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作为重要战场有着诸多抗战遗址。8年抗战期间,上海许许多多老建筑和地标,或与屈辱的历史有关,或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故事,或闪耀着红色星火。地图制作方在众多地点中,选择了35个有代表性的抗战地标,全面展示和还原抗战时期上海的不同面向,以唤起发生于这个城市空间中的抗战记忆。
这些地标中,有打响“八·一三”淞沪抗战“第一枪”、见证了两次淞沪抗战的惨烈牺牲的八字桥,有发生惨烈拉锯战、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镇,有“八百壮士”死守四天四夜、“八·一三”淞沪抗战北线市中心最后一个堡垒的四行仓库,也有体现和落实国共之间合作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有《义勇军进行曲》第一张唱片的诞生地徐家汇公园小红楼,以及由法国神父饶家驹建立,前后共保护了30万难民的南市难民区等。
这张地图有手绘版、影像版、H5三个版本,手绘地图版将刊于8月13日出版的《解放日报》。
《上海抗战地图》从城市空间分布的视角研发,结合SMG版权资产中心大量珍贵历史影像资源,同时也整合解放日报图片、文献等优势资源,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互联网+”的形式,让沉睡的历史音像资料,能够产生现实的社会价值,这是双方对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首次合作,也是对历史资源全媒体研发的有益尝试。
上海抗战地图学术顾问、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表示,《上海抗战地图》是一个互动性的窗口,可以引导青年人寻找关注上海历史地标,无论是实地探访,或者是上网搜寻,都能有助进一步了解学习历史,对抗战前辈表达敬意和缅怀,也让青年人勇担时代责任,珍惜和平的岁月,勿忘和平来之不易。
1.四行仓库
位于今闸北区光复路1号,建于1931年,是一幢6层楼钢筋混凝土建筑,原为大陆银行与北四行的联合仓库,是“八·一三”淞沪抗战北线市中心的最后一个堡垒。
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0月31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令这座建筑与守卫四行的“八百壮士”名扬天下。四行仓库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民国上海独特政治格局的缩影。它南临苏州河紧挨租界,东面西藏路又属公共租界的英国警备区域,北面是成排的民居,日军只能主要从北面和西面发动进攻,易守难攻。另外,公共租界的煤气罐临近苏州河,日军碍于租界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敢发动重炮或空袭进攻。退居租界的上海民众从未如此近距离看到自己军队顽强抗战的铁血壮举,四行孤军牵动每一颗爱国之心,整个上海掀起了保卫大上海、支援“八百壮士”的抗日高潮。而支援物资正是通过四行仓库东面的北苏州河路悄悄运进仓库。
78年后,历经1年零8个月的紧张施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将于2015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纪念日这一天正式开放。这里,将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少有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宝山县城
位于今上海宝山友谊路1号临江公园,也是淞沪抗战纪念馆所在地,园内还有淞沪抗战98师姚子青营牺牲地纪念碑和宝山古城墙遗址。
宝山全境位于上海北面,北枕长江,东临黄浦江,南跨蕰藻浜、走马塘南北,西与嘉定县相毗邻,扼长江与黄浦江之咽喉,是上海重要的外围地区,故宝山成为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尤其是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在宝山境内抗击日本军队的侵略,可歌可泣,英勇悲壮。
如今,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公园)一期改造工程现已完成,将于近期正式向社会开放。届时,市民们将免费进馆参观,并在公园内休憩,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
3.徐家汇公园小红楼
这里以前是上海东方百代唱片公司的旧址,1935年5月9日第一次将《义勇军进行曲》在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灌成唱片发行,后将第一次唱片上的录音转录到电影《风云儿女》胶片上。
4.沙逊大厦
今和平饭店北楼,位于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20号。原为华懋饭店,由英籍犹太富商维克多·沙逊投资建造,1929年落成,享有“远东第一高楼”美誉。 1930年1月,共产国际情报人员左尔格入住华懋饭店,开始了他的情报生涯。“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租界宣布中立,一度成为躲避战乱的安全港,却不料开战第二天就遭遇“黑色星期六”。两枚炸弹在外滩上空落下,原本它们的目标是黄浦江上的日军“出云舰”,结果一枚将华懋饭店前的马路炸了个大坑,另一枚落在了马路对面汇中饭店的屋顶。伤亡惨重。
