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第七天》: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

2024-01-07

发布于:山西省

原标题:《第七天》: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

飘落的雪花让这个城市有了一些光芒,浓雾似乎慢慢卸妆了,我在行走里隐约看见街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我走回到刚才的公交车站,一片狼藉的景象出现在眼前,二十多辆汽车横七竖八堵住了街道,还有警车和救护车;一些人躺在地上,另一些人被从变形的车厢里拖出来;有些人在呻吟,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无声无息。这是刚才车祸发生的地点,我停留一下,这次确切看清了站牌上的 203。我穿越了过去……

温暖与冷漠、良善与邪恶

真实与荒诞、实有与虚无

交织成一部时代的寓言

余华写尽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悲哀

余华的写作,勇敢而不偏狭

幽默而不乏庄重

他的小说不仅揭示现实

也创造一种现实

通过不断重释小说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续写今日的文学中国

第七天》让余华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是余华尖锐的超现实主义小说。本书描述了许多仍有意识、仍在受苦、仍然贫困的死者,他们是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的牺牲品。买不起墓地,不得不与家人分开,无法进入宗族的祠堂。他们无法按照适当的中国传统方式受到哀悼,注定飘荡在这个“浓雾弥漫的城市”。这个幻想故事或许是余华对中国当前现实所做出的无情批判。

查看书单

此外,本期书单还有

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

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倦怠社会》

破解图书馆的无字天书之谜

重燃每个人心中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

《无字书图书馆》

赶快收藏起来吧!

第七天》

作者:余华 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1月

内容简介

《第七天》是余华的最新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叫杨飞的人死去了,但他的灵魂似乎还没走远,他接到一通电话,殡仪馆的人抱怨他火化迟到,而即将被火化的竟是杨飞自己……他在去殡仪馆的路上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以及与生前亲友的爱恨离别。生活的不易、爱情的曲折、亲情的温暖……让活着的人无从找寻出口,只能在死后的世界里得到和解与救赎。余华用拙朴简白的手法写出了深沉的悲痛和感人的温情,写尽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悲哀。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出生,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等。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俄罗斯、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等。

推荐理由

余华以写现代中国史诗而享有盛名,他的小说《第七天》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故事在一周内上演,即便人物的回忆跨越了很长时间。本书的故事发生在人死去之后,每个人都在反思,他们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当代中国的焦虑。就像一个灵魂所哀叹的:这年头,死也死不起啊!这部小说描写了一系列死亡事件,却反映了活着的艰难。

——华尔街日报

《第七天》的故事可能看起来有些粗糙、太像新闻头条,但描绘出了当代中国越来越重要的现实问题:人们贪婪成性,对消费和物质越来越渴望,恶性的社会攀比,裙带关系。余华并没有回避当代中国的残酷现实,同时他也强调了普通人的人性和善良、他们每天的小挣扎,以及拒绝在权力前低头的勇气。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倦怠社会》

作者:[德]韩炳哲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6月

内容简介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抑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作者的论述终以一个社会愿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推荐理由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无字书图书馆》

作者:[西]霍尔迪·塞拉·依·法布拉 著

出版社:新蕾出版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内容简介

在一座小镇上,火车站站长塔德欧无意间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很多四处飘零的字母。这些字母是从哪儿来的?追随着坠落的字母,塔德欧和本杰明镇长来到因无人光顾而关闭了一年多的图书馆。

原来,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因为无人阅读而一夜之间变成了无字天书。镇长的女儿玛嘉用自己的智慧将掉落的字母重新创作,又粘贴到书上,挽救了无字书的生命。

在玛嘉的带动下,全镇的孩子都来创作自己的图书,更带动了整个小镇居民的创作热潮,小镇也从一个没有文化的小镇变为拥有全世界很多作家的地方。

作者简介

霍尔迪·塞拉·依·法布拉(Jordi Sierra i Fabra),1947年7月26日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1959年创作出多部长篇小说。其作品风格独特,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是西班牙受欢迎的青少年文学作家之一。曾于2005年和2009年两次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于2007年获得西班牙文化部颁发的国家青少年文学奖,并多次获得西班牙“领路人”儿童文学奖、天主教儿童文学奖,几乎囊括了西班牙所有的青少年文学奖项。

推荐理由

梦想与希望,亲情与友情,霍尔迪将这些主题巧妙地融入这部作品当中,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能被书中发人深省的问题深深地触动心灵。

——《国家报》

古老的图书馆与空白的无字天书,单凭标题就能让人浮想联翩。这两种神秘莫测的奇幻元素在作者笔下完美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虽略显荒诞却不失深意的动人故事。

——《学校图书馆杂志》

往期推荐

《秒懂视频号》:一本书教你短视频变现+直播带货+私域导流+流量运营

《安顿自 己》:好的人生就是丰俭随意,进退自如,往里走,安顿自己……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