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用长征精神照亮强国强军征程

2024-10-31

陆军第38集团军某红军团组织官兵进行极限体能训练(2013年11月6日摄)。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诞生于平江起义、经受过长征洗礼的中部战区陆军第38集团军某红军团,如今已建设成为中国陆军第一支信息化部队,作战能力发生质的变化,代表了中国陆军发展最新成就。新华社发

80年来,探寻红军长征奥秘者络绎不绝……

从带着80多个问号进入延安采访的斯诺,到装着心脏起搏器品读“前所未闻的故事”的索尔兹伯里;从携全家“沿着红军长征路朝圣”的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到大渡河边抚着铁索百思不得其解的以色列老兵武大卫;从3个月坚持走完长征路的91岁老红军刘国保,到今天举着手机直播“我的长征”的年轻人……

他们究竟追寻到了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无一例外地会被奇迹背后的精神伟力所震撼。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刻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信念如磐才能抵达“诗和远方”

“没有理想,不用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多年后,张闻天动情地回忆。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纵横十余省,寒暑两春秋,一群头顶红星的人,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之所以始终目标如一、视死如归、一往无前,就是因为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这种如磐的理想信念,使红军将士拥有超人的胆魄和钢铁般的意志,激励他们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在那样一种挑战人类极限的环境中,理想信念是比阳光、水和粮食更重要的东西,是踏平坎坷、跋涉前行的强大精神支撑。可以说,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是精神意志的胜利。

有人质疑,红军战士多来自穷苦百姓,哪懂得什么“高大上”的理想信念?曾与红军共处18个月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写道:“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40多年后,布热津斯基由衷感叹:“红军战士都有非凡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全心全意为事业而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回顾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甲午战争中,为什么日军攻占“远东第一港”旅顺如此轻而易举?八国联军侵华,为什么区区两万人就敢在北京城横冲直撞?抗日战争,为什么伪军人数达210万超过侵华日军总和?原因很简单,也很沉痛:意志已经缴械,精神已经沦陷!没有信仰信念、没有骨气底气,国岂能不危?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军无精神不胜。

正是红军如磐的信念,让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国家的光明,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发生了一种足以长期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自信心”,进而聚合起抵御外辱、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力。

正是红军如磐的信念,让这支衣衫褴褛、迭遭重创的部队充满了舍我其谁、有我无敌的血性豪情,充满了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终汇聚成了一股势不可当、横扫一切的滚滚铁流。

正是红军如磐的信念,让广大指战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战斗到底,他们始终坚信自己为了正义事业而奋斗,值得为这样的事业流血牺牲。

精神最耐腐蚀,也最易受侵蚀。当“吃草根、啃树皮”的生活离我们远去,有人之所以发出“走得太快了,等一等灵魂”的呼吁;当亡国灭种的威胁不再,我们之所以依然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因为“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的危险始终存在。以前过苦日子,如今日子舒坦了,更要警惕信仰迷失、精神颓退。“欲乱其军,先惑其心。”要颠覆一个国家,搞乱这个国家的民众信仰最见成效;要打败一支军队,摧垮这支军队的精神意志最为致命。

习主席深刻指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像红军那样心怀火炬,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不惧强敌、不怕牺牲,爆发向死而生的“洪荒之力”,跋涉前行必须敢于亮剑、勇于胜利

湘江之畔,久久凝望江水的老人问身边的孩子:“江水是什么颜色?”“绿色。”孩子不假思索地答。“不,是红色的!”话音未落,老人泪湿眼眶。

老人叫刘华连,血战湘江中,他是“扒着战友的遗体过江的”。此役后,当地流传一句民谚:“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再现血战湘江一幕时,许多人都被红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震撼。

冷的铁索热的血,映红山河千万里。回望那段惊心动魄的历程,红军面临的是多么艰难的局面:敌人重兵围追堵截,“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自然环境严酷恶劣,险峻汹涌的峡谷大江,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党内错误思想激烈斗争,先有“左”倾教条主义,后有另立“中央”图谋;物资补给极度匮乏,没有后方支撑,常常弹尽粮绝……其中任何一条都足以把一支军队置于死地。但对红军来说,各种危情是叠加出现、集中迸发的,似乎能遇到的困难都遇到了。就是这样炼狱般的磨难,就是这样的向死而生,我们党和红军从稚嫩走向成熟,像一次特殊的“成人礼”,经此锻造,党领导的红军百炼成钢,成为“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从此,我们有了这样的底气,想干什么事就没有干不成的,再也没有什么困难和敌人能够阻挡我们。

13年后,那个曾信心满满让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蒋委员长”,仓皇逃到台湾岛上望洋兴叹。