2010年和平饭店经过装修重新开张,其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风貌,焕发着海派魅力。
5.沧州饭店
原址在今日锦沧文华大酒店(南京西路 1225 号)。1936年11月10日,中共谈判代表潘汉年在沧州饭店会见国民党代表陈立夫,向陈转达了中共的《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主张,要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释放政治犯、开放言论自由等。
6.城隍庙
城隍庙(方浜中路249号)是南市难民区的难民收容所遗址。“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法国神父饶家驹主动找到当时的上海市长,希望在方浜路民国路(今人民路)之间建立难民区,随后他又和日方交涉,最终,南市难民区在1937年11月9日建立。这个难民区一直运营到1940年6月30日,前后保护了30万难民。位于方浜中路249号的城隍庙大殿,成为1937年秋给难民和居民发放大米的场所。难民区内建立了票证系统,所有贫困难民都享有获得口粮的权利。二、三层住满了难民。
1937年11月16日,城隍庙内设立了第一家临时医院,门诊部每天处理300多个病例,但是与难民人数相比,仍然不成比例。
和平年代的城隍庙,不再是难民区,早已恢复了江南园林本色。
7.外白渡桥
位于今外滩苏州河河口。在1932年和1937年两次淞沪抗战中,从虹口、杨树浦汹涌而来的难民潮主要汇集于外白渡桥,希望从此进入公共租界避难,外白渡桥象征着生命之桥。日军占领上海后,外白渡桥北岸有日军把守,南岸则为公共租界的属地。人们往来于虹口与公共租界之间,都需要提供通行证,并接受搜身检查,还需向日本士兵鞠躬,而遭受日军的耳光和拳脚也是常事。这成为一代上海人的耻辱记忆。
8.大世界
位于今黄浦区延安东路西藏南路路口。原为近代上海最著名的游乐场,1917年由浙江商人黄楚九创办。
1937年8月14日是租界中立区的“黑色星期六”,华懋饭店门口的爆炸案发生后不久,紧接着发生了大世界坠弹惨案。大世界门口是上海的繁华路段,车水马龙。加之战事爆发,大世界作为临时难民收容所,人满为患,许多难民在门口等待安置。所以当两枚炸弹落下后,造成大约2000多人伤亡。
2008年起,大世界开始了长时间的修缮工作,闭门谢客至今。
9.摩西会堂
位于今虹口区长阳路62号。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长阳路,原是一座供犹太人专用的会堂。
二战期间作为远东自由港的上海,给犹太难民提供了一席生存之地,有大约三万犹太难民聚居于虹口地区。摩西会堂是当时聚居虹口的犹太难民举行宗教活动和集会的场所,也是目前上海保存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
10.七十六号
位于今静安区万航渡路435号,为抗战时期汪伪特工总部,全称叫“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在租界开展秘密暗杀活动,以丁默邨、李士群为特务头目。
淞沪战事西移,中立的租界成为孤岛,抗日活动转入地下,各种势力在孤岛上海秘密盘踞,隐形战场的间谍战成为孤岛上海的主要斗争形式。国民党两大特务机构——中统、军统,在上海暗杀汉奸、日本人,日伪特务则秘密逮捕、暗杀抗日进步人士。76号就是这一时期上海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特务机构,被称为“76号魔窟”。
现在的76号是一所学校,不再神秘。
11.先施公司
位于今黄浦区南京东路660号。老上海四大公司之一,1917年,由广东华侨马应彪开办,是中国第一家华资百货公司。
1937年8月23日下午一时许,日军获得情报,称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等人当天午饭后将在先施公司的东亚旅社召开军事会议,悍然派出飞机在位于南京路先施公司上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炸弹在大楼东南角的马路上爆炸。炸死路上行人250人,伤残570人,大楼二、三层楼面及东南角大门被炸毁,南京路上10余家商铺也遭到严重破坏。
现在这里已经被改为上海时装商店。
12.江湾上海市政府大厦
位于今杨浦区长海路399号上海体育学院内。中国设计师董大酉设计,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形态,193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江湾随之陷入战火,10月江湾市政府大厦被日军占领,大厦北侧广场南端耸立着的孙中山铜像也被毁。
13.八字桥
位于今上海市虹口区柳营路同心路,又名宝安桥,建于民国初年,此处原有两桥,因平面呈八字形而得名。
由于八字桥是虹口通往闸北的主要干道,所以这座并不起眼的小桥见证了两次淞沪抗战的惨烈牺牲。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与日军在此展开了艰苦激烈的拉锯战,相持月余。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又在此打响了第一枪。
14.罗店镇
