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陈繁华:深耕每寸光阴

2023-12-25

今年是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繁华到深圳,到机场工作的第30个年头。

30年来,他坚守在深圳,坚守在机场,参与并见证了深圳民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

30年来,如陈繁华这般满怀梦想和激情的众多民航人,身体力行,奋力拼搏,实现了深圳人民日行千里带心爱的人看世界的美好愿望。这是陈繁华和他们那代民航人用青春年华写给他们所爱的城市最实际、最动人的情话和诗篇。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陈繁华坐在办公桌前,望着窗外繁忙的飞机起落,分外感慨。今年是他来到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的第30年,也是他在深圳机场工作的第30年。

30年,改革潮涌,沧桑巨变。

这个在他眼里如《海霞》电影场景中贫穷落后的小渔村、滩涂地,如今已成为每年迎来送往旅客超过4500万人次、年起降航班34万架次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30年,岁月为犁,不负韶华。

当年满怀激情,在钟爱的事业场上驰骋拼搏的年轻人,恍然间已到知天命之年。回首光阴,年华未曾虚掷;展望未来,梦想仍可追寻。

“我职业生涯的每一步,都与深圳机场同向而行,走得很踏实。现在的我,早已和机场血肉相连。我离不开民航,舍不得机场。”陈繁华深情地说。

看见飞机莫名亲切 毕业选择特区闯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小城鲜有飞机飞过。偶然看见一架小飞机飞过田野上空,陈繁华便会激动地久久望着,直至飞机消失在天际间。“叔叔是空军,看见飞机,总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c4.jpg

1985年,陈繁华被中国民航学院航行管制专业录取。图为他刚入学时在校园留影。

1985年,农家子弟的陈繁华憧憬着“鲤鱼跳龙门”,在高考志愿中填报了当时的热门专业。由于填写了“愿意服从调配”,原本没有填报民航院校的陈繁华,被中国民航学院航行管制专业意外录取了。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陈繁华立刻告诉了叔叔。叔叔的回答,他至今记得。“叔叔说好啊,进了民航,以后就不可能回到县里工作,因为只有地级市才有机场。另外,民航的工资肯定也比地方高”。陈繁华当时听完,第一感觉便是进民航进对了。

转眼到了毕业季。1988年5月,在广东生源中成绩排在前两名的陈繁华,早早地选好了向往的工作地点——海南。“那时候,国家要在海南建设大特区,全国人民都向往去海南发展”。

一天,学校通知,深圳市政府正筹建机场,急需一批民航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深圳又愿意接收,可以重新选择就业单位。此时,陈繁华又重新思考了就业地点。“深圳离我老家更近,又是改革开放较成熟的经济特区。到深圳闯荡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

令陈繁华没有想到的是,他和同学们都是被深圳机场“买”来的。“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深圳不属于民航统一分配单位,深圳市政府一共花费了20多万元从中国民航学院引进人才。那一批共有19个人,我是其中一员”。就这样,1988年7月,陈繁华背上行囊,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深圳的旅程。自此,他和深圳机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住大通间用黄泥水 小渔村变成大机场

早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就意识到,深圳需要建一座机场。1985年,机场建设正式获批准,但选址迟迟未定。直至1988年初,时任国务院代总理李鹏来深圳视察后,才确定选址在黄田。

陈繁华到深圳的那年,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才刚8年。

“那时的深圳就是一个大工地,四处都在盖楼建房。通往机场的107国道还是一条羊肠小道,每天尘土飞扬,路上拥挤不堪。”陈繁华说,当时深圳机场筹建办公室在深圳城区的经济大厦,每次去机场建设工地,交通极为不便,来回车程需要5个小时。

而距离城区较远的深圳机场,依然还是个小渔村。“来到这里,第一眼就觉得这里像极了《海霞》电影的场景,村庄规模不大,房屋低矮破烂,周边都是滩涂淤泥,渔民驾着小舢舨捕鱼,小渔船在海面上随风飘荡”。

陈繁华对深圳机场奠基仪式前夜记忆深刻。1988年12月27日晚,为了看护好主席台使用的音响、桌椅,陈繁华和其他3个学航管专业的同学被安排守夜。冬天夜晚的海风特别冷,周边没有任何避风场所,正当他们冻得直打哆嗦的时候,突然看见远处来了一辆车。“车是机场领导专门派来给我们避风的,我们顿时备感温暖,那刻就觉得深圳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城市”。

