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一把扫帚扫出“人间诗话”⑦ 好的诗歌一定在身旁不在远方

2024-08-13

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卢成汉 徐颖

实习生 谭锦龙 朱逸安 占泺涵

摄影 极目新闻记者 刘中灿

什么样的人在写诗?什么样的人可以写诗?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诗人?

“人人都可以是诗人”“写诗不是专业诗人的权利”……极目新闻近期推出的《一把扫帚扫出“人间诗话”》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为弘扬平凡人的追梦精神,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8月6日,极目新闻邀请武汉市“环卫工诗人”代表甘宏、张秀芹和鄂州市“油条散文家”王连生以及多位专家学者,举行《一把扫帚扫出“人间诗话”》系列报道座谈会,开展了一场关于生活、诗歌与远方的对话。

甘宏、王连生、张秀芹(从左至右)参加座谈会

诗歌为平凡工作披上不凡辉光

“在人们印象中,我们环卫工人每天灰头土脸,似乎写诗、读诗离我们很遥远。”座谈会上,环卫工人张秀芹分享了自己与诗歌的故事,“但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利。繁忙工作之余,读诗、写诗能够慰藉心灵,也能记录生活、表达情感。”

为平凡的工作披上不凡的辉光,为忙碌的生活增添斑斓的色彩,恰是诗歌美的所在。

“今夜的月亮,映着好多幸福的脸。女儿打来了视频电话,同事们一块吃着热腾腾的汤圆,嘴里是甜的,心里也是甜的。月亮好像笑起来了,那笑也是甜的……”三年前的元宵节,江汉路步行街环卫班班长张秀芹坐在步行街的台阶上,深情朗诵着根据她的工作生活状态而写的诗《甜甜的月亮》。

第二天,武汉城管官方微信及视频号栏目《城管读诗》首期开播,张秀芹的朗诵打动了无数人。如今,武汉已有上千名“环卫橙”加入到读诗行列,这里已经成为他们的另一片精神家园。

武昌区烟霞路,甘宏快速扫着路边的落叶,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清扫树叶是个苦差事。不过,打扫的时候也有乐子。树叶就像落在地上的字符,我收拢起来,它就变成了一首诗。”55岁的他随口便是一句充满诗意的话语。

甘宏在武昌城管中南路清洁队岗位工作了8年。一手紧握扫把,守护着城市道路的洁净;一手拿起纸笔,写下700多首“打油诗”。他的诗写出了环卫工人的辛劳,也道出了他对平凡岗位的热爱。

像甘宏这样向往诗意的普通人,如繁星辉映岁月,照亮人间。他对诗歌的喜爱,不仅让自己的视野更广阔、心灵更丰盈、生活更充实,也感染了身边的人,激发更多环卫工读诗、写诗的热情。

那些朴素动人的诗句,感动了众多观众和网友。越来越多的市民,对环卫工和城管人多了一份理解、支持与关爱。多位店主请环卫工人免费吃早餐、吃年饭;炎炎夏日,为环卫工等户外工作者免费提供冰水的清凉驿站、爱心冰箱越来越多。

泥土中才能滋生出伟大的作品

“我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每天在辛苦劳作之余,喜欢拿起笔记录市井百态与人间万象。”座谈会上,写下30余万字随笔温暖无数读者的鄂州“油条散文家”王连生,笑称自己是“一手拨油条,一手写春秋”。

王连生有一双巧手,他做的油条和馒头,是不少顾客的心头好。老顾客都知道,比起做早点,他更擅长写随笔。自2019年起,王连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随笔记录生活,靠着质朴的文字“出圈”,收获了众多粉丝。

像是老面馒头蒸屉冒出的蒸汽一样,王连生笔下的文字也是“热气腾腾”。

与王连生不一样,55岁的十堰市张湾区一处菜场里的摊贩王道友喜爱创作古典诗歌,与自己对话、与古人对话、与世界对话。10年来,他写下诗词数千首,因格律工整、韵味悠长,吸引了大量读者。

因为诗词,王道友的身体虽然守在五六平方米的菜摊中,精神却飞向了广阔天地。也因为诗词,他的人生不只有忙碌和辛劳,更有充实和幸福。

跪在木板床上,手握油画棒,一幅山水图跃然纸上。浙江衢州孔府小区不大的保安室,是61岁保安何法达的“画室”。只有小学文化的他,2年前开始临摹国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已是当地美术家协会唯一的非专业出身会员。

除了山水画,何法达还喜欢画动物,画过田间的老牛、屋前的小狗。他老实憨厚,画画并没有影响工作,小区居民都很支持他,不少人还给他送来绘画材料。

王连生觉得,炸油条和写文章是相通的,都要守住底线。“我做的早点不用任何添加剂,这是底线;我写的随笔反映的是真实生活,这也是底线。”他说。

赤诚的诗画之心如春雨润物,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社会的风尚和气质。手与神运,艺从心得,文艺能培养创作者情感的深度,擦亮他们心灵的窗扉。环卫工人们平日写诗读诗,便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这份工作,更努力地焕新城市、帮助他人;人生因写诗而充实的菜摊老板,有着“绝不会缺斤少两”的好口碑。如果每个人都能因为对美的追求、对文艺的热爱,洗练一颗赤诚善良的心,社会便会越来越好。

曾有诗人说,伟大的诗歌如同精神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甘宏的诗、王连生的散文、何法达的画作……这些来自基层一线、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作品,都是伟大的。