位于宝山区西北部。 “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罗店是上海与江苏的一个交通枢纽,罗店失陷,对南翔、嘉定和刘行将形成严重威胁,中国军队与日军围绕罗店进行了长久的拉锯战。整个罗店地区地势平坦,缺少建立有效防御的制高点,白天日军凭借其火力优势占领罗店,中国军队就在夜里发起反攻夺回失地。罗店之战是双方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中国官兵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以血肉之躯铸成抵抗敌人的万里长城,战争之惨烈使得后世称罗店为“血肉磨坊”。
15.八路军驻沪办事处
在福煦路多福里(今延安中路504弄21号)。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为了开展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在南京、武汉、重庆、太原、长沙、桂林、兰州、西安等地,公开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简称“八办”)。上海于1937年7月也筹建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当时牌子已制好,后因形势发生变化而未挂出,名义上叫“八办”,实际上是党对外活动的公开机关。
16.新四军上海办事处
位于今徐汇区嘉善路140弄15号,是一间老式里弄石库门房屋。1941年1月,蒋介石背信弃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诬陷新四军“叛变”,宣告取消新四军番号。为了击退国民党发动的这次反共浪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新四军。1941年3月,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简称新办)成立,当时上海办事处没有固定处所,分散有几个点,包括法租界巨籁达路(今巨鹿路)2号一幢座南朝北沿街房子的亭子间。
1942年3、4月迁至甘世东路(今嘉善路)兴顺东里15号2楼统厢房,直到1942年底办事处结束。“新”抗日根据地组织输送了大批参军青年和军需物资。至1942年底“新办”结束的两年间共输送1700余人,大多是工人、职员、学生,也包括部分文化界人士,为发展壮大新四军和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42年底因“新办”完成历史使命,加之环境日益险恶,党组织决定撤销该机构。
17.金山卫
位于今上海市西南境金山区南部,杭州湾北岸。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十军三个师团7万人在金山卫登陆,试图切断中国军队的后方,对中国军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日军登陆数日内,金山县被杀害的无辜平民达2933人,至此扭转了整个淞沪战局,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1985年9月,原金山县人民政府建亭立碑镌石,碑正面书写“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
18.吴淞镇
位于今上海市北,是淞沪抗战的主战场之一。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将士在炮台奋勇战斗,多次击退日军进攻。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8月23日,日军开始在吴淞口、小川沙一带登陆,进攻中国军队在宝山、罗店、月浦的阵地。
19.大场镇
位于上海市区北郊、宝山区西南部,上海北郊的四大名镇之一。 “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在这里浴血奋战,抗击日军,伤亡惨重。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又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生死拼杀,阻击日军达半个月之久。在此次会战中,日军曾出动150余架次飞机,密集投弹160多吨于镇区,整个大场成为焦土。10月26日,大场失守,我军被迫后撤。
20.青云路
位于今闸北区青云路一带。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青云路之战是闸北战役最激烈的战役之一。十九路军在青云路、天通庵路、宝山路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青云路战役中,十九路军将士英勇作战,突破日军三道防线,陈正伦营长受伤不下火线,最终壮烈牺牲。上海大学的学生义勇军也在青云路参加抗战。
21.龙华寺
位于今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上海著名古寺,始建于宋代,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对上海华界的南市地区发动了无差别轰炸,炸毁民房、工厂、文化设施等非军事目标,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千年古寺龙华寺因靠近龙华机场也未能幸免,龙华寺大殿被炸毁,古刹龙华塔也不同程度毁坏。
