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辛弃疾在上饶:写不尽的诗和远方

2024-09-08

图片

今年5月28日是辛弃疾诞辰883周年纪念日。每年的这个日子,家住广丰区郑宅弄的李有祥老先生都要举行纪念仪式。李有祥从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崇拜辛弃疾,如痴如醉地购买阅读辛词全集、选集及辛弃疾传记。他曾历时5年先后18次携子孙四代探访广丰博山,就辛弃疾博山词中的地点和风景进行实地考察。2014年8月,已届80周岁的李有祥开始撰写《辛弃疾在博山》一书,2023年2月李老90周岁时,书籍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实现心愿的他特别兴奋:“这是今年送给稼轩的最好礼物。吟诵辛翁博山词,仿佛又触及了英雄当年赋词时脉搏之跳动”。

辛弃疾22岁时南归,在南宋生活了45年,前18年随任而居,后20多年基本都居住在上饶,广丰博山是其重要的寓居地。《全宋词》选其词作629首,其中,在上饶期间创作或内容与上饶有关的词作多达465首,占比超过70%。与上饶的结缘,是辛弃疾与一位伟大词人的结缘,也让更多的上饶人像李有祥老人一样结缘诗和远方。每到辛弃疾诞辰及逝世逢“十”周年,上饶市都会举办相关纪念活动。2020年,众多辛学爱好者齐聚上饶,纪念辛弃疾诞辰880周年。大家在瓢泉凭吊,到稼轩墓叩拜,赴鹅湖书院瞻仰,深切感悟辛弃疾的诗心之美。

图片

“带湖买得新风月”

择居上饶尽显辛弃疾独具行藏用舍智慧

“饶信襟咽故地,古今冠盖名家”。上饶,是赣浙闽皖区域中心城市。三条高铁穿城而过,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当年,这里曾设信州府、广信府,也是“冲要之会”,是“牙闽控粤襟淮面浙”的江东望镇。带湖是辛弃疾南渡之后寓居时间最久的地方,遗址尚存。辛弃疾择居上饶的原因,据洪迈《稼轩记》说,是因为南宋“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舞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意谓当时国都在杭州,上饶最靠近京城所在地浙江,交通便利,所以士大夫都乐意到上饶居住。此外,应该还与信州当时的政治、文化等因素有关。从政治地理上看,上饶是一个可进可退的地方:进可至临安朝见天子,退可以隐居山林,离天子不远不近。从京都到上饶的信息通道快捷,八方消息集中于此。从军事位置上看,上饶处于著名的浙赣走廊中段,无论东西,皆可一泻千里。信州繁荣的文化也是吸引辛弃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南宋时,信州聚集了一大批文化精英,著名的寓贤有曾几、吕本中、韩元吉以及本地人汪应辰等,从城内到郊区的官绅士大夫住户就有百家之众,一时别墅林立,城市繁华。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当年的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信州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大幅提升了信州的“城市品牌”。“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作为入文出武、知进守退的辛帅,如果不得不暂时搁置收复中原的梦想,他当然更愿意选择与文人集团为伍。经过精心挑选,他的带湖新居位于信江上游,依山傍水,风景优美,“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有典型的江南风景,并且“在城邑阛阓之中,而独出车马嚣尘之外,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真正是一处闹中取静的佳所。

图片

“千古风流今在此”

辛弃疾的到来,使上饶立刻成为东南地区词坛的创作及唱和中心

在辛弃疾归带湖之前,上饶的词坛是寂寞而冷清的。但在1182年,这种局面得到彻底改善。擅以词鸣的辛弃疾,益之以广阔的社交平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托起了上饶词坛在东南地区的中心地位,这是因为辛弃疾的创作自身,就足以构成词坛的中心。邓广铭先生以《水调歌头·盟鸥》为辛弃疾在信州的开篇之作。程继红教授认为,从某种程度而言,《盟鸥》也可视为上饶词坛正式形成的“开坛”之作。因为这首词不仅表明了辛弃疾的“上饶”身份,而且还因为严子文、傅安道、汤朝美等词人间的唱和与谢和,把上饶词坛与江南词坛以及遥远的福建泉州词坛联系起来。此后,他在带湖、瓢泉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唱和之作、送别之作、祝寿之作、应答之作、宴席即兴之作等,交游对象有数十人。其中,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因其德高望重而被视为信州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辛弃疾因此对他非常尊重,两人过从甚密。带湖雅集、云洞览胜、南岩之会,辛弃疾成为韩元吉退居上饶之后交往最密切的文友,几乎每年都有互作寿词。

