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邳州白蒜,这几个“第一”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

2024-10-01

我市作为全国大蒜的主产区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的持续推动,让我市成为全省最大、全国有地位、国际上有影响的大蒜产业基地。

今天起,银杏融媒开设

《丰收季 蒜乡行》系列报道

带着大家了解

我市大蒜产业的成长与发展

看一看老蒜区的“自我修养”

产量高 质量优

我市耕地面积有174.9万亩,大蒜作为老百姓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年产量达80万吨。适宜的气候环境与土壤条件,为我市大蒜产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也为大蒜品质的保障打下了基础。

碾庄镇碾庄村村民曹太引看着今年新收获的大蒜个个色泽鲜亮、饱满充实,他对记者说道:“今年风调雨顺,这个雨及时跟得上,蒜长的很好。大部分都是6公分半以上,你看这蒜头确实喜人。”

眼下,正值大蒜的晾晒时节,房前屋后不乏村民们对大蒜进行初步加工的忙碌身影,晾晒、翻蒜、剪须、去茎,粗加工后的净蒜相较于原皮蒜,更具价格优势。而传统蒜区的蒜农们,早已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高效的蒜季管理经验。

正在家门前晾晒、修剪大蒜的宿羊山镇何家村村民何付军介绍道:“一定要合理密植,栽种稀一点,蒜头就会大一些。把蒜从地里挖出来后,就要把蒜头盖上,防止晒裂。等过了一天一夜,水分下去了再剪。剪好的蒜头摊开来晾晒一段时间后,再剪底下的蒜须,然后还得再翻2~3遍。”

同样在对蒜进行粗加工处理的碾庄镇倪庄村村民刘平梅表示:“几年前,一亩地干蒜最多也收不到2000斤,今年一亩地干蒜得收2500斤到3000斤左右。选种选的好、管理跟得上,产量也就上去了。”

配套机械化生产技术

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先天的区位优势与后天的管理跟进,共同奠定了大蒜增产增效现状,而传统的生产模式,也反映出大蒜属于劳动密集型作物产出的事实。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与推广,大蒜联合收获机、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等应运而生,不仅提高了耕作效率,更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减轻了蒜农的劳作强度。

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站站长戴尔建说道:“像大蒜联合收获机一个小时就可以收一亩地,而人工的话,三个人一天能挖到一亩地就很不错了,这个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且机器碰伤蒜的比率不超过2%,比人工挖伤的比率还低。”

第一次尝试使用大蒜联合收获机的土山镇街南村种植大户贾炳华,看到收获的效果后,高兴道:“省时省工省力,速度快,还安全。我打算明年就采购机械,栽蒜机、收蒜机都买,通过实现机械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降低劳动力的强度。”

而在大蒜收获后,尝试着使用链齿式残膜回收机,进行地膜回收的宿羊山镇贾家村村民王跃对记者说:“我们这里以前地膜回收都是用人工,捡拾的效果比较差,很多小片的都丢弃在土地里,对土地的污染也很大。我今天看了这个机器的回收效果很好,捡拾完之后,土地也是平整松软的,我们不需要再去机耕,直接就可以种植了,成本能降低30%。”

不断探索尝试新技术、优品种

此外,我市大蒜产业始终坚持结合生产抓科研,研究和推广水肥一体化、双色膜覆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大蒜优新配套生产技术15项。技术上,因地制宜的探索与尝试,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研究员张贵龙说道:“邳州在肥料的检控上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环保型抗拉力地膜的应用,在全国比较有示范性。”

据了解,我市共建立大蒜标准化示范区10个,引进培育和示范推广大蒜新品种5个,近3年累计推广面积36.7万亩,增产大蒜3718万公斤,新增产值9295万元。引进示范推广“徐蒜815”,“徐蒜917”,“徐蒜918”、“鲁蒜王1号”、“鲁蒜王2号”等新品种10个以上,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与此同时,我市也一直致力于良种的更新与提升,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研发适宜本土种植的优良新品种

市农业农村局农药管理科科长鲁守强表示:“我们今年要发布的,是跟徐州农科院联合研发的新品种“邳州白蒜1号,作为邳州的主导品种,这个品种产量高、品质好。今年在我们的示范点上,它的产量比常规的普通蒜种高10%到15%,一亩地干蒜产量能达到2700斤左右。

截至目前,我市大蒜产业年均总产值39.24亿元,占农牧渔业总产值的17.01%,创造出了全国县域产区内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第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内唯一,大蒜单产第一,大蒜品质第一,大蒜产业化发展第一的“五个第一”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国前列。而勤劳朴实的邳州人民也将继续耕耘不息,在这片沃土上走出致富好“蒜道”。

来源:邳州银杏甲天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