随着机场工程建设的开工,需要有人留守机场。机场租了福永镇医院旁边的一栋老楼作为建设现场指挥所,不久后又搬迁到了兴围村小学老校舍。陈繁华和一帮年轻人便成为机场第一批驻扎者。“当时指挥所住宿条件比较艰苦,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大通间里。”陈繁华说,建设工地四处尘土飞扬,只得关紧门窗,但房间依然脏兮兮的。指挥所还经常停水,后来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他们打了口井。“可水质并不好,真是黄泥水,稍微沉几秒,就是一层厚厚的黄泥沙”。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陈繁华和机场建设者们仅用3年,于1991年10月12日迎来了深圳机场的正式通航。这座在淤泥地上建起来的机场,被誉为国内机场建设速度的奇迹。

“通航那天,我作为现场指挥员,在机场指挥中心大厅通过监控镜头,全程观看了通航仪式。仪式结束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还专门到指挥中心参观,当时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央领导人,特别激动。”陈繁华回忆起当年的通航仪式,仍然激动不已。

创新基因融进血 液服务管理双双出彩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创新成为这座城市最自豪的精神标签。可以说,创新基因已融入深圳人的血液了。深圳机场建成后,在服务、管理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众多民航单位学习的榜样。

有着多年服务工作经验的陈繁华谈起机场早年实施的服务创新措施,如数家珍。

20世纪90年代,深圳机场便在全国首推“无人陪伴儿童”服务。“深圳有很多外来务工者,有一些孩子和父母团聚后,父母没有时间送他们回老家,就很可能独自回家。机场了解到这一需求后,主动联系航空公司,做好地面和空中保障工作,让父母放心地让孩子独自乘飞机。当时,机场工作人员让无人陪伴儿童排成一排,穿着特制小背心,挨个登机,成为机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推出“无人陪伴儿童”服务外,深圳机场还在全国机场中首家设置了旅客更衣室。深圳地处亚热带,与北方温差较大。一些从北方来的旅客,走下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脱掉身上过多、过厚的衣服。于是,机场就贴心地在进港行李提取大厅设置了旅客更衣室,让旅客可以从容地更换衣服,整理仪容。

c5.jpg

1998年-2004年,陈繁华作为深圳机场(集团)公司服务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组织参加了声势浩大、影响力大、涉及面广的百万旅客话民航活动。图为1999年深圳机场荣获“99旅客话民航”全国第一名。左一为陈繁华。

“深圳机场的个性化服务一直走在前列,赢得了业界认可。”陈繁华说,1998年-2004年这6年时间里,作为服务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他本人组织参加了声势浩大、影响力大、涉及面广的百万旅客话民航活动。在活动中,深圳机场连续多年在同等量级的机场中获得第一名,成为行业服务的标兵单位。

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深圳机场还于1994年率先在民航业内导入规范化管理。“1994年,我在指挥中心工作,就做指挥中心的规范化管理”。

1998年,陈繁华在担任规范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后,就组织开展了第二次规范化手册修订工作,把各部门、各岗位的作业流程变成更加可操作、规范化、系统化的文字。“当时工作量相当大,还外聘了专家,1999年1月,机场出了第一版规范化管理手册——集团公司总册和运行管理分册,2002年又再次组织修订。事实证明,我们的创新之举受到了行业肯定,一些机场纷纷来我们这里学习。”陈繁华笑着回忆道。

c7.jpg

图为2005年深圳机场荣获旅客话民航“用户满意优质奖”接牌仪式。前排左一为陈繁华。

为你白头无怨无悔 硬件不断“升级换代”

自深圳机场通航以来,业务发展特别快。1992年,小平南巡后,深圳机场快速发展,通航后仅用了9个月,即实现客流量突破百万人次,当年跻身全国七大机场;1996年,跻身全国四大繁忙空港。2003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2007年达到2000万人次,2013年跃上3000万人次台阶,2016年突破4000万人次。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深圳机场硬件不断“升级换代”。从1991年通航之初的一座候机楼、一条跑道,到后来的AB“双子楼”运作,再到2011年的双跑道运行,2013年又转场到现在运营的T3航站楼,陈繁华说他都经历了。

c6.jpg

深圳机场自通航以来,业务快速发展。2003年12月,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图为陈繁华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仪式现场留影。

