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很多伟大的哲人也都在谈意义。
比如,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尼采说,每一个未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每个人对于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意义就是每个人给自己定义的活下去的理由。"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刘东华如是说。他的首部力作《意义:成功与财富的原点与终点》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大众普遍的关注。
我们特分享王冠亚先生的一篇读书分享,他译有《巴菲特的嘉年华》等书,在这篇文章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将《意义》与巴菲特的理念相互交融,妙趣横生。
以下是他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作 者:王冠亚 智诚海威资产基金经理,译有《巴菲特的嘉年华》《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
来 源:王冠亚(ID:livespoem)
本期我们分享的好书是刘东华老师的《意义》。
刘东华老师曾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兼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后来辞职创办了正和岛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作者作为资深财经媒体人,跟国内很多企业家都有交集。《意义》记录了作者对商业价值和人生终极命题的思考,传递了作者追求理性、崇尚自由的价值观。
翻开扉页,我首先看到的是正和岛"五戒"和"六规":
"五戒"是指避免无诚信的交往、无底线的商业、无尊严的人格、无原则的行善、无良知的享乐。正如芒格说的,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可见,正和岛提倡的是诚信、底线、尊严、原则和良知。可以说,这与《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提倡的企业文化是不谋而合的。
"六规"是指提倡理性地判断,建设性地表达;说话算话,恪守承诺;包容个性,尊重差异;互学互助,共建共享;不随便麻烦别人,不死缠烂打;不讨论敏感话题,不传播负能量。如果能做到上述六条,我相信大家都能成为更好也更受欢迎的人。
自我与超越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同的是,有的人是每天的生活重复了三万次,有的人则是体验了三万天的精彩纷呈,最伟大的生命则可能用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意义。
作者认为,成大事的人,都有一种特殊能力叫"脱敏",顾名思义就是说"超越对一件事情的过度反应或过分迷恋"。
前者要求我们保持"钝感力",比如说股市每分每秒,甚至每天、每周、每月的股价变动,其实不值得我们过分关注;后者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滚滚红尘,是人都会有欲望,真正的高手是既食人间烟火,又不会沉溺于美色美酒、升官发财的迷梦之中。他们会穿越滚滚红尘,不断让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升华。
作者刚刚接手《中国企业家》杂志时,有一位企业家劝他说:"当真理和利益发生冲突时,立即把真理扔掉;当生存和贞操发生冲突时,立即把贞操扔掉。"这样的劝诫非常现实。作者立即反驳道:"不放弃真理和原则照样可以挣到钱,甚至可以挣到大钱;不出卖贞操照样可以活下去,而且可以活得更好!"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有的人可能凭借庸俗的观点赚了点小钱,进而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但真正赚大钱的,实际上是巴菲特这样坦坦荡荡、心怀光明的人。
作者提出,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基因"。如果命中注定你和你的企业只能是一只猴子,你就千万不要再梦想做什么狮子、大象了,要是你能成为号令猴群的猴王,不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吗?
这其实就是巴菲特的"能力圈"原则,巴菲特不投科技股,是因为他认为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科技的了解程度大概可以排到全美10000名以后。既然"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又何必要在自己认知薄弱的领域"淘金"呢?
作者对企业家的定义是"通过商业的价值,创造追求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最大化的人"。作者创办的正和岛,实际上就是企业家之间相互链接的一个平台,有"硬件"和"软件"两个门槛。
"硬件"是指你做企业要做到一定程度,有一定规模;"软件"是指你的人品要正,认同并能身体力行"五戒"和"六规"。其实巴菲特和他领导的伯克希尔,也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具的,既创造了巨额财富,又塑造了一种与众不同、坚不可摧的企业文化。
作者提倡,把快感建立在快乐之上,把快乐建立在幸福之上,把幸福建立在创造之上,把创造建立在对生命意义的真正理解和无限接近之上。
生命的意义有三个维度:"深度"——你把一件事吃透了没有,吃透到了什么程度;"广度"——你能否不断打破边界、广泛涉猎;"长度"——你能否无限延长自己的生命体验。
对于投资者而言,实际上要求我们既要坚守能力圈,又要谨慎地扩展能力圈,并从价值投资延伸至更广泛意义上的价值人生。
欲望与边界
作者曾认真地思考过一个问题:人作为杂食动物,要靠吃其他动植物来维生,这究竟对不对?人类其实很残忍,因为我们食用的一切食物,其实都是生命。鸡鸭鱼肉、飞禽走兽自不必说,甚至连一碗米饭都是种子的生命。
不过,作者后来释然了,因为人类也很理性,我们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必须从其他生命中获取能量。但假使我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其实也是对这些生命的回报。
