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既想念又想逃,我们为何与父母成为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2024-11-02

既想念又想逃,我们为何与父母成为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2024-10-30 20:50

发布于:上海市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一次选题会上,同事小a聊到:对自己的父母,说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我讨厌他们用自己封建的思想说教我,讨厌他们总想控制我,但面对他们的关心、看到他们的操劳,我又没办法无动于衷。对我的父母, 说爱,爱的复杂;说恨,恨不彻底.......

这段话激起了大家的共鸣,在我们成年以后、尤其是工作以后,这种矛盾的感觉越来越常见了。

父母以为你好等理由进行决策干预

“法学本科的我,毕业后因为兴趣进入了烘焙行业,希望能开一家自己的烘焙店。当我第一次做出合格的可颂,第一个带去分享的就是父母,但没想到换来的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他们嫌弃我一个大男人干什么不好去做甜点,让我抓紧去考公,我跟他们根本沟通不了。”

——木木,男

父母与你产生观念、习惯冲突

“为了能多陪陪爸妈,我搬回家和他们一起住,但没想到能有这么多矛盾。比如我爸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就开始公放特别大声的音乐,工作日就算了,周末还是这样,我试图跟他沟通,他马上反过来教育我“年轻人就是懒惰....”我真受不了了,工作了一周,周末就想睡个懒觉招谁惹谁了。”

——小田,男

沟通过程中不自觉地回想起童年创伤

“我爸从小就遗憾我不是个儿子,经常指着鼻子骂我,说如果是个男孩就不会这么胆小、笨拙等等…现在我有优异的学历和工作,和我爸相处得和谐多了,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即使过去三十几年了,我还不断因为他过去的话而痛苦。”

——栗子,女

为什么随着成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这种对父母“又爱又恨”“既亲密,又陌生”的复杂情绪?今天的文章想和同样有着这种困扰的朋友聊聊这个话题。

你的这种感觉,其实父母也有,而且更强烈

从青春期到中年,这种“矛盾”(ambivalence)的情感体验始终存在于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之中:

相处里既有亲密、温馨的部分,但又问题重重;既可能包含尊重、信任、爱,有频繁的沟通,有经济、情感上的相互支持,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愤怒和不满[1]

这种混杂着正面和负面情绪的矛盾,其实源于在亲子关系中,既存在着情感上的团结(affective solidarity),又包含许多情感上的冲突(conflicts)。

图片来源:《回廊亭》

我们也许从未意识到,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也持续地感受着这种团结与冲突并存的状态。

总体上,父母会从亲子关系中获得更多正面的情感体验,但对应的压力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始终存在[2]:

在孩子独立前,孩子需要被抚育和照顾的需求是父母的主要压力源,他们会面临时间短缺、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失职焦虑等带来的压力[3] 。

即便孩子离开家庭出去读书,父母也会面临“角色丧失”的问题。等到成年,子女对父母的需求逐渐降低,父母成就感的来源也会随之退去。这种失去原有生活重心的体验,还会令他们陷入一种危机感。

与此同时,相对于父亲而言, 在子女和母亲的关系中,更容易产生较大的压力和矛盾感。

这可能是因为,在大多数家庭,母亲“主内”的情况仍然存在。母亲往往在孩子教育中花费更多的心力,孩子更亲近、依赖母亲,但与此同时,母亲也背负着更多的责任,双方更容易爆发言语、行动上的冲突。

图片来源:《秋日奏鸣曲》

也就是说,在每段亲子关系中,矛盾的情感体验是我们绕不开的共同议题,感到痛苦的是身处于关系中的每一个家庭成员。

矛盾背后,是我们与父母日益消失的信任

矛盾情感是父母与孩子相处中共同造成的结果。当亲子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矛盾感就很容易出现。

子女方面:

追求独立的需要

从青春期到成年初显期(通常在30岁以前),是我们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完成独立的过程。

