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活着》与《人间失格》生死观比较

2024-01-17
《活着》与《人间失格》生死观比较

《活着》这部作品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一个吃喝嫖赌的富家公子哥变成贫困潦倒农夫的故事,期间福贵经历了母亲不幸去世、儿子失血过多而死亡、女儿难产而死、妻子伤心去世、女婿意外去世,最后留下他一个人与老牛为伴。在该部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沉重的悲剧气氛,同时也能感受到主人公在经历这么多人生苦难之后,依然坚强生存的顽强意志,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余华的生死观,同时也展现了来自中国文化思想的对死亡和生存的态度。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个人自传体,整部作品的风格和思想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有很大的关系,主人公叶藏从少年到青年,先后经历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最后被迫送进精神病院,他逃避现实而一步步走向沉沦,逐渐“丧失了为人的资格”。整个作品沉浸了一种厌恶自我的耻辱感,展现了作者太宰治曲折悲惨的一生。


“生死观”就是人们对于生存和死亡的态度,“生死观”的不同与这个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思维养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对于生存和死亡的态度不同,在于人们对于生死的价值评价不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是体现了这种对于生死的不同态度。此外,不同“生死观”的形成和所接收的宗教和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不同宗教观念能够传递不同的思想,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思考方式,对于“生死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


《活着》和《人间失格》分别来自中国和日本,两部作品展现了不同的生死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和日本的生死观,也展现了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差异。中国和日本具有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并且两国信仰不同的宗教,两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诧异,这些因素对于中日两国“生死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同表现——层出不穷的死亡事件


《活着》和《人间失格》都与死亡有很大关系,两部作品中多次出现死亡事件,面对这些事件,不同的主人公的心境和反应不尽相同,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层出不穷的死亡事件,才展现出不同人面对死亡时的“生死观”。

《活着》的作者余华用朴实平淡的语气讲述了一个富家公子哥败光家产,最后变成孤苦伶仃的穷农民的故事。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人的先后死亡,通过层出不穷的死亡事件把整个小说串成一条线。


福贵经历的死亡事件如下:第一次,福贵在家境阔绰的时候吃喝嫖赌,尤其爱赌博,瞒着家里欠下了很多赌债,父亲面对债主向他伸手讨债的时候气毒攻心,最后不幸身亡。当时的福贵正值青年,且一直对于父亲感情不深,所以父亲的离去并没有对他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这却是“家破”的开始。第二次,福贵不得不开始贫穷的生活,当时福贵的妻子家珍和他的母亲跟随着他过上了从来没有想到的苦日子,好在妻子比较贤惠,撑起了这个家,但是好景不长,福贵的母亲染上重病,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医治而不幸去世。当时福贵已经感受到了人间冷暖,体会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和悲伤。第三次,以为日子逐渐开始步入正轨,虽然女儿在小时候照料不当而变成了哑巴,但是好在为人善良贤惠,有一个人好又有责任心的瘸女婿愿意娶她,不曾想正要看到女儿和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起来的时候,福贵的妻子却因为长年的软骨病而不幸去世。福贵看着陪伴自己几十年的妻子去世,内心无比悲痛。第四次,自己善良的儿子因为为了救县夫人而在医院抽血过多而去世。第五次,女婿这些年无论对福贵还是福贵的女儿都非常好,过了几年,福贵的女儿成功怀孕,女婿和福贵都很高兴,但是福贵的女儿却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不幸大出血去世了,福贵和他的女婿都悲痛欲绝,留下女婿独自带着没有妈妈的儿子。第六次,在外孙逐渐长大,以为苦日子到头的时候,没想到女婿在一次外出务工的时候不幸被水泥板夹死,于是福贵开始收养这个外孙,也是他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第七次,因为家里贫穷,所以平时爷孙俩总是饥肠辘辘,没有吃过什么好吃的,一天福贵有钱了去镇上买了豆子放在家里,被外孙提前发现了,外孙开始狂吃海塞,最后竟然撑死了。福贵最后一个人孤苦伶仃,买了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甚是凄凉。


福贵在面对这些死亡事件时,依然坚强的活下去,在最初败光家产的时候,一直想要再次赢回来,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的确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之一。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他的这种对生存苦难的忍耐力和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与“死”的理解。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其叙述的故事原型就是太宰治个人的人生经历。书中的主人公叶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的浅薄,也不断被朋友利用,却认为妥协退让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为了混迹世间,学习人性的种种卑劣行径,他先后经历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最后被迫进入精神病院然后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叶藏每一次对于自身的残杀都是在经历死亡,最后“失去了伟人的资格”,过完了“充满耻辱的一生”,这里很好的体现了日本的以“耻”为文化基调的社会氛围。


在主人公叶藏39年的人生中先后经历了5次自杀,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次,因为学业表现不佳,加上家人的不理解,选择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但是因为药物剂量不足,被救过来,此后叶藏被很多人投以偏见的眼光。第二次,他与银座酒吧的女招待殉情,这次同样是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情人离他而去,太宰治却被救了回来。这次自杀使他一生背负罪责。第三次,学业门门挂科,毕业希望渺茫,报考报社不及格,绝望之余,便跑到山中上吊自杀,可是上吊的绳子却断了,太宰治悻悻而归。第四次,知道自己一直信赖的妻子与人有染,他悲苦恼怒,带着妻子前往群马县水上村谷川温泉,打算两人结伴共赴黄泉。这次两人也因药量不足致死而幸存。第五次,叶藏被迫送进了精神病院,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决心自杀,选择投水结束自己生命,害怕自杀有意外,还在投水之前服用了氯化钾,终于如愿。