17年后,“气多钢少”的中国军队打败“钢多气少”的美军,以致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沮丧地承认:“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42年后,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中国百废待兴,那个在长征中“跟着走”的“小个子”力挽狂澜,带领中国人民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谁能想到,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那个曾把全部家当装进行囊的穷党,引领中国上演一场“逆袭大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方案”。

与当年红军长征相比,今天的长征路上风险和挑战一点也不少。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是走近世界擂台中心。越是处在复兴向强关口,越要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特别是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何尝不是必须要闯过的道道“封锁线”?这些都需要我们发扬光大长征精神,勇于向敌人亮剑,向困难亮剑,向腐败亮剑……

面对前进路上的各种挑战,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我们是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是否有“曲戟在颈,不易其心”的忠诚担当?是否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亮剑精神?……这些问号能不能拉直,关系到军队能不能打仗,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勇于探索、勇闯新路使红军摆脱处处受制的困境,开拓创新才能制胜未来

1960年,来华访问的蒙哥马利对毛泽东说,你指挥的三大战役,可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笑答,三大战役没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红军被迫长征后,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仅湘江一役,使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3万余人。

面对革命事业的重大挫折,我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对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作出新的抉择。以遵义会议为重大转折,我党冲破“左”倾禁锢,及时调整战略进军方向,确立正确的战略立足点;实施机动灵活的作战指导,审时度势,应变制敌;适时把军事战略转移与政治战略转变联系起来,迈出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的决定性一步,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天地。

勇闯新路才有出路。从红一方面军虚指昆明、巧渡金沙,到红二、六军团挺进湘中、回旋乌蒙,再到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奇袭千佛山……国民党军队常常被搞得晕头转向、气急败坏。桂军骂“像泥鳅一样滑不溜秋”,川军骂“连个人花花都看不到”,黔军骂“梭到哪个鬼卡卡切咯”。

长征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这启示我们,坚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解决自身重大问题,才能把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引向胜利。这是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得出的结论。中国“站起来”靠这一条,“富起来”也靠这一条,“强起来”还得靠这一条。

习主席深刻指出:“长征给我们的根本经验和启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诫我们,走别人的路没有出路。看看那些被“颜色革命”拉下马的国家,如埃及、突尼斯、利比亚、黎巴嫩等,政局动荡,民众遭殃,哪一个不是中了别人深深的“套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一些西方国家千方百计的围堵遏制,我们要不怕鬼、不信邪,排除各种干扰,保持战略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方向继续前进。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顾全大局、团结一致是夺取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万众一心才能凝聚复兴向强的磅礴力量

长征胜利后总结经验,陈云认为第一个是“红军兵心团结”。一位曾经三过草地的红军女战士回忆这段历史,深有感触地说:“集体的利益,是红军一切行动的准绳。”

长征二万五千里,每一里都闪耀着大局至上、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光辉,每一里都充溢着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战友深情。

血战湘江,红34师为掩护红军主力突围,与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殊死搏杀,全师6000多名将士几乎拼光。“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这块立在湘江边的纪念碑是顾全大局的最好见证。

穿越草地,红三军团一个连队的9名炊事员全部饿死,但连队的其他战士无一人因饥饿而倒下。时隔数十年,一位老红军回忆过草地时战友牺牲的场景,仍忍不住流泪:有的趴在泥水中,伸开的手掌心里放着几十粒青稞;有的赤身裸体像是睡在路旁,身边是叠得整整齐齐的衣物。他们是用死的决心换取战友生的希望,是用小我的牺牲换取集体胜利的希望。

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红军指战员显示出了坚强的党性和大局观念,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徐向前毅然决然地说:“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后,无粮无饷,向红15军团借款2500大洋,军团长徐海东二话不说,从7000多大洋家底中拿出了5000块。

……

长征是一部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教科书,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了全局胜利而结成无比坚强的革命团结,战胜了力量悬殊的强敌,战胜了极其险恶的环境,战胜了党内的分裂行径,将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变成了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胜利进军。

习主席深刻指出:“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历史雄辩地证明:不论是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硝烟散去的年代,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始终是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强大力量。

胜利总会有牺牲,总会有奉献。今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红军长征时不知好了多少倍,但为了大我牺牲点小我,有时在推进事业过程中难以避免。特别是在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更需要我们发扬红军那种一切为了事业、一切为了大局、一切为了胜利的精神风范,强化一盘棋、一条心的意识,强化令出行随、令行禁止的观念,从而凝聚起爬坡过坎、开新图强的磅礴力量。

扎根人民、心系人民赢得最可靠的支持,不忘初心才有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人心所归,如水下倾。长征的胜利,不仅在于杀出一条血路,更在于连通与人民割不断的血脉。