作者提出,正和岛的使命就是"通过互联网建立并经营标准,推动商业世界成为互利共赢的世界。"
正和岛的商业模式有三种类型:其一是会员服务费,正和岛实行实名制、会员制、邀请制,致力于将岛邻之间的摩擦成本极小化;其二是广告,通过流量来变现;其三是高端的团购和个性化定制。其实,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美好的想象,都有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只不过一直没能在现实世界找到。正和岛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对细分市场的定位也非常精准。
美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财富》杂志的约翰·休伊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有人问我,许多商界巨头是不是我的好朋友,我说是的,但一旦我离开《财富》杂志,他们会立即把我的电话号码扔掉。"也就是说,离开了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者将这类人形象地成为"皮毛英雄"。从个体的角度讲,我们要竭力避免让自己沦为"皮毛英雄"。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成为U盘式的人物,无论在任何平台,都能"即插即用"。
当下与永恒
作者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肉体生命都是有限的,人类的伟大在于精神的无限性。人类精神只要穿上文字的外衣,就能以各种形式存在下去。一些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甚至可以一直存在,直至人类消亡。
对此,我深表赞同。我们可能不记得北宋时期的某个宰相或者首富,但我们一定还记得苏轼,以及他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优秀的文化和思想,比权势和财富的保质期要长得多。百年之后的人们,未必会记得巴菲特当过世界首富,但他深邃的投资思想,必将穿越时光而历久弥新。
幸福在哪里?如何才能找到幸福,作者认为要做到三点:感恩、敬畏、知足。
我们来看巴菲特,他感恩于时代的伟大,感恩于芒格的辅佐;他对市场的疯狂保持敬畏,对未知的领域保持敬畏;他对生活优渥、生命长寿感到知足,所以他过得非常幸福。作者认为更高的幸福来源于三点:被需要、被爱、被尊敬,实际上就是"众人爱"。大家来看我的直播,我为什么会感到喜悦?就是因为我觉得大家在关注我,我对大家有价值,被大家需要着。凡此种种,都为我不断分享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提到了来自四川的一名企业家艾欣,他呢,以前是事必躬亲,后来则经历了管理风格上的重大转变:从"设计、营销、总裁、董事长什么都可以是我"到"自己必须离开具体的事情";从"大权独揽"到"大权旁落";从无所不能到"我的权力退到只有信任"……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其中提到的九大特质,我认为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充分放权"。这本书出版后,我也常常建议国内的民营企业家们学习巴菲特的管理智慧,企业家其实不必那么累的,企业家也有享受轻松生活的权利。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成功者的时间就更稀缺了。你把有限的时间大部分用于"说"(也就是"输出"),那你用来"听"(也就是"输入")的时间就会很少。长期而言,出多入少会让一个人变得贫乏。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我一年的阅读量大概在50~60本左右,我对直播一直是非常克制的态度,就是希望自己也留一些时间来思考,来输入,这样才能更好地输出,跟大家分享更有价值的内容。
孤独与荣耀
作者近距离接触过很多国内知名的企业家,他发现,这些人享受着人前的荣耀,但他们也默默承受着人后的孤独。比如说,长虹的倪润峰、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亚信的田溯宁、TCL的李东生、方正的王选……篇幅所限,这里我们试举一例:
提起张瑞敏先生,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学课本上的一段:1985年,张瑞敏听闻消费者反映海尔质量不过关,怒砸了76台不合格冰箱。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张瑞敏不仅仅是杰出的企业家,还跻身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之列。我曾读过张瑞敏《永恒的活火》一书,我想从三个角度,谈谈我的理解:
一、员工层面,让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张瑞敏认为,没有人性本恶或本善的问题,企业营造什么样的环境,员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此,我深表赞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人性很复杂,既有自私、嫉妒、阴暗的一面,也有无私、慷慨、阳光的一面。好的制度,会引导人性向善;
二、客户层面,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它的终身用户。张瑞敏认为,没有对手,只有用户。不要去盯着对手在做什么,而要盯着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对此,我深表赞同。就像打网球一样,要盯的是赛场,而不是记分牌;就像我们做投资一样,要盯的是企业的基本面,而不是它每天上下波动的股价;
三、企业层面,营造热带雨林般的内部环境。张瑞敏认为,要把企业做成热带雨林,让企业自己就能繁衍出新的组织。对此,我深表赞同。纵观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组织,莫过于互联网平台企业。平台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实际上是把海量的用户都变成了企业的生产力。依靠群众的"战争",注定会取得胜利。
