。
1957年舒绣文调入人艺,先后塑造了《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关汉卿》中的朱帘秀、《伊索》中的克丽娅等鲜明形象,还精心创造了《风雪夜归人》里的女学生、《带枪的人》里的打字员等不少小角色。她生前是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人艺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和中国影协常务理事。
1969年3月17日,舒绣文去世,终年54岁。

韩非(1919-1985),原名韩幼止,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宁波,1932年随父迁居上海。1939年上海青年会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剧团,后相继在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当演员。在舞台剧《家》中饰演觉慧而知名,后又演出《大明英烈传》、《雷雨》、《文天祥》、《茶花女》等数十个剧目。
1941年步入影坛,主演影片《夜深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文华、中电等电影公司演出《终身大事》、《太太万岁》、《艳阳天》等影片。1949年赴香港,在长城、龙马等影片公司摄制的《误佳期》中扮演专为别人婚丧嫁娶吹喇叭、自己却娶不上老婆的乐手;在《一板之隔》中扮演洋行小职员,与邻居常因一板之隔相互干扰而闹矛盾,在冲突中产生许多笑料;在《中秋月》中扮演一个贫穷的小职员,经济面临重重困境,却为了饭碗和面子,要在中秋节筹措点钱给上司和亲戚送礼。这三部影片,均为韩非的喜剧电影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喜剧电影的精品'。韩非也因主演《一板之隔》,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荣誉奖。
1952年韩非回到上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斩断魔爪》、《小康人家》、《林则徐》、《聂耳》、《香飘万里》、《子夜》等影片中扮演特务、地主、贪官、工人、教师等各种类型的人物。尤其是因他成功地主演了《幸福》、《乔老爷上轿》、《女理发师》、《锦上添花》、《魔术师的奇遇》5部喜剧影片,而被人们赞誉为“喜剧大师”。
韩非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风湿长年影响着他心脏的健康。1985年1月4日韩非因心脏病在上海病逝,享年66岁。

邱岳峰(1922-1980),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祖籍福建福州,毕业于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后参加数个剧团,曾编导话剧《蒙面盔》,导演话剧《夜半歌声》,演出话剧《雷雨》。1949年到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1950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组工作,开始电影配音演员生涯,以具有丰富表情的不同声音再现银幕形象,在三十多年的译制片创作生涯中,为约200部外国影片的主要角色配音,美国影片中的理发师和希特勒、中的凡尔杜、《简爱》中的罗切斯特、意大利影片中的小偷和英国影片《红菱艳》中的莱蒙托夫等都广为人所熟知;他还执导了匈牙利影片《称心如意》和日本电视剧《白衣少女》的译制配音,并在中国影片《林则徐》、《傲蕾·一兰》、《珊瑚岛上的死光》等中扮演角色。是中国最杰出的配音表演艺术家之一。