我们离家上学、进入职场,开始了独立生活的实践,在与父母的链接中更多地要求空间、自我决策的权利。这种变化对亲子双方来说,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独立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碍,但我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希望父母手把手地来安排指导自己的生活。

童年创伤引发的情感隔离

很多时候,矛盾其实源于童年没有愈合的疤痕。比如在童年时期父母经常贬低你、打压你,又或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你的情绪与需要。

当小时候的我们无法在父母身上得到应有的情感需求时,长大后也不再把他们当作依靠。

过去的情感阴影始终笼罩着我们与父母当下的关系, 即使在当下接收到正面的情感体验,我们可能仍会下意识开启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通过回避和父母的深入沟通来保护自己[4]。

图片来源:《春潮》

在频繁失望下我们开始进行 “有策略地暴露”,选择不将全部的私人信息展示给我们的父母,而是有选择地展示部分的自己:

报喜不报忧:我们更倾向于和对方分享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在出现经济困难、健康问题的时候有选择性地透露,或者弱化已存在的困难。

隐瞒那些容易引发冲突的“敏感问题”:比如生活习惯、情感生活、性取向等等。

但从长期来看,“有策略的暴露”会加剧双方的陌生和疏远,也让我们在面对父母时产生更强烈的孤独感。

父母方面:

把孩子永远看成是“孩子”

有研究发现,人在30岁以后会形成对事物相对固定的观念和取向[5]。当我们离开家庭、与父母分开生活后,父母习惯于自己过去形成的认知,对我们的看法也停留在“孩子永远是那个孩子”。

父母难以跟上孩子思想成熟的脚步,也就难以理解 ta 们突如其来的转变。比如,一个父母可能会困惑于自己的女儿本来是个“乖乖女”,为什么会突然决定辞掉他们眼中安稳的好工作。

同时, 父母也会进行有策略的自我暴露,倾向于隐瞒家庭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实际上父母已经离婚、分居或者存在情感上的不睦。

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即使孩子已经到了独立思考、生活的阶段,有的父母还无法完全从过去手把手教育孩子的角色中走出。在父母的眼中,孩子面临的问题始终需要自己的指导,他们会不自觉地想同过去教你使用碗筷一样,干涉你的工作、生活。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来源:小红书

许多父母干涉孩子的初衷是好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孩子过得更好,但却忘记了:孩子其实是和父母一样平等的成年人,是处理自己人生课题的第一执行人、负责人。

当我们和父母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时,双方之间就产生了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使得双方在沟通上有所保留,更难以去解决从前存在的问题,并继而引发新的矛盾。在恶性循环的状态下,双方的矛盾情感很难得到缓解。

在矛盾中感到痛苦,我们该如何自处

要处理好矛盾情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来自父母与孩子双方共同努力与尝试:

作为孩子:

追求真正的、健康的“独立”状态

有时我们会以为,独立就是将自己的生活和父母完全剥离开来。

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容易陷入不健康的“伪独立”状态:缺乏满意度的亲子关系也会同样使你和断链前一样,感到孤独、痛苦、不快乐。

图片来源:《晒后假日》

而真正、健康的“独立”状态不仅需要我们将自我从家庭中分离出来,还需要我们再以独立的身份重新和父母联结。

比如,我们讨厌父母随时随地的电话call,表明我们的抗拒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沟通,重新建立起一套符合自己边界感、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家庭交流方式。

重新向父母介绍自己

当我们认为父母一定无法理解我们时,我们也对父母做出了批判,无法用开放的态度对待父母。

我们可以尝试向父母表达自己,从尝试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工作、自己身边某个新朋友开始,尝试和他们说一说自己在办公室遇见的趣事;告诉父母你现在喜欢看哪个媒体的文章,让他们慢慢了解和走进你的世界。

当面对父母可能反对的话题,试试给予你的父母“有能力”的预设,不忽视他们改变想法的可能性。有时候,他们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古板或者不通情理,或实际上,他们只是对你所表达的内容没有更具象、准确的认知,产生了认知上的误区。