张瑞敏对创业的概括也颇为精当:"创业就是从悬崖上跳下来,在落地之前要组装好一架飞机,并驾驶这架飞机起飞。"作为一名有志于基金投资的创业者,这样的忠告也会让我时刻保持警醒,保持谦卑,并做好直面困难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作为创业者,我们不妨以史为鉴。刘邦何以得天下?项羽何以失天下?其实刘邦本人给出了极其经典的答案:"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我们再来看看巴菲特的一席话:"在伯克希尔,告诉像托尼这样杰出的CEO如何去运营他们的生意,简直就是愚蠢至极。伯克希尔绝大多数的经理人,如果是受到了别人的指手画脚,他们根本不会为我们工作。一般来说,他们根本就无须为任何人工作,因为他们当中大约有75%的人都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此外,他们还都是商业世界的管理明星,他们不需要来自别人的指导,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他们如何击球以及何时挥杆。"
古今中外,但凡成大事者,选人用人的底层逻辑,居然是出奇地一致!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普世价值"。一言以蔽之,用人之道,不在于控制和驾驭,而在于信任和授权。
是非与成败
2009年,作者提出:先问是非,再论成败。也就是说,是非最重要,是排第一位的。后来,有人把作者的意思曲解成:只问是否,不论成败。为了避免混淆视听,2014年,作者再次提出:先问是非,必论成败。也就是说,既追求"理想主义"的情怀,又向往"现实主义"的成功。
有趣的是,我曾经的主题演讲正好探讨了"是非"和"成败"的话题,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这里我再复述一遍:
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如何赚钱",那么我们不免会落入"成败即是非"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是非,一切向钱看齐。赚钱了,就是成功,就是对的;没赚钱,就是失败,就是错的。这样的价值观挺危险的,因为当钱成为一切的"指挥棒"和"衡量尺"时,我们事实上已然沦为了金钱的奴隶。
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企业文化",那么我们奉行的可能是"是非即成败"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对的就是对的,哪怕它没赚钱;错的就是错的,哪怕它很赚钱。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塑造了一系列的企业文化,都在强调"这样做是对的",而不是"这样做是赚钱的"。有意思的是,长期而言,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一定会收获作为副产品的财富。
我的核心观点是,盯着"是非"就够了,长期而言,"是非"和"成败"并不矛盾,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成功,反之亦然。
作者曾见过一位企业家,对方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成功企业的人坐在一起交流成功的经验,远不如互相展示乃至剖析一下失败的教训有价值。"早在20世纪90年代,作者就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策划过很多研究失败的独家报道,比如说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姜伟的沈阳飞龙,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从时间上来说,这些文章的诞生比《大败局》更早,可见作者的想法是非常领先的。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方兴未艾,麦当劳、肯德基等国外品牌大行其道,于是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思潮,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再也不好意思讲出口了,倒是"王婆卖瓜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崇。作者以当时勇夺央视"标王"的秦池酒厂为例,呼吁"莫把王婆用过头",在当时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时至今日,"产品第一,营销第二"的原则依然适用。我也多次说过,首先我自己的投资业绩要过硬,否则我在这里给大家讲投资就毫无意义。
富有与高贵
俗话说,三年可以造就一个富翁,三代造就不了一个贵族。作者认为,"贵族"既要有物质,也要有人格。仅有物质,黄金、钻石、豪车、美宅,有时映衬的恰恰是灵魂的丑陋与低俗;仅有人格,在冷酷而强大的现实面前,又难免苍白无力、顾影自怜。
我以前也讲过,巴菲特和芒格有巨额的财富,也有高尚的人格。他们是读书人,却没有读书人的"酸";他们是生意人,却没有生意人的"油"。商才仕魂,是我追求的一种完美人格。
作者认为,企业家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受托人。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将财富的责任托付给你,是因为你有能力为天下、为众人承担好这个财富责任。我认为,从事资产管理,不要盯着规模,只要你的长期业绩不错,规模自然就上去了。反之,哪怕通过各种渠道募到了巨资,但管理不善的话,大额的赎回很快就会接踵而至。
作者指出,真正高贵的人,会自讨苦吃。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对生命和人生有很高的追求,所以摆在他面前会有很多严峻的考验,必然会承受在常人看来的很多苦难。我记得苏世民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经历挫折是志存高远的代价"。躺平了,自然就不会跌倒;去折腾,到越高的位置,面临的阻力就越大,困难就越多。如果我们经历了短暂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行,而是因为我们在挑战高难度。通过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会增添更多的勇气。
梦想与现实
作者提到,每逢岁末年尾,各种各样的聚会就特别多,作者参加的聚会大多属于媒体圈和企业圈。有时候虽然没有明确的主题,但大家觉得聚在一起,交流一下,碰撞一下,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作者坦言,每当离开聚会场所,自然有兴高采烈、意犹未尽之时,但偶尔也会因浪费时间而感到懊悔。
