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推动穿衣革命的“的确良”,创造美好生活的国民记忆!

2024-08-07

  解决国人穿衣难题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老话,数千年来都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穿衣状况的真实写照。上世纪六十年代,市面上稀少的“的确良”面料只能通过进口渠道获得,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可谓是一衣难求。

微信截图_20210706095844.jpg

▲《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装备的报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了一项重大决策:中国将在3到5年内,耗资43亿美元,从国外引进大批先进工艺技术及成套设备。这其中,就包括用于生产“的确良”服装的“四套大化纤”技术装备。

  这四个项目一旦投产,就可以保证九亿多中国人,每人每年至少一套“的确良”服装的需求。一场带来九亿中国人穿衣革命的庞大计划,就这样开始了。

  信物讲述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说,我们看到的这一件“的确良”衬衫,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技术和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它的原材料是石油,通过大型的化工装置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转换成高分子化合物——聚酯,再把聚酯进行拉丝、纺线、织布、染色,最后制成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的确良”衣服。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进来、把工厂建设好。其实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党和国家把这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保质、保量、按期完工,让全国人民都能穿上“的确良”的衣服。

  构筑新中国化学工业体系

微信截图_20210706095909.jpg

▲辽阳石油化纤总厂,1979年建成投产。

  1976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四套大化纤”项目的技术与设备前期引进工作基本完成。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就是建造生产“的确良”原料的生产线。

微信截图_20210706095919.jpg

▲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建设现场

  由于时间紧,外文图纸都没来得及翻译,就直接拿到了施工一线。中国化学工程师边干边学,通过“四把关”程序高标准完成了项目建设,经过严格验收全部合格。1979年,中国第一批国产“的确良”原料成功下线。从此,我国告别了“的确良”面料依赖进口的历史。“的确良”面料因为耐穿、挺拔、免烫不起褶皱,还能染成各种颜色,成为一代人在穿衣方面的集体记忆。

  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化学工程又先后建设了多个生产涤纶、尼龙、腈纶等原料的项目,今天我国化纤产能已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从那个连一件“的确良”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成为了全球化纤大国。

微信截图_20210706095959.jpg

▲己二腈项目效果图

微信截图_20210706100007.jpg

▲己内酰胺生产线

  中国化学工程发挥 “科学家+工程师”的科技人才优势,攻克了“己二腈”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以自有技术生产高端尼龙产品,提升了衣服面料的档次和功能,国人在穿衣面料选择上更加丰富多样。

微信截图_20210706100019.jpg

▲中国化学科研院北京研发基地

微信截图_20210706100215.jpg

▲中国化学科研院日本分院筑波研发中心

  通过参与引进项目的实施,中国化学工程不仅掌握了世界先进的工艺技术、标准和流程,实现与国际工程公司的全面接轨,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设计与建造水平,构筑了我国的化学工业体系,进而带动国内技术、标准、装备、管理等走向世界。

  信物讲述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说,当年最流行、最时尚的“的确良”,如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的确良”上凝结的不负重托的使命担当,我们传承至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率先走出国门,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了7万多座大型化工装置。

微信截图_20210706100229.jpg

▲1995年,独山子乙烯工程,满足人民对合成纤维日益增长的需求

微信截图_20210706100238.jpg

▲ 2009年,全球最大煤制烯烃项目——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工程

微信截图_20210706100246.jpg

▲ 2019年,全球单系列装置最大甲醇项目——俄罗斯纳霍德卡年产180万吨甲醇工程

微信截图_20210706100255.jpg

▲ 2019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签订合同额最大的项目——俄罗斯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合同金额约120亿欧元

  百年信物,薪火相传

  中国化学工程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解决国人穿衣吃饭难题

  构筑我国化学工业体系

  致力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

  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用产品和服务

  让世界更炫彩

  让生活更美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