寻求家庭以外的情感支持

关系的问题,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关系里去解决。

长大的好处在于,当我们再度面临和父母之间那些难以改变的痛苦 我们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可以在另一段健康的关系里,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比如可靠的伴侣、朋友,这是我们通过自身努力挣来的安全感(Earned security)。

专业人士的帮助也同样有效。在一个安全、被保护的氛围里,我们可以探查到那些不曾被看见的情绪和需求,把治愈的力量一点点带入到现实生活中,重新养育自己。不妨尝试找我们的即时咨询师聊聊 👇

作为父母:

做到尊重

父母需要慢慢从之前的角色位置转换过来, 从决定者、指导者慢慢转换为建议者。

尊重子女的选择与想法,不再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ta们需要学会自己做出判断,并有能力对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负责。

只有当孩子意识到人生的最终决定权始终在自己手上,ta才能真正开始学会为自己负责,才能成为一个父母想看到的真正的成年人,去负担起自己的家庭、社会责任。

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学会放手,懂得课题分离

想要消解矛盾情绪,需要父母做好课题分离,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选择、人生负责。 分离不是一种孤立或者抛弃,而是让家庭成员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面临挫折的情况而心焦,但请按耐住上前指导的心,会发现孩子其实已经有了独自面对这些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努力的:

抛弃偏见,选择信任

在偏见之下,我们很难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父母和孩子无法真正了解彼此,更无法给予彼此足够的信任去尊重彼此的独立。

要构建高质量的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我们意识到偏见的存在,主动向彼此迈出沟通的一步。

图片来源:《姥姥的外孙》

尝试主动沟通

作为孩子,我们的反思、觉察能力很可能比父母高,因此比起回避和沉默,我们可以尝试用尽量客观、清晰而非情绪化的表达,通过描述事实、表达诉求,主动改变与父母的相处模式,给父母示范在家庭关系上更成熟的相处模式。

而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成熟与变化,需要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去倾听、了解孩子的现状与变化,表达自己的想法。

共同建设健康的边界

在一个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边界清晰的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联结——都对家有一种“归属感”;同时每个成员也都各自分离——都具有“独立性”。

这样健康的边界需要双方一致的努力。孩子需要意识到自己属于自己, 尝试思考和寻找那些真正属于自己、定义自己的生活方式,再尝试主动改变与父母的相处方式;

父母需要找到自己个人的生活,不过度依赖或苛求孩子的关注与情感支持,不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也不让孩子过度参与自己的生活。

图片来源:《摇滚狂花》

我们都知道,要处理好这样矛盾的情感,是困难、痛苦的。但每一次尝试都会让回家的路变得更通畅,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思念父母时,终于可以不再逃避想要和他们亲近的感情,毫无顾虑地大步走回家。

今日互动

你有感受过这样的矛盾情感吗?

为改善与父母的关系,你都尝试做过些什么?

References:

[1] Fingerman, K. L., Cheng, Y. P., Tighe, L.,Birditt, K. S., & Zarit, S. (2012). Relationships between young adults andtheir parents. In Early adulthood in a family context (pp. 59-85).Springer New York.

[2]Birditt, K. S., Miller, L. M., Fingerman,K. L., & Lefkowitz, E. S. (2009). Tensions in the parent and adult childrelationship: Links to solidarity and ambivalence. Psychology andaging, 24(2), 287.

[3]Rogers, L. P., & Markides, K. S. (1989). Well-being in the post parental stage in Mexican-American women. Research on Aging, 11(4), 508-516.

[4]Bowen, M. (1993).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Jason Aronson.

[5]Kiley, K., & Vaisey, S.(2020). Measuring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ersonal culture using panel data. 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 85(3), 477-506.

本文关键词:精神独立、原生家庭、亲子关系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作者/乌龙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欢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序 或 知我心理APP

点点 在看 搭建与父母关系的新可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