又一个寻常傍晚,甘宏和工友们收起扫帚,擦了擦汗,骑着三轮车,追着日落下班;入夜,王道友和妻子将没卖完的菜用布盖好,相携走出菜场回家。

又一首诗词的灵感,开始在他们脑海里酝酿。

■ 专家点评

好的诗歌一定在身旁不在远方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 张执浩

为了参加本次报道交流座谈会,我昨天深夜刚从海南参加诗歌活动回汉。我很珍惜和基层一线文学爱好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发掘优秀诗人本来是我们作协应该做的工作,感谢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和武汉城管帮我们发掘了这么多潜在的作家和诗人。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诗歌一定在身旁,不在远方。它一定是在寻常生活日复一日的消磨中、在鸡毛蒜皮乱飞的空间里,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有力量。

我自己的诗歌创作,以及我一直致力于推动的“公共空间诗歌”活动,都是围绕着武汉这座城市和自己的生活生发出来的。作为一个在武汉工作和生活了40年的人,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在自己有生之年,用诗歌取代城市的“牛皮癣”。

我觉得人人都具有成为诗人的可能性,人人都具有成为好诗人的潜力。张二棍、陈年喜、王计兵等众多从民间走向大众视野的诗人,都是从基层一线走出来的。这些草根创作者,有着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积淀,这是他们诗歌创造的源泉。

我认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和你的距离,而是心到手的距离。敢于说心里话,就走出了第一步。诗歌对人生有帮扶作用,让我们成为心理更坚韧的人。诗歌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这组报道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

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特聘教授 尚重生

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不仅创造社会价值。在辛苦工作之余,他们还写出了诗歌散文,创造精神价值。

我始终认为,写诗不是谁的专属权利,它也可以是平凡劳动者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虽身处生活的烟尘之中,但也可以有远方的诗和诗的远方。《一把扫帚扫出“人间诗话”》系列报道关注的写诗的环卫工、早餐摊主、菜摊摊主,他们的劳动是辛苦的,但他们的内心也是丰富的、敏感的,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可以是浪漫的。

这组报道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报道这些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的平凡劳动者,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

他们的诗歌、散文是有力量的。这些作品是从生活当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不是为了写而写,是有感而发的。

虽然他们的诗歌可能在技巧上、表达上不是那么合乎格律或流派,但它们是扎根在泥土中的,不忸怩作态,是生活的自然流露。他们也有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有丈夫、妻子、孩子、老人要照顾,但他们始终坚守本心,无比热爱生活,这更加值得赞颂。

谱写新时代劳动者的“人间诗话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赵振宇

劳动者的生活之路是艰辛的,艰辛的路上需要顽强的拼搏;劳动者的生活之路是坎坷的,坎坷的路上也有动人的诗篇。这些了不起的平凡工作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做出了不平凡的付出。

我们要向热爱诗歌的甘宏和武汉市1000多位“环卫工诗人”致敬,他们不仅手握扫把洁净城市的道路,还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动人的“人间诗话”。我们也要向鄂州市“油条散文家”王连生、十堰市“菜摊诗人”王道友和浙江省衢州市“保安画家”何法达鼓掌,他们与时代同行,用诗歌、随笔和绘画抒写劳动者的灿烂生活。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推出的《一把扫帚扫出“人间诗话”》系列报道,谱写了新时代劳动者的“人间诗话”。我了解到,极目新闻从上到下群策群力,倾心合作,漂亮完成了这一组融媒体报道。我还了解到,每位记者都贴身采访,在38℃的高温里与采访对象同行;凌晨5时许,环卫工人劳动时,他们旁边也有极目新闻记者的身影……

当极目新闻用新闻人的特有方式,将劳动者的美丽诗句串连成篇,就成了最靓丽、最动人的新时代画卷,激励我们前行。

希望更多媒体能关注这个群体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 徐涵

《一把扫帚扫出“人间诗话”》系列报道最难能可贵的,不仅有文字、视频的新媒体产品推送,还能拿出报纸头版来报道环卫工人写诗这件事。现实中,很多人很难体会环卫工人的辛苦。通过这一组系列报道,我们了解到他们需要凌晨3点钟打扫街道,要在江汉路这样的闹市区清理路面的油污等。

然而,他们并没有埋怨,还能在工作之余,用诗歌歌颂生活美好的一面。以甘宏、张秀芹为代表的“环卫工诗人”,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他们用扫帚和诗歌体现着人生价值,展现了积极的、高尚的人生态度。

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工人朋友加入到写诗的队伍中。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一些面向环卫等系统的诗歌大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等,让工人朋友们能够在工作之余,也能够找到另外一种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同时,希望更多媒体能够关注这个群体,激起整个社会对于生活的热爱。

让“环卫工诗人”从幕后到台前

武汉市城管执法委一级调研员 叶志卫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推出的《一把扫帚扫出“人间诗话”》系列报道,把默默耕耘的城管一线工作者从幕后推到了台前,让这些“环卫工诗人”得到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他们是城市管理系统中手执“绣花针”的人,是城市美学的塑造者。他们把人文情怀编织进了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中,通过“诗和远方”展示武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环卫工诗人”的动人诗句,既抒发了甘之如饴的城管为民情怀,也彰显了兼容并蓄的武汉城市温度,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治理理念微观化、具象化,把武汉城管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转化为“听民意、暖民心”的美好画卷。

他们用一首首诗歌,以小见大,反映了武汉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他们所记录的,正是当前武汉不断推进“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下的“绣花功夫”。这些诗篇让新时代的城管理念春风化雨,成为与市民沟通的桥梁,也促进我们与市民一起“美好生活·共同缔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