辛弃疾与朱熹的交往故事,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两人互相仰慕,唱和频繁。朱熹非常欣赏辛弃疾的人品与才干,辛弃疾被朝廷罢免,朱熹愤愤不平,他对弟子们说:辛幼安亦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同样,辛弃疾对朱熹也敬佩有加,称他为“帝王师”。在南宋一度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辛弃疾不畏强权,仍与朱熹保持至密往来,甚至在朱熹去世后为文往哭,并题写挽联“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展示出辛弃疾的铮铮铁骨及两人的意气相投。应该说,在上饶期间,辛弃疾交往最深、感情最厚、志趣最投的还是陈亮。1188年冬的辛、陈信州之会,是辛弃疾上饶时期社交的一个重要事件,在文学史上的伟大意义是因为他们“鹅湖同憩,瓢泉共酌”了十日之久,两位词人在当时和稍后的长歌相答,为词坛留下了五首光辉壮烈的词章,成为辛派词人创作的浓墨重彩之笔,每回诵读都令人荡气回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面对山河破碎、久靡不振的局面,两人志补苍天、矢志不渝的悲壮之情溢于言表。800多年过去了,这些词章仍铮铮作响,每回诵读都荡气回肠,令人热血沸腾。

图片

“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创建书院、教授学生成为辛弃疾带湖和瓢泉生活的日常

南宋读书人极多,信州风气尤盛,科举报考人数甚众。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辛弃疾投闲上饶后期,走上了办学之路。根据当时人的记载,能确定辛弃疾在上饶至少创办了两所书院以教授文章之学:位于铅山的期思书堂和位于广信的黄沙书院。

长期研究辛弃疾的程继红、汲军教授认为,1185年辛弃疾在访得周氏泉之初,并没有立即修筑居第,而是先盖了期思书堂中的瓢泉草堂等建筑,在全家正式从带湖移居瓢泉的前数年,他就开始长住瓢泉了。1192年他仕闽后,还请朱熹为期思书堂中的斋室题写了“克己复礼”“夙兴夜寐”两个斋额。“克己复礼”明书堂教育之旨,“夙兴夜寐”则励勤奋不懈之志。1202年除夕,辛弃疾还独自在书堂“克己复礼斋”守岁。若干年后,韩元吉的儿子韩淲经过期思时,曾作诗《午睡期思书堂》怀念辛稼轩。南宋时期,受进士余尧弼、理学家王时敏、陈文蔚等当地乡贤影响,广信府南部上泸、黄沙岭、田墩等地读书风气甚浓。所以,除在瓢泉建期思书堂外,辛弃疾还在黄沙岭创建了黄沙书院。其本人有《黄沙书院》诗并序:“黄沙书院面势甚佳,欲以维摩庵名之,特未定也,预以一绝记之。隐几南窗万念灰,只疑土木是形骸。柴门不用常关著,怕有文殊问疾来”。辛弃疾曾经频繁来回于由瓢泉经上泸到黄沙、最后终于铁山西岩的这条乡道上,《独游西岩》等许多词作都是夜归黄沙书院途中所得,其中以《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最为著名。此外,辛词研究专家张玉奇先生经过考证后推测,铅山鹅湖、广信灵山和西岩等处,辛弃疾虽然不一定创办书院,但都应是曾经任教之所,而以永丰(广丰)博山雨岩书院任教时间最久。从其众多的博山词可以看出,一年四季博山道中都有辛弃疾的匆匆身影。在这里,他至少创作了28首博山词,还收获了“雨岩居士”名号。李有祥老先生考证后坚持认为与博山相关的辛词超过40首,包括“村居: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等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

