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yidianling0
前段时间,我们发了一篇亲密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
里面提到,伴侣对待你的行为模式,可能是你无意识中引导的。
那篇文章的评论区中,有读者提出想了解“投射”在原生家庭中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聊聊:
父母的「投射性认同」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01
你的性格
是被父母“塑造”的
有一位父亲一直对儿子的性格十分担忧。
他逢人就说:“这孩子不合群,不爱说话,胆小,很愁人。”
有一次,我终于见识到他对此有多焦虑了。
在一次婚宴上,他发现儿子自顾自玩耍、不能融入其他孩子,顿时压不住的火。
回家路上,他拎着孩子骂骂咧咧,教训了一路。
但有趣的是,这位父亲自己就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
人际关系不好、不善表现,使他在职场发展受限,一直无法升职。
他最怕孩子成为自己的样子,但孩子偏偏变成了他的翻版。
但如果能够了解其中规律,就会发现:很多孩子都是这样被父母“塑造”出来的。
图源:pexels
有人发现,自己的状态会朝着父母的评价发展。
独居女生小西一直有个困扰:她觉得自己很懒惰。
比如说,她从不爱做家务,所以她的家总是乱糟糟的。
她在学习和工作上也没有积极性,独处时总控制不住玩手机,导致任务不断拖延。
她也很讨厌自己的样子,却又改变不了。
每次想立个flag变自律点,很快又故态复萌,回到摆烂状态。
但是,当她对“懒”进行联想时,才发觉自己小的时候并不懒,但母亲总莫名其妙骂她“懒骨头”。
骂着骂着,她不知不觉真的变成了“懒骨头“。
图源:pexels
也有做父母的人发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完全是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对待的方式。
正如全职主妇小文,她有个让她非常头疼的儿子。
她说:“从来没见过写作业这么墨迹的孩子,一小时写三个字。”
为了让他好好写作业,她搬个凳子在边上守着,但还是没有任何效果。
这个“写作业困难户”成了她最大的心事。
她拼命吼他、撕他的作业。但时间长了之后,孩子反而变得越来越墨迹,惹得她更加着急上火,甚而动手。
小文回想自己小时候,她在农村长大,母亲让她出门干农活、割猪草,总骂她手脚慢、也是这样对她指手画脚的。
图源:pexels
还有人发现,自己成年后遇到的人,多少带着父母的影子。
比如说在职场屡屡受挫的男士小鹏。
他说,他经常遇到非常糟糕的上司。不是对他吹毛求疵、诸多否定,就是总想方设法整他、故意刁难他。
因此,他总是被强烈的焦虑和愤怒困扰,导致每份工作都干不长。
但如果对他有更深的了解,似乎能发现,他的上司们都像极了他的父亲:严酷无情,对他横加指责,不顾他感受。
这是巧合还是他与上司的“共谋”呢?
其实,很多人的生命都有被父母“塑造”的痕迹:
不是活在了父母的“诅咒”之下、验证了父母的话;
就是不知不觉在重复父母的道路、变成父母最讨厌的样子。
这个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间的“投射性认同”。
更糟糕的是,父母正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今后的人生轨迹和重要人际关系。
图源:pexels
02
投射性认同
是一种诅咒
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提出,投射性认同是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投射性认同”,有着强大的塑造作用。
原因就在于,孩子是通过父母来不断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父母的“反馈”就是孩子的镜子。
你不断强调孩子懦弱,TA就真的无法强大;
你觉得孩子没出息,TA就真的无法长出高飞的翅膀。
而有些父母为什么会给子女某种持久而负面的反馈呢?