我们配音演员的骄傲
苏秀


我想他恐怕是我们配音演员中最受观众欢迎爱戴的一位了。他生于1922年,1980年逝世,是个混血儿,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白俄。可他自幼被送回福建老家,没有在生母身边,所以并不会俄文。可他中文水平不错,解放前曾在天津等地演过话剧,上海解放后他是第一批进厂的配音演员。那批人中还有尚华、富润生、姚念贻、张同凝等人。
邱岳峰音色并不漂亮,甚至可以说不大好听,但他人极聪明,又刻苦用功,对原片有极强的领悟能力并有着丰富的表演手段。
他能配各种类型、各种年龄的人物。大家总觉得他特别擅长配各种卑微的小人物,例如《警察与小偷》中的小偷、《白夜》中的幻想者、《大独裁者》中的犹太理发师、《凡尔杜先生》中的凡尔杜,而且配卓别林的影片成了他的专利,好像没有人能比他更好地掌握卓别林那幽默而特别富有节奏感的台词了。
除了配小人物,好像他又是配各种坏人的专家,如早期苏联片《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托派、法国片《悲惨世界》中的小店主、《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但是他也同样能把《简·爱》中那脾气古怪的英国绅士罗杰斯特那既富有教养又盛气凌人、表面粗暴地对待简·爱、内心又把她视为知己的复杂感情配得丝丝入扣。《第四十一》里那个白军中尉英俊潇洒、是个富有魅力的人物,邱岳峰的声音不好听,能配好这个角色全凭他的语言功夫,配出了人物的潇洒、神韵。在《猜一猜谁来赴晚宴》中他配那位为女儿婚姻操心的父亲(由好莱坞著名演员斯宾塞·屈赛扮演),那是一位美国上层社会成功的人士,他聪明、自信,思想开明,一向反对种族歧视,可当独生女真要嫁给一名黑人的时候他却疑虑重重,为此他生自己的气。他最后差不多有十分钟的大段独白既是斯宾塞·屈赛的杰作,也应该说是邱岳峰的杰作。
他真可以说配什么像什么,他的精彩之作,还有《科伦上尉》,捷克木偶片《好兵帅克》,苏联片《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法国片《红与黑》中的市长……
这一生中我多次和他配对手戏。除了《第四十一》他配白军中尉,我配红军女战士玛柳特卡外,在《警察与小偷》中他配小偷,我配小偷妻子,在苏联片《漫长的路》中我配沙俄时代的女革命家,他配女革命家的情人,还有文革中配的内参片《化身博士》,他配医生(斯宾塞·屈赛扮演)我配酒吧女侍(英格丽·褒曼扮演),苏联片《红莓》中他配叶果尔(苏联著名演员瓦西里·舒克申扮演)我配柳芭(由弗道谢耶娃扮演),可惜这两部影片均未能公开上演,真让人遗憾。
我们厂的对口型工作是个很辛苦的工作,而且要求对口型的人要阅读能力强,嘴皮子快,因为对口型是念的译本初稿对我们对口型的人来说是陌生的,可你必须立即流畅地一字不差地读出来,因为翻译和导演不单要通过对口型检查字数长短是否符合原片,还要看中译文是否与原片演员的动作与表情相符,而且这又是个默默无闻的工作。
自1950年我厂建立对口型制度以来,我们的所有影片的对口型工作都是由邱岳峰、姚念贻、张同凝和我承担的。后来又加上了不肯和潘我源。我们对口型并不单纯地负责字数长短,也总是一起帮助翻译、导演修改台词,老邱的点子尤其多。年轻的法文翻译李成保曾经对我说:“我真佩服老邱。他说我翻错的地方,多半我就是错了。他说,会不会是这个意思,我仔细一查原文,果然他说得对。”我说:“他虽不懂法文,但他懂戏。他说你错了,因为戏顺不下去。他说会不会是这个意思,是通过台词上下文以及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等等因素推断出来的。”所以每个翻译、导演都愿意与他合作。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有了乔榛、杨成纯接班,我和毕克就不大参加对口型工作了。可老邱却一直搞这个工作直到他离开厂,离开人世。
应该说,有了对口型的演员,才使翻译和导演能在考虑原片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来修改台词,对提高剧本质量是大有好处的。而且在修改剧本时,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往往就会产生一些精彩的句子,这时大家就会特别开心,甚至没听到午休的铃声,真可谓废寝忘食了。
邱岳峰是自杀而死的。1980年3月那个星期一的早上,我一走进演员休息室就感到气氛不对,没有了往日的说笑声,大家的脸上也没有笑容。
我忙问坐在我对面的伍经纬出了什么事了,他说你先坐下,我听他的话坐了下来,他说:“邱岳峰死了!”我一听全身汗毛都竖了起来,急切地问:“怎么死的?什么时候?这怎么可能?他星期六不还好好的么!”他告诉我老邱星期六下午和妻子吵了一架就吃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了。
虽然很快就被家人发现送进了医院,我们厂领导也立刻赶赴医院希望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他的生命,但终因服药量过大,于星期天不幸去世。
他到底为什么要死,这对我来说始终是个谜。他对妻子不错,那两年西瓜不好买,他买了西瓜大热天骑车送回家去。妻子对他更是关心备至,他妻子在生产组工作,工资有限,可节省下钱来就给他买人参,省吃俭用苦苦地撑持着那个家……大半辈子都过了为什么忽然要死?他死得太可惜!太可惜了!!!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