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从写作手法谈余华经典作品《活着》

2024-04-24
从写作手法谈余华经典作品《活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悲剧的一生。他由原本的富家少爷变成一个穷苦农民,父亲、母亲、妻子、儿女都相继死去,最后一个人孤独终老。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读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揭露出现实的残酷和百姓的无奈。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这本书的写作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    叙事角度

这本书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但又分为两个叙述层面。在小说开头,作者用自己的角度来叙述他看到的“福贵”,“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向我们交代了故事的由来,而后来,他又通过一句话的转换,把叙述的视角切换到了主人公“福贵”的身上,“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陽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这样自然而然的就把我们带到了他要讲的故事中,仿佛我们身临其境一般在听那位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在小说中是极为重要的,小说能否扣住观众的心,小说能否表现出丰满的人物,你发写出一个充实的故事就要看细节了。这本小说中作者也抓住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例如在介绍主人公家珍时,作者通过对她外貌以及动作的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年轻的时候:“家珍穿着月白色的旗袍,头发齐齐地挂到耳根,走去时旗袍在腰上一皱一皱的”,这样一个清秀的女性在福贵最为落魄之时她都不离不弃,也让福贵明白了活下去的意义,当家珍求着福贵离开赌场回家去的时候:“我给了她两巴掌,家珍的脑袋像是拨浪鼓那样摇晃了几下。挨了我的打,她还是跪在那里。”这里的细节描写深刻的反映出家珍对福贵的情深意重,在承受着困苦艰难的情况下,这样一个伟大的小人物也能散发出人性中最美好也最伟大的爱的力量。还有其中对战争的描写“昨天还在喊叫的几千伤号全死了,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上面还盖了一层薄薄的雪花…在缺少粮食的时候,我们就去扒他们脚上的胶鞋。”这些不仅仅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考验,也间接交代了当时的背景和那段人民在战乱中所受的悲苦历史。

三、    反讽手法

反讽手法的运用在余华的作品中表现十分突出,这篇小说作者对于福贵父亲出恭的场景描写的十分讽刺,“那两条腿就和鸟爪一样有劲。我爹喜欢看着天色慢慢黑下来,罩住他的田地。”而后来,福贵的父亲又在他拜尽家业之后死在了他出恭的时候,这样的结局不免显得讽刺。还有的就是在故事的高潮。凤霞要生孩子却因大出血而去世,福贵说道:“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生与死的对立,其根本就是讽刺残酷的现实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的摧残,体现老百姓极为无奈的痛楚。

四、    浓重的悲剧色彩

这本小说以悲剧贯穿全文,从始至终,福贵不断地遭遇亲人的死亡,他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死亡是福贵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悲剧,每一次亲人的死亡,对他而言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面对亲人的死亡,福贵的所有痛楚的唯一的表态方式也只有“眼泪和痛哭”,最后一个人孤独的活着。 而事实上,对于最底层的农民和市民而言,生存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遭遇苦难甚至死亡的过程。这些悲惨的故事看起来也许很“老套”,我们都可以从身边发现这些故事的影子,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而这部作品,也正是对现实社会的折射,全文浓重的悲剧色彩使作者想要反映给读者的更为强烈和深刻。

        一部优秀的作品,它的文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一类人的生存状态,它充满苦难和温情。除了写作手法值得学习之外,它还有巨大的思想价值。而读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无论人生经历怎样的苦难,都要学会乐观、充满希望的活着。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