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指尖上的“诗与远方”

2024-06-10

  “世界诗歌日”策划“在诗意中迎一场春暖花开”

  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草长莺飞,春风吹醒了万物,写就一首温暖的诗。诗歌里有四季的问候,春夏秋冬雨露霜雪;诗歌里有人生的俗雅,柴米油盐琴棋书画;诗歌里有岁月的年轮,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又是一年春回大地时,又是一个世界诗歌日。让我们一起亲近生活的浪漫,感受诗歌的温度,共赴一场有关诗歌的盛会,在诗意中迎一场春暖花开。

  ——编者按

  作者:宋湘绮 姚佳怡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器官的延伸,新媒体使人们有了更美的“诗与远方”。指尖轻触荧屏,一个视频、一个场景、几行诗句,开启了一场意义、价值、梦想的精神旅行。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横空出世,不同的基因属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媒体具有不同的功能。新媒体是一种以提供服务为主的平台,其关键词包括平台、意义、服务、关系。传播方式的改变不仅影响了生活方式,如今也影响到生产方式。新媒体平台的服务功能加速了意义经济时代的脚步,诗歌类文化产品正是提供了意义服务而引人注目,把大量受众转变成诗的“粉丝”,诗歌类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输出在媒介平台上正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新媒体时代人们更需要经典诗歌。诚如林语堂所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如果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诉说的是每个人的事业奔波和艰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道出了千秋万代的相思情意。诗就是这样悄悄触动你的历史、宇宙、人生感怀,诗经里的桃花开到今年春天,唐诗宋词中的春池春水年年荡漾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意插上声光电的翅膀,拥有了更加生动、丰富的形态。随着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脚步匆匆,让“肉体等等灵魂”的呼声,透露出人们对诗意的强烈渴望。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的人,马尔库塞描述的单向度的人,卡夫卡笔下焦虑的现代人都需要诗意的温暖。也许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正在刷手机,偶然滑过眼帘的视频演绎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苍茫、寂寥、渺小,忍不住鼻子一酸;也许夜深人静时“明月几时有”的发问穿越古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灵魂叩问让你辗转反侧;也许一蹶不振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会带给你再次出发的勇气。“谁道闲愁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总依旧”,是啊,春天万物生机勃勃不就是青春的写照,风花雪月的变化莫测,寒来暑往的四季轮回不都是人生的隐喻吗?朋友圈的一个推文、一句好诗,瞬间照亮心头……指尖轻触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日月如梭带领我们穿行在理想和现实的历史长河中。杨柳依依、映日荷花、芳草连天的“远方”离奔波在高铁、地铁、写字楼的我们越来越远,但被困在钢筋水泥中的“自我”更需要“自然”的气息。从每个个体诞生的那一刻起,自我就被孤悬世间;沧海桑田,几度夕阳,诗还是护佑自我回归自然的灯塔。

  新媒体时代原创好诗如雨后春笋。新媒体时代,诗歌有了自己的网络化阵地,原创诗歌有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诗刊》社开设的“中国诗歌网”公众号为例,“中国诗歌网”致力于推广原创诗歌,开设“每日好诗”栏目,向所有诗歌爱好者征集作品,并于公众号中推送优秀诗篇,征集读者评论。前不久,“每日好诗”推荐了《棋子》《档案》两首优秀的作品。《棋子》的作者是知名诗人、小说家黄梵,他在诗歌中呈现棋子与棋手的纠结,棋子的命运不受自己掌控,而棋手同样在对弈中丧失了自我控制的意志,谁酿造了这个悲剧?黄梵以极富张力的手法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沉吟,发人深思。《档案》的作者牧雁人是江西的一名退休人员,他在诗歌网上贴了许多首诗歌,这一次终于入选“每日好诗”。他的诗歌以树木拟人,一棵大树的前世、今生和来世,以个人体验表达了人生经历的不确定性,树木的年轮和人生档案触发受众异质同构的联想,耐人寻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希把诗歌直播引入课堂,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们与诗人、网友共同探讨《棋子》《档案》的言外之意,“一百个读者心目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好诗触发大家各抒己见,出人意料,饶有趣味。教授、大学生、诗人和网友“线上+线下”的联动,前所未有,别开生面,诗把天涯海角的人聚集在荧屏上。在自我探索的路上,也许黑暗中我们看不见彼此,但思想的火花发光的瞬间,我们知道还有和我们一样求索的灵魂在踽踽独行。卞之琳在《断章》中写过,“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每个人都是别人眼中的风景,好诗就是一面镜子,写诗、读诗、评诗,照见的都是自我。