图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的农耕生活和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辛弃疾农耕思想早发于心。他九个儿子中八个儿子名字里都带“禾”字旁,其中辛稹、辛秬均出生在1160年南渡之前。在筹建带湖别业时,把带湖新居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而真正践行“白发归耕”的理念是在瓢泉。淳熙十二年,辛弃疾得知,离瓢泉25里的县城永平附近一度荒废的采矿炼铜业将得以复兴,矿工坑户人数将急遽增加,粮食需要必将急速攀升,而铅山当地粮食本就十分匮乏。于是他及时广置田产,苦心经营,为铅山铜场提供粮食保障。

从辛弃疾一首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词作可以看出,在瓢泉,他亲自参加农田开垦及其他农耕设施的建设;亲自参与各种田园生活;亲身在田间插秧,在清溪中行钓捕鱼,在菜园中松土锄草。在瓢泉,他关注天时,盼望风调雨顺和百姓的收成;他担忧自己,希望陂田水塘不被山洪冲毁;他饶有情趣地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乡亲们也苦苦邀请他参与乡间宴饮。在瓢泉,辛弃疾已不再任高职,而是活脱脱一个农民,融入了乡村社会。当风调雨顺时,他会像农民那样快乐与满足;连年来收成不佳时,他也抱怨官府的税赋太多;夜晚喝醉之后,他便甜憩在看守瓜田的草屋之中。看得出来,这时的辛弃疾对自己所选择的瓢泉与瓢泉的生活方式很是自得。他晚年在家中所题桃符“身为参禅老,家因赴诏贫”,证明田园的收入已经超过为官的俸禄了,经营瓢泉实现了富足的生活。所以在《偶作》诗中写到:强留客饮浑忘倦,已办官租百不忧。我识箪瓢真乐处:诗书执礼易春秋。他描写瓢泉生活的词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在宋代词史上,也只有在辛词中能看到这么多平凡而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图景。

图片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远方,是辛弃疾终其一生写就的最美的诗

器大者声必闳。在文学史上,辛弃疾是第一流的大词人,但他首先是一位战士,“志在寥廓”。他以恢复山河为夙愿,虽老不改其志,虽死不移其魂。他最美的词作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描写梦和远方的“壮词”。

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家,不会不关心其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会不积极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能反映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及其他现实问题。在南宋文坛上,辛弃疾是真正能够集中表现当时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愿望和要求的中流砥柱。他对国家和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沦陷在金人铁骑下中原地区的乡土和人民的缅怀与同情,对南宋政府腐朽统治、卖国行径的指责和讽刺,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都充盈于他各种形式的作品之中,跃然纸上的是一种壮健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所以,最能体现辛词在文学史上杰出贡献的作品是直接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主题的作品;是深刻反映南宋中期山河破碎的严酷现实、表达对人民苦难深切同情的作品;是抒发国难当头、以身许国报国热情的作品。其身已老,其心未衰,辛弃疾两鬓白发依然梦想着来一次轰轰烈烈的战斗;66岁那年,仍未放弃北伐的愿望。当登上北固亭遥望远方,先后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他仿佛不是一个迟暮之年、步履蹒跚的老人,而是一个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少年。这样的人,无论经历什么,岁月都不会在他的灵魂上刻下皱纹,你也永远不会在他身上看到衰老。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饶信岂有诗。静退上饶的20余年,辛弃疾写出了许多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日月争光的第一流作品,完成了从“政界强人”到“一代词宗”的华丽转身。作为官员的辛弃疾,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被大浪淘尽,作为伟大词人的辛弃疾,不但一直与历史同在,还必将始终与未来同往。从这个意义上说,辛弃疾在上饶的20年,实际上是他生命的百年、千年、万年;在上饶,辛弃疾留下了读不尽的诗和远方……(文/杨立坤)

来源:江西日报

初审:黄文琪

复审:李倩男

终审:谢华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