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每逢佳节必被催婚,这次00后也未能幸免,如何“反击”?

2024-02-15

“今年找没找到男/女朋友?”

“你都28了,到底准备什么时候结婚?”

“隔壁王婶儿孙子都3岁了!”

”不结婚等你老了看你怎么办!“

转眼间进入了春节,一场史诗级的年度催婚、相亲大战即将再次上演,而这次,00后也被迫加入战斗。

哪怕你人在国外、哪怕你才二十出头……

调查显示,50%的未婚者表示不结婚最大压力来自于“家人的催婚”,其次是“社会舆论”,第三才是“自我压力”。大量的人为了逃避过节回家被逼婚,选择外出旅行。

其实,不是年轻人不懂得理解父母,过节回家,就图个团团圆圆。可是我们一回到家,感受的都是代沟和隔阂,遇到的都是不能通过沟通来解决的问题。

面对一句句戳心窝子的话,是时候反击了!

如何应对春节亲戚们的“拷问” 你为何不结婚?

这是一刻talks讲者、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钟杰的专访。

有没有恋爱,要不要结婚,生不生 ——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春节面对父母亲戚的三大天问。北大副心理学教授钟杰认为,很多事情并不能看表面,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问题需要解决。

如何应对春节亲戚们的“拷问”

你为何不结婚?

不结婚的理由一:

我还没有遇到自己的理想型

我们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对我们理想的这个对象的一个,我们叫模板,一个model,是不是?比如说她应该是什么体型啊,她应该是什么性格啊?她应该长什么样子啊?她应该做什么职业呀?她应该有多高啊?

因为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我们受我们的父母的影响,我们受我们从小到大的环境的影响,甚至我们受一些言情小说的影响。

然后我们会拿着这个模板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干嘛呢?去比对,去比对。然后呢这个时候我们有一天走在马路上,突然发现来了对面来了一个人,她跟我的内心的这个模板很match,匹配。

然后我们就觉得我们就坠入爱河了 ,我们会觉得这就是我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这个是我喜欢的那个人。假设有两个人,这个人发现他很符合她内心的模板,这个人发现她也很符合他内心的模板,两个人叫一拍即合,叫,这就叫一见钟情,这个时候双方的荷尔蒙,哗,就会涌上去,跟爱情有关的荷尔蒙就会上去。然后双方就会坠入爱河,爱的,爱的非常的深,大概有几个月的时间。

我们这个模板其实如果是一个成人的话,18岁以上的成人的话,他已经有一定形状。

并不是说这个模板不会变,但这个模板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

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比较动荡,或者说是父母教养不一致。母亲让我往东走,父亲让我往西走,母亲让我以后不要找父亲这样的男人,父亲让我以后就找个父亲这样的男人就OK了。

这样的孩子,她在这样一个冲突、动荡、不稳定的环境当中长大的话,她就,她不仅发展不出一个稳定的模板,就是她应该找什么样的人,更重要的是她发展不出一个稳定的自我的认同感。

这样的孩子,我们在我们的这个临床上发现他们通常都会很晚结婚 。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不断的找自己的认同感,我们叫identity,就是相当于是一种身份感。然后他们在不断的寻找,很多年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这个身份感,这个认同感,然后直到他们的认同感相对比较稳定以后,他们还有可能找对象。

还有一类人是在这种认同感不稳定的情况下,他就拼命的找不同的对象,我们就知道有这样的人,然后他可能两三个月就换一个对象,两三个月就换一个对象。

所以看一个人能不能够跟另外一个人发展出一段成熟的关系,其实他的,每个人都要做一个这样的一个必修课,就是我们如何通过一些恋爱,不断的恋爱来修炼自己。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句话,在你遇到一个合适的对方之前,最好你先遇到合适的自己,对吧?最好你先遇到一个,你先能够了解自己

不结婚的理由二:

我还不够成熟,接受不了现实中的TA

很多人都会觉得性格上互补啊就能永远的走下去啊,对科学心理学家而言,我们就会觉得这里边恐怕会有一些其他的变量在影响他们能不能走下去,而不完全是性格。

你不可能在这个时间遇上了一个完全和你match的人,这是不可能。即使遇上了,完全符合,就是严丝合缝,一个钉一个锚对上了 ,但是其中一个会变的。其实双方都会变的,对吧?总归有一天会变的型号不对。

最重要的是性格是否足够的成熟,双方的性格是否足够的成熟到可以去接纳一个现实的对方,可以去宽容一个现实生活当中的对方,而真正的去爱上对方,而不是心中符合自己的那个形象。

所以其实在这个婚姻的誓约,里面其实有这样一个话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能够宽容对方,然后无论对方是处在什么状态下,比如说疾病啊、衰老啊还是什么状态下,要能够宽容对方。

它是说特别特别地容易,做起来是特别特别的困难的,因为这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知道,所以好的夫妻的话应该是双方努力,从逻辑上说,他们就需要有一种能力,就是去发展,去维护他们的双方的这个关系的能力,这种我们叫这种亲密关系的能力。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这个性格的这个成熟度是决定我们能不能够发展出另外一种爱,我们叫客体的爱。

性格成熟的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共情能力。就是我能否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你的内心,特别是理解你的情感。这种共情能力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比如说你今天工作当中遇到一些事情了,你觉得很不开心,你回到家里,你的爱人过来说怎么了?今天很不开心,有什么不开心的,生活总是应该充满阳光的,要正向,然后你恨不得拿砖劈了他,对不对?为什么呢?

