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坚定信仰,让我们矢志追求真理

2024-01-16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习近平

编者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回顾我们党栉风沐雨的奋斗征程,探寻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启迪思考、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今起推出“百年大党为何风华正茂”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一)

1840年6月,从8800多公里外的英国,跨海而来的47艘舰船,残酷地把中国拖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

中华民族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漫漫征程。然而,当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100年前,1921年7月那个燥热的夏天,13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那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那场上海法租界石库门里的秘密集会,那颗从西方引进的火种,就这样冲破风雨如晦的黑暗,燃烧出照耀全国的熊熊烈火,改变古老中国的走向,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

信仰一旦确立,就会迸发出不可阻挡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红色的激流汇入黄色的土层,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中国共产党将信仰的力量嵌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感染、鼓励、召唤了一代又一代人舍命相随,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推动这个曾经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几近亡国灭种的国度走向独立、走向富强、走向复兴。

(二)

这些人和事,虽已久远却依然令人震撼。

他拿“两条半步枪”闹革命,创建了“苏维埃模范省”。作为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被捕时,身上除了一块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连一个铜板都没有。他在狱中最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殷殷赞美《可爱的中国》。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她怒斥前来劝降的亲哥,拒写悔过书,从容走向刑场。她是永修县城首富家的大小姐,有连片的商铺和数不清的田产,还有一份珍贵的爱情和3个可爱的孩子,但她没有选择岁月静好,而是和丈夫携手踏入革命的急风骤雨,为救国救民而英勇献身。她说:“我忠诚信仰,没什么后悔。”

他被国民党刽子手绑在十字架上,惨遭点“天灯”、剜心肝酷刑,视死如归,铁骨铮铮。他说:“杀吧,杀死我一个,杀不绝共产党人,革命一定会胜利!”

36岁的方志敏。26岁的王经燕。24岁的邱金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孜孜追求和无悔坚守。

那一夜,井冈山茅坪八角楼里,一灯如豆,人影摇曳。面对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失败、秋收起义受挫,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质疑,毛泽东笃定,红旗可以一直打下去。在这里,他挥笔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也点亮了宝贵的精神之光。

那一天,安远天心圩大榕树下,人头攒动,话语铿锵。经过激战,南昌起义的几万人锐减到800余人,部队面临溃散的危险。朱德召开军人大会,他说:“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王尔琢则蓄须明志。革命者心中的信仰与激情,把革命的火种保留了下来,再也没有熄灭。

那一年,瑞金叶坪华屋后山上,棵棵青松,惜惜离别。村里的17名青年应征参加红军,最小的才15岁。在长征出发前,他们每人种下一棵松树,相约“谁活着回来,谁就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和17棵青松”。参加革命意味着牺牲,他们栽下松树,就是宣誓:青松常在,革命必胜!然而,青松已成林,不见儿郎归。

八角楼灯光。天心圩整军。十七棵信念树。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沧桑中的一瞬,但正是这一个个关键的选择,树立起革命者高山一样的信仰。

从这些人、这些事开始,从他们的信仰信念信心开始,我们就能读懂百年中国跌宕前行中,那无数难以解释的疑问、荡气回肠的拼搏、惊心动魄的力量;就能读懂中国共产党战胜艰难困苦、冲出危机困境、走向胜利辉煌的逻辑必然。

(三)

信仰是什么?

从哲学概念上理解,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最高追求。对信仰的不同选择,体现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政党角度上观察,信仰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对信仰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一个政党的政治理念和品格。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它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深刻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100年来,理想信念如火炬,如明灯,照亮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为什么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9100多万党员高度凝聚在一起,是信仰;为什么一个政党能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苟利国家生死以,是信仰;为什么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成燎原之势,“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赢得了中国,是信仰;为什么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还是信仰。

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中说: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就是信仰的宣示。

100年间,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370万共产党人倒在了新中国成立之前,践履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誓言;为了建设崭新中国、改天换地,无数共产党人甘当铺路石,以身躯作人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了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更多共产党人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撸起袖子加油干”……正是这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让一代代共产党人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绘就一幅幅激越沉雄的历史画卷,树起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纵观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为了胸中的主义和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践行者、殉道者。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信仰而奋斗,为人民而牺牲的“立此存照”。