现在的龙华寺,早已没有了战争的痕迹。
22.上海庙(海潮寺)
旧址在今陆家浜路柳市路的拐角处。清代僧人在上海城小南门外创建了一座留云禅寺,俗称海潮寺,又称上海庙,与下海庙相对应。寺庙还办有留云高等小学堂,是昔日南市地区的最大佛寺。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毁于日军炮火。
23.上海北站
今上海铁路博物馆,位于今闸北区天目东路宝山路,1909年建成,1916年改名上海北站。曾经是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及淞沪铁路的交汇处,紧邻租界,是当时上海的交通枢纽,上海北站运营至1989年才停运。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上海北站的4层办公楼房毁于战火,次年修复部分楼层。1937年“八·一三”事变,北站再遭侵华日军的持续轰炸而严重破坏。在1937年至1945年间被日军占领的沦陷时期,车站改称“上海驿”。
24.虹口公园
今鲁迅公园,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甜爱支路280号。园内一处韩式建筑——梅亭,是为纪念虹口公园爆炸案的制造者韩国义士尹奉吉(号梅轩)而建的。
1932年4月29日,上海日军借庆祝天长节在虹口公园举行“淞沪战争祝捷大会”,国民政府与流亡上海的韩国临时政府合作策划暗杀出席活动的日本军政要员,以破坏祝捷大会。韩国义士尹奉吉负责执行。会议开始后,尹奉吉向主席台投掷炸弹,造成侵沪日军司令白川义则等高官死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虹口公园爆炸案。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虹口公园全部被日军占领,并改名为“新公园”。
25.上海南站
位于今黄浦区中山南路南车站路,非现在的上海南站所在地。曾是1909年建成的沪杭铁路线的起点,1937年毁于战火。
1937年8月28日,日军对上海南市地区发动无差别轰炸,日机十二架,在上海南站附近投弹八枚,月台、天桥及水塔、车房均被炸毁,最为惨烈的是南站当时聚集了大量为躲避战事等待返乡的平民,七百多人在此次轰炸中丧身。当时供职于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中国著名记者王小亭,拍摄了反映南站惨况的新闻照片《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两周后发表于美国《生活》周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对日军暴行的强烈谴责。
26.刘晓故居
位于今愚园路中实新村44号。1937年中共中央委托刘晓负责上海党组织的重建恢复工作。1937年7月,根据党中央电示,刘晓与冯雪峰、王尧山先组成中共上海“三人团”,作为上海共产党组织的领导机构。1937年11月经中央批准,在中共上海三人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共江苏省委,刘晓任书记,领导上海市和江浙两省沿沪宁、沪杭铁路线地区地下党的工作和开辟敌后武装斗争。
27.虹桥机场
今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中日《淞沪停战协定》划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仅允许中国驻有保安团、警察单位及虹桥机场守备连,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加强了上海附近的武装力量。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为防止日军在发生冲突时夺取虹桥机场,派遣正规部队化装成保安团进驻机场。这一行动被日本察觉后, 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一等水兵斋藤要藏有预谋地对我军进行挑衅,驾车强行闯入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卫者击毙。此事件成为“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导火索。
28.大美晚报社
位于今黄浦区延安东路四川南路路口,当时法租界境内,面对公共租界。1929年4月16日创刊,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上海发行的一份著名美国报纸,兼有中文版。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大美晚报》托庇于中立的租界,经常发表宣传抗日的文章,为日伪忌恨。1939年8月30日下午,《大美晚报》中文版副刊《夜光》编辑朱惺公因宣传抗日,连载《汉奸史话》被暗杀。此后,《大美晚报》连连受到威胁。1941年12月日军占领租界后,《大美晚报》遭日军接管。
29.胶州路孤军营
位于今静安区胶州路余姚路,余姚路321弄内。1937年11月1日凌晨,四行守军经西藏路桥全部撤入公共租界。但进入租界后,四行孤军却被缴械,羁留于星加坡路(今余姚路)胶州路口一个临时营地,营地搭起大小帐蓬,四周围上通电铁丝网,营门及营地四周由万国商团日夜戒备巡行。全体孤军被羁留在此长达4年,这块营地被称为“孤军营”。