叶藏最终还是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曾经说过“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表达了他对于自身的深深厌恶感,这种厌恶感来自他在生前遭受的耻辱,包括学业不顺、事业不顺、妻子出轨、被别人当成精神病人,这些耻辱积累在叶藏的心中,在面对这些有损名誉的耻辱事件时,他能想到的就是用死亡洗涤这些耻辱,觉得死了之后就可以重生,开始新的旅程。这里表现了日本的“生死观”,即“无常观”,并且还展现了日本以“耻辱”为文化基调的社会氛围。


不同表现——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念


《活着》和《人间失格》两部作品以“死亡”为故事主线,主人公福贵和叶藏都经历了多次死亡事件,但是两者在面对死亡时的心境和态度皆不相同,福贵展现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而叶藏在展现日本的大无畏精神的同时也展现出日本以“耻”为基本思想的文化内涵。《活着》和《人间失格》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念,福贵在经历多次亲人去世的情况下从没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是叶藏在面对一些自认为很耻辱的事情,比如学业不顺、事业受阻、妻子出轨等,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杀,这两种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展现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


《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身边的亲人相继离去,在经历身边7位亲人的去世,福贵悲痛欲绝,尤其是自己的儿子和妻子都死在了同一个医院,最后这世上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如果是平常人可能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希望,但是他却十分坚强的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活着,人到暮年买了一头和他差不多的老牛,相依为伴,在故事的结尾,福贵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年到暮年的福贵仿佛在回忆自己这悲惨的一生,从容且淡定,好像随时都可以迎接死亡。从福贵的身上可以看出中国面对生死的态度,福贵虽然在年轻时候做了很多大逆不道的事,但是在之后的岁月中他非常渴望能够弥补自己的过错,学会了干农活,面对欺压自己的地主也学会了生气吞声,想要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福贵在生前努力生活,想死却不能死,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以及曾经犯下的过错,继续生存为了“赎罪”,这种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积极向上、为家为国为天下的思想相符合,展现了中国的“生死观”。

福贵从故事开始到结束,除了青年时期放荡不羁做了一些坏事之外,他一直以一种卑亢的状态生存着,哪怕每天都要干很粗重的农活,还需要负担家里孩子和妻子的生活,在面对蛮横的地主时,也可以放下以往大少爷的面子,卑躬屈膝。在刚开始输掉家产时,他还企图东山再起,赢回家产,福贵的巨大转变来自于他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同时也有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这种精神是向上的、积极的。


而《人间失格》中的叶藏看似拥有着美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从小便对世界充满了扭曲的想法,十分渴望融入这个世界,却适得其反,同时内心却十分厌恶自己。在叶藏长达39年的人生历程中受尽人世间的耻辱,他渴望洗涤这些耻辱,但是经过一次次努力却不为人愿,好像世界与他为敌。对叶藏打击最大的应该是自己最信赖的妻子居然与其他男人有染,这对于一个正常男人来说是无比羞耻的事,他拉着她一起去自杀,却被救活。叶藏企图用一次次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四次自杀都以失败告终,只好继续背负着耻辱活着。这种想死却死不了的无奈,一次次让叶藏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漩涡中,他也曾经想要独立自主,渴望做出一些成就,但是却再次受到社会的毒打,于是他用药物麻痹自己,每天在药物的刺激下恍恍惚惚,虽生犹死。在叶藏的多次内心独白中,都能感受到他对自己的绝望和对死亡的渴望。比如“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不论怎么做,做什么,都只会徒劳无功,只会让人羞耻罢了”。

叶藏这种对死亡的渴望展现了日本文化中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就可以免去生前的一切耻辱,再次获得纯洁而美好的灵魂,也正是“无常观”的体现。同时叶藏妻子的背叛违背了日本的以“忠”为上的思想,所以叶藏想让妻子和自己一起死去,用妻子生命的终结赎回她犯下的过错。叶藏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对世界的戾气,在年幼时他很想和周围的人打好关系,装疯卖傻,企图让别人喜欢他,但是适得其反,他反而因此陷入了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泥淖之中,在他20岁遭遇到学业的失败时,他想到了用自杀结束这种失败和耻辱,但是自杀未遂。其后,他分别在21岁、26岁、28岁、39岁采取了自杀行为,但是前三次都以失败告终,直至最后一次在精神病院服毒投水自杀,终于死亡。在叶藏的整个人生历程中,他十分渴望死亡却死不了,活着的时候犹如行尸走肉,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也没有对未来的向往,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让人一步步走向否定自我、怀疑自我,失去继续生存下午的动力。


《活着》和《人间失格》都是两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两者分别来自中国和日本,两者的相同点在于作品中有着层出不穷的死亡事件,同时都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在叙述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生死观”,人物“生死观”的不同在于其所处环境和所受文化熏陶的不同,于是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生死观”上的差异,同时也展现出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等。


—关于作者—

文青,执着写作,喜欢摄影的青年

如若相遇,何其幸运,感恩陪伴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