毛泽东曾言:“如果老蒋也学红军的长征转移,那一定是要被消灭的,因为他们没有人民的援助。”为了长征和整个革命胜利,老百姓送了门板送钱粮,送了丈夫送儿郎,涌现出多少“满门忠烈”“满村忠烈”!于都县钟招子老人8个儿子牺牲,瑞金县华家村43户人家17个后生牺牲……试问,没有当地船工的冒死相助,中央红军怎能从容飞渡条条激流;没有苗族青年带头攀上绝壁发动奇袭,天险腊子口怎能一举攻克;没有小叶丹、安登榜等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和群众的支持,民族“禁区”怎能成为畅行无阻的“自由区”……

长征是“历史上最盛大武装巡回宣传”,一路播撒革命火种,动员群众为自身利益而奋斗。红军大都是穷人的孩子,更清楚老百姓的“痛点”“泪点”“兴奋点”。所以,当他们喊出“打倒土豪分田地,要耕田来有田耕”的口号,写下“红军上下都一样,没有哪个压迫人”的标语,怎能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长征走了二万五,把老百姓的“心底话”和党的“好政策”传遍了二万五。这就是那个年代党和红军的“微博”“朋友圈”,一传十、十传百,达到十万+、亿万+。

人民是靠山,也是江山。群众把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红军又何尝不是呢?过草地时,干粮袋被视为保命袋,当红军战士谢益先遇到快要饿死的母子三人时,毫不犹豫地把干粮袋交给了她们,自己却永远倒在长征路上。长征途中,三位女红军借宿农户徐解秀家,看到她穷得连条被子都没有,临走时把军被一剪两半。这件事徐解秀记了一辈子:“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苦人半条的人!”不论是一个干粮袋,还是半条被子,都见证着共产党人质朴灼热的初心。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有首叫《天下乡亲》的歌唱道:“你那百年的老屋/有没有挂新泥/吃的粗茶饭/是否碾成细米/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今天,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扪心自问:有没有忘记当年对老百姓的承诺?还敢不敢与歪风邪气做坚决斗争?还愿不愿意为崇高信仰付出一切?

习主席指出:“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当年红军为穷苦百姓打天下,今天走好新的长征路更须不忘初心,始终牢记:我们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要和人民群众紧紧站在一起,我们就有无穷的力量。不论走得多远,也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要忘记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不要忘记革命先辈们曾经许下的承诺——“以我衣衫褴褛,换来繁花似锦”。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跟着走”实质是跟着党走、跟着主心骨走,看齐追随应成为走好新长征的内在自觉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被撤换,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红军突然“满血复活”,上演了一幕幕让敌人瞠目结舌、心悸胆寒的战争活剧。然而,在毛泽东“靠边站”的那段时间,红军损失了90%,苏区几乎丧失殆尽。

为什么人是同样的人,枪是同样的枪,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有位军史专家说,对毛泽东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对真理的选择、对胜利的选择。长征的胜利,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党的领导核心一旦确立,必须坚定看齐追随。1935年秋,张国焘执意率军南下,妄图另立“中央”。当他威胁朱德时,朱德斩钉截铁地回答:“毛泽东同志我信得过,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

不只是朱德,刘伯承、徐向前、徐海东等一大批党和红军的高级领导,都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并维护其核心地位,甚至是犯过教条主义错误的博古、凯丰等人,也都坚定地站到了毛泽东一边。邓小平那句有名的“跟着走”,是跟着队伍走,更是跟着党走,是对党的忠诚、对领袖的信赖。

列宁指出:“群众是划分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领袖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形成并坚决拥护这样的领导集体,是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信赖和衷心拥护。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走好新的长征路,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看齐追随是内在要求。在这个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人民军队必须旗帜鲜明、走在前列,自觉把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作为时代旗帜来高擎,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自觉把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作为最大忠诚来笃行,始终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努力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自觉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作为红线底线来严守,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当前,要紧紧扭住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备战打仗不放松,全面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不断增强听党指挥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而奋斗。

长征精神比阔苍穹。

里约奥运,中国女排时隔12年重夺金牌。许多人说,我们从女排精神看到了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既属于历史,又属于当下,还属于未来。她孕育于民族精神的母腹,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口,延展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万里长征铸就精神上的万里长城。在我们党和军队的精神族谱上,继长征精神之后,诞生了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其中所赓续的红色基因,总能从80年前的那次远征中探寻到。

习主席指出:“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上,还有不少“雪山”“草地”要翻越穿越,还有不少“金沙江”“大渡河”要巧渡强渡,还有不少“娄山关”“腊子口”要攻占攻夺。

现在的年轻人怎样,民族的未来就会怎样。走好新的长征路,尤其需要青年一代接过长征精神的火炬,带着人生理想,背负民族希望,发奋图强、奋发有为、勇毅前行。

迎着民族复兴喷薄欲出的红日,我们的长征在路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