当小西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觉得她才是个真正的“懒骨头”。
从她有记忆起,家里永远乱七八糟的:
衣服散乱堆放在椅子上、从来不叠,桌子上永远是厚厚的一层灰,梳子上都是厚厚的油污、用得再久也不洗一下。
懒、缺乏行动力,都是母亲本人的缺点。
但她却把自己身上最讨厌的特质投射给了自己的孩子。
把“好”和“坏”分裂后,把坏的部分投射出去,让孩子承接。
这样,好的东西就留给了自己,以维持自己的“清白感”。
图源:pexels
不仅如此,有时候,孩子的糟糕,往往是父母潜意识里期待的。
正如小文对待不爱学习和写作业的儿子。
她觉得儿子拖拉,并过度入侵和控制,所以儿子不得不让渡自己对作业的责任,把它交给母亲、由母亲来掌控。
一贯被控制、内心有无能感的母亲,往往需要通过控制孩子来彰显存在感。
孩子在母亲的投射之下,真的成了个拖拉的孩子,从而抑制了自己的发展。
潜意识里也在迎合母亲的期待,成为必须要被母亲控制和改造的人。
图源:pexels
还有,很多父母错误对待孩子,潜意识里是想让孩子尝一遍自己的苦。
在小鹏的眼里,父亲就像冰山一样冷,又却像火山一样可能随时爆发。
他不仅冷漠,而且无比控制。
在成年后仍然对小鹏管头管脚,哪怕在喝瓶可乐这样的小事上,都会遭到他的严厉喝止。
父亲将小鹏塑造成了心里有恨、严重缺爱和反馈、一不满足就有情绪的人。
但实际上,父亲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他也是被自己的父亲这样对待的。
一个人内心的痛苦,别人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而缺爱的人,又有渴望被理解的不竭动力。
当这样的人成年后做了父母,就等于拥有了施虐的权利,有能力将孩子变成受害者。
被这样的动力驱使,父亲正在无意识地将小鹏塑造成世界上最懂他的人。
在“投射性认同”魔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像这样,在成年后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无论面对自我、亲子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挑战重重。
图源:pexels
03
脱离魔咒
找回自己
但是,再反观这些施予“投射性认同”魔咒的父母,其实自己也是这个魔咒的受害者。
这成了一种创伤的代际传承:不知不觉,我们可能会陷入和父母一样的困境,有着和父母相同的人生。
要打破这个魔咒是困难的,但并不表示没有可能性。
首先要做的,是和父母做出分化,放弃寻找认同。
小鹏在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父亲能正确对待他,这是他无法实现、却又不肯放弃的愿望。
就像父亲禁止他喝可乐,他完全可以无视父亲的无理要求,因为他已经成年了,大小事都可以自己做主。
但是,父亲干涉他,他仍然会卷入,会愤怒、要和他掰扯、最后输给父亲。
其实是内心仍然在意父亲的看法、渴望父亲认同他。
即便是糟糕的关系也胜过没有关系。
所以,他必须与负面关系黏连着,不知不觉献祭了自己的人生。
图源:pexels
心里的孩子没长大,未完成情结会驱使他在上司、权威那里求认同。
如果得不到,就会产生孩子似的抵触和愤怒,以此“引导”上司修理他。
只有彻底完成分离个体化、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才能停止“投射性认同“给自己的影响。
成年后,在新的安全客体身上获得认同感,或者通过投入做事获得自我认同感,都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心理上的分化。
同时,撕下标签,重新定义自己。
懒惰的小西,多年来一直与懒惰对抗。
要撕下这个“懒惰“的标签,或许需要大量的自我训练,利用时间管理工具和科学方法有效管理自己。
很多人身上有着父母贴上的其他标签:胆小、笨、没用……
把这些标签一一撕掉的前提是,意识到如果有人可以定义你,那你一定可以重新再定义自己。
图源:pexels
如果过去的我们是一座早已建好的房子,成年后的我们,也拥有重建的能力,把砖头一块块拆掉,再一块块搭起来,建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完全有能力寻找资源和方式,在新的时空下,努力做自己的好父母,重新培养自己。
最后,觉察自己的模式是很重要的。
觉察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孩子让自己唤起的情绪,是否有着早年的印记。
如果有,往往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先处理自己的问题,再学会更好地和孩子相处。
每个成年人都可以重新养育自己一遍,因为自愈是每个人的天赋和责任。
END
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并且通过心理咨询获得帮助,壹点灵针对新用户不定期推出心理咨询计划。↓,同时可以详细了解心理咨询师报考哦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玩偶姐姐.HongkongDoll.会员短篇集.假日瑜伽》...
浏览:690 时间:2024-02-13《原神》画外旅照青植之篇第七天怎么过?画外旅照第七天玩法介绍...
浏览:423 时间: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