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余华《活着》:用死来写生的意义

2024-04-10

发布于:天津市

原标题:余华《活着》:用死来写生的意义

余华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早期作品以暴力血腥和死亡虚无为显著特征,在情感上带有一种明显的冷漠叙事倾向,到了九十年代,余华作品已经不再那么残酷阴郁,而是流露出一种亲切悲悯的情怀,这一转变在《活着》中表现的十分明显。《活着》向读者展示了福贵苦难的一生,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苦难的理解与同情,但《活着》的真正价值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所流露出的对生命意识的思考。

一、生活艰辛——生存困境的展示九十年代后余华的作品描写人的生存困境已经不再是通过暴力血腥来体现而且通过一种新的方式,他的笔下已经不在是冷酷无情的世界而更多的是展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对人的关怀。小说描写了一个极端化的生存困境,描写了福贵在经历了充满战争的民国时期、如闹剧一般的大跃进时期、饱受饥饿之苦的三年饥荒时期和失去人性的文革时期后仍然艰难的活着的故事。处在这个时期的一些人都跟福贵一样,经历着变化的社会环境,忍受着命运带来的苦难。

首先就是物质条件的匮乏,福贵自从输光了家产后就变得穷困潦倒,虽然他也努力耕作,但仍旧不能使一家人填饱肚子摆脱贫困的生活,为了与命运作斗争努力生存下去,全家人都辛勤劳作。福贵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穷困时期,没有积蓄,食物匮乏,生命面临严峻的挑战。很多时候贫困是导致苦难的直接原因,而面对由物质条件匮乏而带来的困难,我们心酸又无能为力。除了物质条件的匮乏,福贵更大的苦难是精神世界倍受折磨。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本是地主家衣食无忧的阔少爷,他生活奢靡最终在赌场败光了全部家业,父亲被气死,在为病重的母亲请郎中时被国民党抓去作了壮丁,随后被共产党俘虏,终于可以回到家乡,而那时母亲已经病逝,只剩下妻子家珍和变得聋哑的女儿凤霞,福贵此时已经经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但命运的安排到这里没有停止,更大的苦难还在后面。妻子家珍被诊断为得了软骨病,儿子有庆在帮别人输血时死去,女儿凤霞在好不容易找到婆家风光出嫁后却在生育时因为难产而死,女婿在工作时被水泥板夹死,他的最后一位亲人,外孙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小说的最后,福贵只与一头老牛相伴。

福贵这不幸的一生,面临亲人一个个先自己而去,精神世界受到无尽折磨,让读者对其充满同情,这也仿佛表明了余华对命运的认识,人是受命运控制的,无论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面对重重苦难与打击,福贵也曾反抗过,但仍旧摆脱不了命运对他的安排。他只能忍受,忍受着命运赋予的这一切,无论是苦难与悲痛还是掺杂在其中的短暂的幸福与快乐。既然人是改变不了苦难的,余华作品所描写的苦难不是他的创作目的,体现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才是目的。小说正是通过对生存困境的展示,体现了生存的痛苦,又在叙述的过程中体现人类承担苦难的品性,从而表明了作者对生命意识的认识。

二、战胜苦难之法宝——忍耐余华曾说:“《活着》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活着》以其平淡的叙述方式展示了福贵苦难的一生。他所经受的苦难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匮乏还包括精神世界的沉重打击。在他苦难的一生中先后经历了七位亲人的死亡,但小说的重点不是写死亡的过程本身,而且描写生者在面对亲人死亡时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在儿子有庆死后,小说中描写福贵“要埋有庆了,我又舍不得。我坐在爹娘的坟前,把儿子抱着不肯松手,”“想到有庆再也不会说话,再也不会拿着鞋子跑去,我心里是一阵阵的酸疼,疼的我都哭不出来。”“我对爹娘的坟说:‘有庆要来了,你们待他好一点。他活着时我对他不好,你们就替我多疼疼他。’”这里福贵是非常痛苦的,他想到以前没有让有庆过上好日子,又对有庆过于严厉,父子俩关系不是很亲他就非常难过,想到再也见不到活蹦乱跳的儿子他就疼的哭不出来。