  除“每日好诗”外,“中国诗歌网”还设置了“头条诗人”“每日精选”“征文活动”“诗歌资讯”四大栏目。在疫情期间,中国诗歌网的浏览人数大大增加。那时的人们更需要诗歌提供心灵的安慰。

  值得关注的是,诗词这一传统艺术样式在微信号上开启“结社吟诗”新时代。中华诗词杂志社、长青诗社、楚风诗社、汉诗大观、湘江听潮、小楼听雨诗刊、云帆诗友会等诗词微信号也成为诗词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在办刊宗旨、栏目设置、所选作品等方面各有定位。比如“小楼听雨诗轩”在公众号内定期推出“小楼听雨诗友集”,设置“作者目录”“小楼周刊合辑”“商务购书”等栏目,推荐诗友佳作,助销诗友图书。还设置了“学习栏目”,内置诗歌学习工具、学习资料、“中国诗词大会集”等内容,打造了一个诗歌爱好者的天地。

  新媒体上展示的作品,很快就有反馈。当你读完这首诗,马上可以写下所思、所感、所悟,并发布评论让更多人看到;你也可以在评论区里看到其他人的心声,读者有时觉得“评论区留言”里的畅所欲言的更值得看。

  新媒体时代诗歌文化产品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诗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认识,是诗人从现实自我出发,构建理想自我的求索足迹。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泽东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都是人生路上的求索,好诗可以唤醒芸芸众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使命、担当,有“无用之大用”。因此,新媒体时代诗歌文化产品更要重视三个问题。一是重视作品境界。新诗和“旧体”的共同追求是诗意、时代性,这是文化创新的重中之重。诗的全部价值在于境界,诗人的境界决定诗中的意境。境界中包含着“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维度,中国诗歌网的“每日好诗”推荐的《棋子》之所以耐人寻味,因为诗人对人命运、现实的思考给人以思想启迪,“棋子的理想,是不再杀戮,是返回棋盒的军营,盖着棋盘的薄被入睡”诗人开门见山亮出了理想,然而,“棋手已经麻木,他无法从棋局中出来适应没有争斗的孤单”写出了激烈竞争中许多人身不由己的处境。“棋赛,让老实巴交的棋子纷纷成为暴徒”诗人在结尾发出了抗争,一粒觉醒的“棋子”正在唤醒更多被竞争绞得血肉模糊的“棋子”,活出“理想人生”。二是提升诗意表达的艺术性。新媒体给诗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媒介平台,如何更好地吸引、服务受众?观察“中国诗歌网”几篇阅读量较大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比如《李清照,940岁生日快乐》(7439阅读量,99点赞)《花市灯如昼|在诗歌中邂逅最美元宵灯火》(7744阅读量,39点赞),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我们已经进入视频化生存时代,使用数字化多媒体艺术产生丰富的艺术体验,更能吸粉。利用图片、音频、视频技术,给用户带来视听兼备的沉浸式体验是诗类文化产品提升质量的有效路径。三是加强诗歌文化资源的IP运营。诗意是最美的创意,对诗歌文化资源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需要做好IP运营。IP原本是指知识产权,现在IP指的是集聚超级粉丝情感的优质内容资源,通过对 IP进行多媒介协同开发,可以实现诗歌文化资源IP价值流转和增值。《长安三万里》不仅让千千万万受众与诗相逢,感受那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近年苏轼的老家四川眉山在做苏轼的“文章”,优秀作品背后都有美好的人生故事,高格的人生境界,“故事IP、形象IP、企业IP、产品IP”是发展诗歌文创的四个要素。(宋湘绮 姚佳怡)

 

  

指尖上的“诗与远方”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