孤军营是孤岛上海的一个抗战精神圣地,上海市民经常到此慰问探望。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团长在孤军营被日军收买的叛徒刺杀,举国震惊,上海民众前往吊唁达30万之众。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沦陷,孤军多被送往国外集中营,命运更显悲苦。
30.提篮桥监狱
位于今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147号,原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华德路监狱,号称“远东第一监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作为日本关押英美战俘的集中营。
1945年-1948年间,这里是关押、审判和处决日本战犯的场所,曾有上百名日本战犯关押于此,至少有13名日本战犯被处决于狱内。
提篮桥监狱在2013年传出了搬迁的消息。
31.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
位于今虹口区四川北路2131号。始建于1924年,占地约6130平方米,四周为办公楼、仓库,中间是2200平方米的操场,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堡垒,抗战胜利前一直为日军在沪大本营。
“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顶楼是日军在虹口地区的军事制高点,屋顶设立瞭望台,并建成强大的炮兵阵地,整栋大楼看起来如一艘停泊在上海的日本航空母舰。1937年8月14日至22日,中国军队主攻该司令部,可惜未能攻克。
32.十九路军抗日临时军部
位于今普陀区真如镇桃浦公路127号车站新村38—40号。原为广东商人范肖的别墅——范庄,是2幢西式平房,每幢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1937年“八•一三”抗战中毁于炮火。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驻防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率领下奋起抗击,临时总指挥部就设于真如站的范庄。
33.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位于今黄浦区马当路306弄4号一幢上海典型的石库门房屋内,是韩国临时政府在上海办公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旧址”。
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后,1919年朝鲜境内爆发声势浩大的反日起义“三·一运动”,起义失败后,流亡到上海的韩国志士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926年迁入该址办公,当时领导人为金九。1932年,因制造虹口公园爆炸案,在上海的韩国侨民遭到日本军警的大肆拘捕,临时政府被迫撤离上海。
34.商务印书馆总厂、东方图书馆
位于今闸北区宝山路东宝兴路。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创立于上海。190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建成印刷总厂和编译所,1926年,在张元济的倡导下,商务将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涵芬楼改名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馆址设在总厂对面新建的五层大楼里。经过几代商务人的经营壮大,商务的规模和影响力堪称远东之最。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蓄意破坏中国的文化设施,商务印书馆位于宝山路的总厂被炸毁,损失惨重,最为沉痛的是东方图书馆几十万册古籍善本、珍贵书籍被付之一炬,无一幸免。
35.震旦大学
位于今黄浦区重庆南路上海交大医学院校园内。是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1903年2月27日,中国神父马相伯于徐家汇老天文台创立震旦学院,1928年改称震旦大学。
法国神父饶家驹在震旦大学任舍监和教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饶家驹在震旦大学校园建立了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难民收容所,7000多名流离失所的难民在这里寻到安身之处。震旦大操场西北隅搭建临时帐篷收容难民,大礼堂开办临时伤兵医院,收治伤员1410人。
(上海抗战地图详图网址:)
《玩偶姐姐.HongkongDoll.会员短篇集.假日瑜伽》...
浏览:695 时间:2024-02-13《原神》画外旅照青植之篇第七天怎么过?画外旅照第七天玩法介绍...
浏览:424 时间:2024-01-08全球与中国烟熏肉市场增长趋势与机遇分析报告(含种类、应用、企...
浏览:6 时间:2024-11-18这一站,济南!您有一份开心麻花寄来的“寿宴邀请函”,请查收!...
浏览:4 时间: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