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怎会有人爱吃蒜?”“怎会有人不吃蒜!” | 睡前聊一会儿

2024-10-14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俗话说,“鲁菜一万单八百,大蒜独占小九千”。山东是大蒜的重“栽”区,这个“蒜”可不是“装”的:全球约80%的大蒜出口量来自中国,其中约七成产自山东 。今年一季度的海关数据显示,保鲜蒜成为山东省农业出口第一大单项产品,出口值突破30亿元,拉动全省农产品出口增长4.1个百分点,对山东稳居全国农产品出口首位贡献最大。“生吃葱、饭必蒜”,有人打趣:齐鲁大地上,除了大汉就是大蒜。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儿。

生吃嫌蒜“臭”,热炒靠蒜“香”,大蒜虽是餐桌标配,南北吃法不尽相同。南方以熟蒜炝锅醒胃,如香港避风塘炒蟹,视蒜蓉为点睛之笔;再如蒜泥白肉,是响当当的经典川菜。北方人则嗜好生吃,以生蒜解腻祛腥,西北人挂在嘴边的话是,“吃肉不吃蒜,滋味少一半”。

葱辣舌头蒜辣心,若论生食大蒜,山东人无出其右,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蒜臼子。物质匮乏年代,蒜是佐料,亦可做菜,一碗蒜泥调以大酱,一家子围坐桌前,用窝头蘸了吃,如白酒“暴口”般刺激味蕾,极下饭。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很多名人都是“大蒜控”。汪曾祺说,“北方人吃炸酱面,必须有几瓣蒜” ;“呼噜……于猛吸面条之后咬一口生蒜瓣” ,梁实秋将这吃相刻画得淋漓尽致;莫言年轻时曾夺得吃大蒜比赛第一名 ,后来还在家书中吐槽,“北京管什么都不好吃。北京的大蒜也不够辣” ,心心念念的他索性自己动手,在阳台花盆里种蒜。

蒜是心头好,辣是家乡味,刺鼻的辛香,勾起浓浓乡愁。臧克家也对大蒜格外钟情,他说,“我来自山东农村,吃惯了粗茶淡饭,一不吸烟、二不喝酒、三不爱鸡鸭鱼肉,可离不了大葱大蒜。”正因这份执念,方才有了“大蒜大葱兼大饼,故乡风味赛山珍”的美谈。

图片

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农民在蒜田里收获的大蒜。图片来源:大众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东味连着山东胃。或许是葱蒜那股子冲劲儿,塑造了豪爽的山东人,亦或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习惯让大蒜倍受青睐。个性鲜明的山东汉子,如同大蒜一般——纯粹、直率、热情。从汶川地震时的100吨大蒜千里送灾区 ,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的500吨大蒜驰援湖北 ,历次“搬家式”救援,大蒜都举足轻重。

若有难,必上蒜,看似是“神操作”,实则其来有自。大蒜富含植物广谱杀菌素,被誉为“长在土里的青霉素”。古希腊时代,“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将大蒜列入药单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 ,大蒜“祛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积食”。抗战的峥嵘岁月里,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医用大蒜防治感冒、疟疾及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二战期间,英国向前线投放了上千吨大蒜,用以缓解药品短缺。

大蒜千般好,唯一样不妙——好大的口气。佛道两家都将大蒜拉入“五辛”饮食黑名单 ,认为吃蒜后口味浑浊,不利于修行。社交媒体上,倒蒜派和拥蒜派各有拥趸,“怎会有人爱吃蒜?!”“怎会有人不吃蒜?!”的争论不绝于耳。舆论场上,甚至以咖啡和大蒜分别代指雅俗,给蒜打上了土的标签。

各花入各眼,吃蒜岂会与雅俗挂钩?法国普罗旺斯因浪漫的薰衣草享誉世界,一代文豪大仲马在《美食词典》里写道,“对普罗旺斯的居民来说,大蒜几乎是所有菜肴不能缺少的元素。那里的空气都被一股蒜味笼罩着”,以至于“大仲马当年,坐在马车里离开巴黎,不看窗外,都能觉得自己进了普罗旺斯。为什么?因为闻到了健康、丰硕、活泼、健壮的大蒜味!”

可见,吃蒜并未妨碍浪漫;吃蒜与否,归根结底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当然,即便不爱也未必绝口不吃,有作家就曾这样描写,“第一次吃是在农村,辣得我够呛,还烧心,真是没觉得吃蒜有什么好,可后来时间长了,吃的多了,也就习惯了。我对吃是这个态度,凡是别人吃的我就应该吃,凡是有人爱吃的再不习惯我也试试。比如吃辣,我对不吃辣的人总说,不吃辣会失去人生极大的一个乐趣。同样,不吃蒜也会留下人生缺憾。”

话已至此,不妨来一瓣?

这正是:

吃蒜与否,适口者珍。

雅俗共品,知味者贵。

(文 | 戴林峰)

图片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未来谈谈心》,把睡前几分钟的谈心,变成更为触手可及的陪伴。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风尚、世态、青春、时代、人物、文化、生活、社会、新知等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我们在时间中跋涉,向着未来前行。面对过去,每个人都会有遗憾、懊悔、回忆;好在,每个人也都有未来,那里有困惑、失落,更有收获、希望。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时间中的圈圈涟漪,是记忆中的种种际遇,希望它能让我们在相连的悲欢中,“一起向未来”。虽然未来还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