“自深圳机场运营以来,历经多次转场,但工程量最大的还是转场T3航站楼。之前机场也转过几次场,但当时航班量小、搬迁量小。但2013年的转场就不一样,属于一次性转场,整体搬迁,当时的航班量也很大,因此风险和困难比原来大得多。”陈繁华笑称,为了T3航站楼的转场,“掉了几层皮,增了无数白发”。

搬迁转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早在搬迁一年前,机场就已经介入工程建设后期的调试、接收、演练、收尾整改等工作。“搬迁前半年是最累的、最繁忙的。公司专门成立了三人领导小组,我和其他两位领导全面负责机场搬迁从建设、到人机磨合、到运营的所有协调事务。当时集团公司给了我们三个人充分自主权。”陈繁华说,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最后3个月,他们一天工作15个小时,吃住都在机场。“白天忙完生产运营事务,晚上8时开协调会,几乎每次都开到晚上10时以后。当时压力特别大,最艰难的就是协调。有些单位一见面就吵,我们得协调沟通,想尽办法化解矛盾”。

c9.jpg

2013年,陈繁华和同事经历了深圳机场通航后工程量最大的一次转场搬迁。经过前期周密细致的准备,深圳机场最终以30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一次性成功转场。2013年11月28日,新航站楼正式启用,陈繁华当天早晨在启用现场留影。

辛苦付出,终有回报。深圳机场在2013年11月27日夜间,以30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一次性成功转场运营,当天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当时有业内人士评价,深圳机场以这么大体量成功转场,实属正常中的异常,创造了当时的国内民航纪录。

回顾机场的发展历程,陈繁华特别动容地说,岁月带来的不只是人们容颜的改变,更有深圳机场的“茁壮成长”。目前,机场总面积已达25平方公里,超过了回归祖国前澳门的面积。

现在,陈繁华和他的同事们又要让机场更加“壮大”。未来,深圳机场将建设第三跑道、卫星厅及T4航站楼。“相比国内其他城市的机场,深圳机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业务发展始终快于硬件升级的速度。这也是深圳城市活力和良好航空市场的最好证明”。

秉承初心砥砺前行 未来机场蓝图可寻

作为国内首家由地方政府建设管理的机场,深圳机场给自己定下的使命是“服务社会,助飞深圳”。陈繁华说,坚守使命是深圳机场人的奋斗初心和责任所在,“深圳机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机场是城市的机场”。

过去这些年,深圳给机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深圳建市以来,GDP年均增速超过23%,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跻身全球城市30强。

当前,深圳正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尤其像华为、中兴、腾讯等这些企业,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业务发展高度全球化,对外商务往来频繁,更需要有与城市定位和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国际航线网络。”陈繁华说,目前深圳机场正大力加快国际业务拓展。

自2016年以来,深圳机场新增了30多个国际客运通航城市。到今年10月底,深圳机场国际客运通航城市已经达到46个。如今,深圳与世界各主要中心城市的联系随着机场国际化加速正变得日益紧密。

c8.jpg

2010年底,陈繁华开始担任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图为2013年9月陈繁华在深圳机场国际航线论坛上发言。

自2010年底担任深圳市机场股份公司总经理后,陈繁华对机场发展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对民航未来发展也充满了信心。“过去,我们就把机场当作一个交通节点。而现在,除了让旅客快捷往来之外,还需要满足他们隐含的需求,如消费、文化、娱乐等。这些需求拓展了机场的内涵和外延,推动着行业发展。我们需要及时把握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民航相当有发展前景”。目前,深圳机场正积极进行“未来机场”建设试点工作。

c3.jpg

2018年9月12日,深圳机场正式对外发布全新的在线客服平台,为广大旅客提供迅速便捷的沟通渠道。图为陈繁华(左五)在发布仪式现场。(图片均由陈繁华提供)

从深圳机场筹建伊始就来到深圳的陈繁华说,他很爱深圳这座城市和为之奉献了30载的机场事业。“在深圳这座充满爱和包容的城市,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深圳和机场成就了自己”。接下来,他会继续深耕每寸光阴,与机场“并肩而行”。(《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曾晓新)

寄梦蓝天

当前,民航上下都在向着民航强国目标迈进,我们也比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发展得快,更要发展得好,尤其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深圳机场将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握时代脉搏,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抒写最美的时代芳华。——陈繁华

b5.jpg

(本文刊载于2018年11月5日四版)

更多内容请点击查看专题:

b.jpg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