母亲家珍面对儿子的死亡,“她扑在了有庆的坟上,眼泪哗哗地流,两只手在坟上像是在摸有庆,可她一点力气也没有,只有几根指头稍稍动着。”相对于福贵而言,家珍显得平静了许多,她默默流泪,那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痛苦,是对命运无能为力的表现,她只能用“活着”来忍受生命的离去,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余华在对人苦难的描述中表现了对生命的关怀,他所描述的个体生命战胜苦难的法宝就是忍耐。比如小说中描写的福贵在如闹剧一般的大跃进时期经受穷困之苦时就是用忍耐让自己活下去。大跃进是一次盲目且荒谬的运动,这个时期的人们同福贵一样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余华正是通过描写福贵在这一历史时期对苦难的忍耐来体现自己对生命意识的探索。小说中所写的福贵的苦难,“家里五亩田归了人民公社”,“谁知没多少日子,连家里的锅也归了人民公社”,这里就写出了福贵失去了维持生计的来源,没有了土地就没法养活自己和家人,一开始还可以去公共食堂吃饭,后来村里的情况越来越差,队长多次去县里也没有任何回应,后来关了食堂,福贵将面临食物的匮乏,生命受到挑战,面对这种状况,福贵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因此结束生命,而且选择了忍耐,选择了承受命运带来的苦难继续活下去,他更加勤劳的耕作,就这样通过忍耐带领一家人度过了这段艰苦的时光。晚年的福贵更是用忍耐度过那段孤独的时光的。

小说描写了福贵苦难的一生,他经历了亲人一个个先于自己死亡,忍受着生命的离去,承受着精神世界的打击,到了晚年只有一只老牛相伴,这其中必然有常人无法忍受的孤独与痛苦。经历了这么多的福贵,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痛苦,他忍受着命运残酷的安排,与老牛相依为命,用这一生中仅有的一点快乐时光慰藉自己,在这漫长的一生中,福贵始终坚持自己的生存哲学,坦然接受命运带来的一切苦难。忍耐,是最大勇气的活着。余华为生命个体想到了排解苦难的方法,用忍耐面对生命的苦难,这正是体现了作者在理性层面审视人生,在痛苦中给人找出一条希望之路,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三、对苦难的精神超越——感情余华用平静的语调讲述了福贵苦难的一生,作品中用“以死写生”的手法来体现对生命意识的解读,整部作品到处充斥着死亡,苦难无处不在,但福贵仍旧顽强地活了下来,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对现实苦难的精神超越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上。福贵年轻时是个浪荡的公子哥,吃喝嫖赌,不思进取,精神空虚,也没有经历什么苦难,他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虚度光阴,自然对感情没有什么概念。他不听父亲的话甚至出言辱骂,更对妻子家珍不屑一顾,在家珍跪下求他回家不要再赌时对家珍拳打脚踢并找人拖走,但当他输光家业迷迷糊糊回到家对娘和家珍说时,“我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抹着眼泪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啊。’我娘到那时候还在心疼我,她没怪我,倒是去怪我爹。家珍也哭了,他一边替我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福贵此刻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娘和家珍虽然心痛但没有怪他反而安慰他,这让他更加羞愧。他怕爹会打死他,爹虽然非常愤怒但是最后只是把他叫过来说把房子和地都抵押出去了去还债吧。此刻,家人没有因为他败光家产而抛弃他,这让他十分感动,也有了改过自新的想法和活下去的勇气。在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时期,每天忍受饥饿并面对死亡的威胁,福贵都挺了过来,就是因为他心里想着亲人。想着团聚,面对苦难,他不是孤立无援的,而且建立在亲情之上的,是亲情让他在苦难中幡然醒悟,让他有了精神支援和活下去的希望。亲情是小说中的主旋律,无论是妻子、儿女、女婿等都十分的重视亲情,善解人意,人物之间拥有浓浓的感情,这让他们相互扶持,共同经历苦难。小说中处处充满了真情,比如在为了让有庆上学把凤霞卖了的时候,有庆哭着说:“我要姐姐。”甚至主动讨打说:“你打死我,我也不上学。”我和家珍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这里可以看出有庆和凤霞的姐弟情之深。再比如在凤霞有了孩子后,二喜更加心疼她。因为买不起蚊帐,二喜天黑就去屋里喂蚊子,让凤霞在外边乘凉,等把蚊子喂饱了不再咬人了才让凤霞进去睡,有几次凤霞进来看他,他就把凤霞推出去,福贵看到二喜身上被蚊子咬的小红点也十分心疼,二喜说:“我一个人,蚊子多咬几口捡不了什么便宜,凤霞可是两个人啊。”正是这些家人之间的夫妻情、姐弟情、父女情等才让人在苦难中感到了些许幸福和慰藉,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在福贵苦难的一生中,正是这些感情让他备受感动,每一个亲人的死去也让他更加坚强,当他回忆起过去时,也正是这些感情给他精神上的支撑,让他能够平静的活下去。面对苦难,能够积极的活下去,这正是余华向我们阐释的活着的生命意识。

