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年轻人开始通过抖音读史铁生了

2024-04-30

原创 博士老青年 吐槽青年博士

摘要:这些天文数字般的阅读和收藏量,见证着新媒介的力量,年轻人对经典阅读的热爱,更见证着经典本身的力量——真正的经典,不必去追赶时尚、追随某个人群,或追遂某个新媒体,相反,新媒体、新技术、新人类会追着经典跑。兜兜转转,各领风骚没几天的“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窝囊废文学”,只是浅表的情绪疏解,安放他们心灵的,还是经典的阅读。

吐槽青年出品

抖音上仅#史铁生的顶级文笔话日播放量就达3.5亿次,微博上“史铁生”相关话题上千万的阅读量,《我与地坛》在多个榜单位列非虚构榜单前三,被膜拜为“全网嘴替” ——史铁生当年写作时,可能想不到多少年后有个叫“抖音”或“小红书”的平台,更想不到读者会在抖音上读他的文字时“哭成个傻子”。这就是经典文学的力量:当你感到自己疼时,说明你活着;当你感到别人疼时,说明你是一个人。史铁生写的是自己的疼,更是人之为人共同的疼,所以能产生一种跨越时间和媒介的强大力量,让年轻人感觉如子弹般“正中眉心”。

其实,对于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在抖音上读史铁生,并不是“开始”,而是“重读”,中学课本邂逅之后的重读。想起卡尔维诺描述“经典”时谈到的一个重要特征: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史铁生的书正是如此,它的经典在于,能作为美文范本或“深度好文”进入中小学课本,更经典在于,年轻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又会回过头把他翻找出来,再一次读他,在当年没读懂的地方泪流满面。当年的阅读只是当成一个“身残志坚”的榜样,与张海迪、海伦·凯勒并驾齐驱的理想作文素材,如今才知道那种阅读的浮浅。

经典就像这样,他能陪伴一个人从孩童到长大,从中年走向老年,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领悟。一个抖音网友说,小时候背《秋天的怀念》,只是机械地当成作业完成。后来外公去世,她因为在外地工作没能见到最后一面。几年后再重读《我与地坛》,才明白那句“她出去了,就再没回来”,描述的是多么深刻的遗憾。“小时候,我偷了奶奶的钱,长大后我问奶奶,你知道钱少了吗?奶奶说知道。我说,知道怎么不换地方?奶奶说,怕你找不到了。现在,我却找不到奶奶了。”有读者感慨自己小时候有一大堆梦想,如今却只剩下“卷考研还是卷考公”,于是看懂了那句——“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你会说你前途无量;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你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有一条路。”

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喜欢在抖音上一起读经典的原因,能随时交流,随时分享,随时在阅读时听到他人的故事,交换彼此的故事与心得,劝与听劝,把经典的阅读当成一种社交媒介,一种心灵沟通的桥梁,这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拥抱——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这么想,唉呀,太有共鸣了,我也有这样的体验。你看到的“金句”,不只是你所认为的闪光的句子,无数人同时在下面划下了线作过摘抄。这样的阅读方式,将以往的、当下的阅读痕迹都传承给了我们。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讲解,书的内容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自己面前,晦涩难懂的地方也不会成为阅读障碍,“名著阅读恐惧症”得到了治愈,在这里,总有人陪你一起去克服、翻越与治愈。

阅读需要独处,需要专注和沉浸,但经典是分享、交流和共鸣的产物,这是年轻人阅读经典的方式,也是这代人对经典的再生产。《我与地坛》和史铁生的走红,不是偶然,而是一种现象,经典作品在新媒介中的新生和再生。2024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越来越多人在抖音爱上阅读,过去一年,时长大于等于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总数量1143.43万个,收藏量3.91亿次。读书类直播累计730万场,场均观看人类3076人。系列视频拆解经典、实地探访背后故事、悬疑激发阅读兴趣、深挖古诗词的共鸣,加上算法推荐,这些硬核的阅读打开方式,让《活着》《额尔古纳河右岸》《三体》等经典再度爆红。当老牌文学刊物在抖音单场售出近百万册时,舆论惊呼“谁说年轻人不爱经典”“谁说文学死了”!

这些天文数字般的阅读和收藏量,见证着新媒介的力量,年轻人对经典阅读的热爱,更见证着经典本身的力量——真正的经典,不必去追赶时尚、追随某个人群,或追遂某个新媒体,相反,新媒体、新技术、新人类会追着经典跑。兜兜转转,各领风骚没几天的“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窝囊废文学”,只是浅表的情绪疏解,安放他们心灵的,还是经典的阅读。经典安静地摆在那里,就像老人等待着终将归家的孩子,每一代人都会回到经典,正如每一代人都会长大。而长大的标志之一,不就是开始以严肃的方式阅读经典?再读已是书中人,用力地生活,用心品味“她出去了,就再没回来”“命运不是用来打败的;关于命运,休论公道”的深意。

每年开学第一课,我都会向同学们推荐刘勰的《文心雕龙》,很高兴这本书也在抖音热推之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经典站到了某个知识顶峰上,在很多基本问题上已经给出了创造性的答案,有过精巧的阐释,后人自以为是的创造或洞见,不过是拾其牙慧。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一代人阅读经典的主导媒介,最早读《文心雕龙》是泛黄的竖版古文,后来是精装版,现在从新媒体上读到配乐和故事索引版、专家讲解版、学者说书版,是经典在新平台再度翻红,也是新平台“追上”了经典!洋溢着书香、充盈着经典灵魂的新媒介,有了一种更深沉的力量。年轻人一边从中获得社交愉悦,一边获得经典滋养,把阅读经典作为对话的方法:与自己的过往对话,与他者对话,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最聪明有趣的灵魂对话。经典嵌入了一种新媒介,也借助“大流量”嵌入了人们的生活,真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延伸着人们的肢体。

很喜欢骆玉明教授在抖音讲古诗词时讲到布袋和尚的经典禅诗《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稻),退步原来是向前。抖音背景音中长大的一代,可能没有插过秧,但这个意象有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巨大阐释力。插秧所映衬的生活道理,不也包括经典阅读?与经典相遇,低头沉吟,那一页无数前人读过的文字中,不也能见“水中天”!喧嚣中沉心读书,阅读过去没有读懂的经典,这样的退,原来是向前!读一本比生命还长的书,史铁生和他的《我与地坛》,就比生命还长,《活着》《文心雕龙》都是如此。经典通过新媒介种下的文化秧苗,总会在年轻人心中长出丰硕的果实。

原标题:《年轻人开始通过抖音读史铁生了》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