有这样信仰的政党是伟大的政党,能实践这样信仰的政党更是伟大的政党。

(四)

100年风云变幻,100年境况迥异,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追求,始终如一、永不止步。

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而言,信仰的考验也许少了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要清醒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只有坚定信仰信念,才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逃避、在挫折面前丧失信心、在诱惑面前缴械投降。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对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是一门永不结业的必修课。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扎实深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到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虽然每次主题不同、各有侧重,但又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其共通点之一就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从“八项规定”形成高压态势,到划红线反“四风”根治“亚健康”;从打虎拍蝇猎狐惩治腐败不手软,到规范各项党内法规法纪扎紧制度的笼子,持续激荡清风正气。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

一位哲人说,所谓信仰,就是一种传承的欲望。100年的筚路蓝缕、高歌猛进,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了信仰的精髓、光大了信仰的品格、实践了信仰的誓言,也造就出一个继往开来、永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大党。

(五)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苦难与辉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南昌起义、引兵井冈、挥师赣南、长征出发,这些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一支工农革命军、第一部红色土地法、第一届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这些共产党人的文韬武略在这里试验、预演;脚蘸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的刘仁堪、“死到阴间不反水”的江善忠、背着金条当乞丐的刘启耀、不当将军当农民的甘祖昌,这些留下佳话的英雄模范来自这里……可以说,江西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革命先烈先辈的战斗足迹,一草一木都记载着可歌可泣的信仰故事。

革命战争年代,仅在江西牺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近26万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江西人民保持坚定质朴的革命本色和不畏艰难的精气神,书写了老区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壮丽诗篇。南昌的“小平小道”,连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是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写照……在这片红土地上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浸润心灵融入血脉,汇聚成为传之不竭的红色基因,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回望历史,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一直以来,江西大力推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一座座旧址遗址成为信仰的 “教室”,一件件文物史料成为信仰的“教材”,一个个英烈模范成为信仰的“教师”,在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中,4500多万赣鄱儿女的理想信念得到升华,更加坚定不移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革命老区忠诚于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今天的江西,正如方志敏所预言的那样,“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江西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六)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100年,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和探索,其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了民族救亡图存、国家独立富强的历史使命,更在于它用信仰的旗帜“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将中华民族空前地组织起来、空前地团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系列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构筑起了中国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富滋养,更为中国今后一切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如果说,信仰的铸就曾经体现在“砸碎旧世界”的革命之时、闪耀在“创造新世界”的建设之时、迸发在“追赶全世界”的改革之时,那么,今天的共产党人,更需要把信仰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之路上。

让我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信仰的方向。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我们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政治自觉,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不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初心不改,永远为真理、理想而斗争。

让我们从英雄模范身上,感悟信仰的真谛。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英雄模范是其历史的重要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们要以英雄模范为镜,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不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不退缩逃避,真正成为终身不悔、百折不挠的共产主义战士。

让我们以不懈的奋斗,接续信仰的力量。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接力探求、接续奋斗。我们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精神,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这份不息的信仰之光、信念之火、信心之歌传递下去。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今天,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光芒和力量。潮平海阔,千帆竞发,我们的过去已经改写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的未来还将改变着世界。

(七)

1934年那个秋天,湍急的于都河上,临时搭建的浮桥在夜色的笼罩下,曲折延伸、若隐若现。8.6万中央红军在这里集结,踏上漫漫征途。很多人不知道前路在哪,但他们始终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

信仰,正是这共同的信仰,让他们的这次长征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多少年过去了,于都河畔的长征源小学里,书声琅琅、笑声盈盈,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重温着这段历史,讲述着这些故事,学习着这种精神,一颗颗理想信念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发出了新芽。

多少年过去了,于都河滔滔向南,奔流不息,一切都是新的,唯有它见证的信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新长征路上,实现永恒。


(责编:宋美琪、闫妍)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