四、正视死亡——乐观生活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苦难,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眼睁睁的看着亲人离去。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体面对死亡的态度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观。小说的名字叫“活着”,但作品从头到尾都被“死亡”包围,一次次对生命残忍的掠夺,使活着变得更加艰辛。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了种种苦难,亲人一个个先自己而去,他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死去的理由,但他都坚持继续活着。小说中描写了五个主要情节,福贵早期败光家产导致父亲气死,自己被抓去做壮丁及母亲病逝、凤霞聋哑,凤霞送人及儿子有庆死亡,凤霞嫁人及凤霞家珍死亡,二喜、苦根死亡。这五个情节中就有七位亲人死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小说中详细地描写了福贵在面对亲人离去后的悲痛欲绝及之后的生存状态,其中,福贵父亲的死亡及妻子家珍的死亡最能体现福贵对死亡的态度,作者也正是通过福贵来向读者展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观,即面对死亡时的态度是正视。

福贵父亲的死亡可以说与福贵有着很大的关系,年轻时候的福贵生活富裕,吃喝玩乐是生命的全部,后来嗜赌成性败光了家里的全部家业,父亲是个很有身份的人,无论走在自己的田产上还是在城里,别人都对父亲很恭敬。然而福贵就这样把祖宗的家产全部败光,父亲知道以前的好日子是到头了,内心愤怒又心痛,这种心理落差使父亲精神恍惚最终在一次意外中死亡,这对福贵的打击很大,他十分愧疚。“我脑袋嗡的一下,拼命往村口跑,跑到粪缸前时我爹已经断气了,我又推又喊,我爹就是不理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站起来往回看,看我我娘扭着小脚又哭又喊地跑来,家珍抱着凤霞跟在后面。”这是福贵失去的第一位亲人,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气死了父亲,他茫然不知所措,他悔恨又愧疚,面对母亲和妻子,他感到对不起她们,是自己让她们失去了美好的生活,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知道以后的生活会很艰辛但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决定好好耕地,用勤劳带领家人度过难关,这体现了福贵面对死亡的态度,他没有因为父亲的死亡和生活的艰难而堕落下去,他坚强,他努力改过自新继续生活,体现了对死亡的正视。

妻子家珍的死亡对福贵的打击更大。早期的福贵放荡不羁,留恋妓院,不务正业,妻子家珍劝说他不听而且还对家珍拳打脚踢,但家珍选择继续忍受他,在得知福贵败光家产时,家珍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给予福贵宽容和谅解。在她爹把她带走后她仍旧回来,始终对福贵不离不弃,要与福贵共同经历苦难。正是因为有了家人之间相互扶持他们才挺过一段艰苦的时光,在福贵失去太多亲人只有家珍可以依靠继续生活下去时,家珍却也没能躲过命运的安排死去了。面对家珍的离世福贵忍受着巨大的悲痛继续生活,他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正视死亡,更加坚强的活着,从福贵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生活态度,死亡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苦难也是不可避免的,要正视死亡,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生活。珍惜生命,忍受苦难,正视死亡,这是余华带给我们的生命感悟。,《活着》正是用“以死写生”的手法来表现对生命意识的探索。福贵在回忆这一生时,面对家人的死去他已经不再痛苦,反而开心地对着老牛叫着“家珍、凤霞、有庆……”仿佛她们并没有离他而去,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活在世界上,这也体现了福贵以另一种方式怀念他们以及对死亡已经麻木。福贵所经历的家人一个个先自己死亡,更加体现出活着的艰辛与不易,这也是作者通过作品所传达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视死亡,勇敢的活着。

福贵的一生是悲剧的。他表现出的面对人生苦难仍然要活着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人类普遍性地面对悲剧的态度。作品通过福贵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承受生命的苦难、如何在困境中理解人生、如何在苦难中继续生活……余华正是通过福贵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正视生命中的苦难,学会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我们来到这世上,一心想做伟大的事来成就自己,但能够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事。福贵面对人生的苦难,选择坚持和忍耐,承受生命之痛,以坚韧的品质去化解人生中的苦难,并在其中寻找些许快乐慰藉自己,他的坚韧告诉我们人应该有顽强的生命意识,珍惜生命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在福贵身上,余华注入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的现代价值观,福贵面对曲折人生,亲人离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讨与领会,余华的生命意识,就是对生命的态度。在他看来,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活着本身。他告诉我们,苦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跨过人生逆境,寻找出路,要学会忍受生命中的苦难,坚强地活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