他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最起码他首先知道对方是什么想法,其次他知道对方有些什么样的情感,然后他能理解对方的情感。所以这是成熟的人我觉得一个标志。

一个心智相对成熟的人,他可以有这种爱,因为年轻人一旦他和一个人建立关系以后,心智他会慢慢慢慢的更成熟的情况下,双方会共同成长的话,越来越觉得我们相濡以沫,越来越觉得我离不开你这个人,你这个独特的人。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这样一个人,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个坐标,我遇到了你,然后我和你发展出独特的关系,不同于任何人。然后在这个时候,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变化,我都要和你一起去度过。

那在这个时候,你的任何变化就是,就可能不一定完全会按照我心中的期望去变化了。比如说你可能会容颜衰老,你可能会家境破败,是吧?你可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不如意的生活的挫折。但是这个时候就取决于我是否能发展出客体的爱来和你共同去度过,双方都是一样的。

而能够发展出客体的爱的人,他是一种能力。他不是一种,我们说不是一种道德的,要求你就做你就做得到的。

不结婚的理由三:

这要问你们呀,爸妈!

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她的名字叫克莱因,梅兰妮·克莱因。然后她就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分析的一个新的学派,就叫客体关系学派。

然后她的这个理论区别于弗洛伊德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她认为人的最重要的生存的动力,生活的原因和动力不是力比多,不是性本能,而是我们和这个他人建立的重要,重要他人所建立的这种情感联系,所以叫客体关系。因为相对于主体我而言,就身边重要的人,就是我的客体。

就是人生下来是社会的人,人生下来是要渴望跟别的人建立一种纽带的,情感纽带和联系的。

生下来的一个baby,他能否和他的一个重要的人,尤其是他的母亲建立一种稳定的依恋关系,我们叫attachment。attachment就是一种,就是可以理解为一种粘着,就双方粘着在一起。

妈妈是要跟这个baby几乎是经常要在一起的,然后这个baby才可能会健康的长大。我们如果把这个baby生下来,这个小孩生下来直接就扔到猪圈里了,他不可能长成人。

所以人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不仅是因为他的基因的,不仅是因为他有成为人的基因的,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社会属性。所以我们从小到大和每一个人建立的这个关系,尤其是重要他人建立的关系,决定了今天的我们自己,决定了今天我们是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那回过头来,我们当成人以后,我们去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这种亲密关系模式是极大程度地跟我们所谓的依恋风格,依恋的这个模式密切相关的,高度近似的。

其实从生下来到两岁,母亲如何能够非常好地对待这个小孩,如何跟这个小孩互动,也就决定了他的依恋类型。

而这个所伴随所积累下来的这个依恋风格,就会严重影响我们和恋人的关系。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意识不到我们会把这种早期的这种依恋关系带入到恋爱当中。

关于在亲密关系当中的不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个个人他的内心的困扰,我们叫心理创伤。

人生有很多经历都会冲击我们,冲击我们心里的完整性,自我的完整性,然后就会带来创伤感。比如说我们重要亲人去世会带给我们一些创伤感,为什么?因为重要亲人其实是我们自我的一部分,对吧?所当重要亲人去世,他不仅是一个客体丧失,他更重要的事是我的一部分丧失了。

我们中国近代历史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其实我们稳定的社会时期并不多,我们经历了几乎接近200年的社会动荡,那这些社会动荡带给一个一个家庭的冲击是非常不同的。有些家庭的冲击非常大,有些家庭冲击还好,所以回到一个一个家庭当中,这些创伤会传递,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下去,甚至要传递好几代人。

如果这种代际相连的,相传的这种创伤没有被终止,确实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恐婚也好,离婚率高也好,只是我们这对这种创伤的一种,一种形式上的反映,在我看来。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有可能我们80后的一辈人,80后的一代人,他们的父母很多时候是上山下乡,然后回城的知识青年,然后年龄大了,凑合着结婚了。

这一辈80后长大以后,他们的生活性格会严重地受到父母的影响,而父母是受到他们的创伤的影响。

然后我们就知道,80后的人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也可能他们会很难建立亲密关系,有可能建立了亲密关系以后不长久,有可能他们就独身了。

其实都是很严重地受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他们父母给他营造的这个环境,早期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表面上看到的现象只是噢这些80后生活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实际上我们再去追溯这些80后的父母,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父母,就爷爷奶奶,80后的爷爷奶奶其实也会有很多的创伤。所以这些创伤是代代相传,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变形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