我觉得作者已经非常含蓄了,作者想表达的其实是"浪费时间",但为了照顾大家的情绪和面子,才在前面先加上了"兴高采烈"、"意犹未尽"的说辞。作者认为,参加聚会的时候,周边的人分量太重或者太轻,都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这一点,我感同身受。
如果一场聚会,参加的都是雷军、马化腾、刘强东这样的大佬,你要是去了,肯定会感觉到不自在,不仅不是如沐春风,甚至还会如坐针毡,因为别人无论聊什么,你都插不上话;如果一场聚会,去的人水平都不高,唯独你一枝独秀,你讲的别人听不懂,别人讲的你不感兴趣,那也很尴尬。说到底,人际交往最关键的是匹配和默契。
在我看来,我们的圈子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不信你看看你的微信群就知道,同学群、同事群、客户群、爱好群、家人群、亲戚群、活动群……光是看每个群的信息,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我的原则就是少加群,实在遇到抹不开面子的时候就加一下,然后折叠群聊。对于群聊消息,我也不会时时关注,每天晚上集中时间查看一下就行。
作者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抛弃你。"这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如何处理自身和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向外求",全世界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那注定很难成长;如果我们"向内求",坚定自己要走的路,并通过展示自己,不断呼唤更多的同路人,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顺。
死穴与法门
随着商业色彩的日益浓重,社会上爱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了。各种动人的商业语言纷至沓来,乱花迷眼,人性的美好与商业的功利杂糅在一起,诱人的愿景和可怕的陷阱真假难辨。看得多了,"故事"的真实性也就被人们打了越大越大的折扣。
作者对轩尼诗旗下顶级产品李察干邑的广告词印象深刻:"1万多元能买到200年的历史吗?"一想到200年的历史,1万多元的价格瞬间看起来就不贵了,甚至还物超所值。世界之所以相信轩尼诗,是因为轩尼诗拥有200多年曾经被证明过的历史,相信轩尼诗一贯的对自己的故事负责的态度和能力。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今天刚刚看到的一则负面新闻:经公安机关证实,拥有千万级粉丝的网红"猫一杯"此前发布的"小学生在法国丢寒假作业"的视频系编造和摆拍。有些朋友可能不清楚,我这里简单地跟大家介绍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
2月16日,"猫一杯"发布视频称,有个中国小学生把寒假作业丢在巴黎厕所了,被法国人捡到了,然后交给了"猫一杯"。当时刚看到这个视频时,我就怀疑是造假:就这么巧么?中国小学生刚好在巴黎丢了寒假作业,还刚好被法国人捡到了,还刚好交到了千万级网红手里?不过,当时网上还有一种舆论认为:人家都是千万级网红了,还会造假去博流量?不至于,不至于。
2月19日,"猫一杯"再次发布视频称,她已经联系上丢寒假作业的那位小学生的妈妈了,甚至还附上了她和那位妈妈的对话截图。"猫一杯"呼吁广大网友:大家也不用再找了。很显然,"猫一杯"没想到会闹这么大,她想着尽快通过公布"大结局"的方式,来让事态逐渐冷却下来。不过,毕竟只是"猫一杯"的一面之词,网友的质疑并没有因此平息,有关部门也宣布介入调查。
4月12日,公安部门公布调查结果:为吸粉引流,"猫一杯"与同事共同策划、编造"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系列视频脚本,后网购寒假作业本,用手机自拍、制作相关视频,并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公安部门做出行政处罚后,"猫一杯"发布了道歉视频。不久后,"猫一杯"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的账号被永久封禁。
事发前,"猫一杯"的抖音粉丝高达1900万,全网粉丝合计超过3000万,是不折不扣的顶流网红。已经坐拥千万粉丝,还为了一点流量去炮制虚假消息,用巴菲特的两句话来形容,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一句是"拿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去换自己重要的东西",另一句是"聪明人干蠢事"。互联网时代,大家都是"透明人",你根本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骗过所有人。视个人声誉为儿戏,最后只落得一声叹息。
作者曾为稻盛和夫《干法》一书写过推荐序,他在文中指出,这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明明大家都是得过且过,在这个时候却要劝大家拼命工作;这是一本切中时弊的书,对日本社会年轻人"好逸恶劳"的风气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纠偏;这是一本泄露"天机"的书,实际上成功的秘诀无他,就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们在之前的"冠亚讲书"也解读过《干法》,感兴趣的可以翻回去看看。
内圣与外王
作者引用马斯克的一段话讲:"人生最幸福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找到了真心相爱的那个人,另一件是找到了真心热爱的那件事。"如此一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享受无上的快乐。
如果真心相爱的那个人,还能陪你一起做真心热爱的那件事,那就更完美了。不过,还是芒格说得好,要想得到美好的人或事,首先是自己配得上。大家不妨都问一问自己:我的优秀配得上我喜欢的人么?我的专注配得上我热爱的事么?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四段历史:一是自己的历史。"我命由我不由天",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书写的;二是家族的历史。光宗耀祖的荣誉感,究竟是会带来舍我其谁的动力呢,还是会增添不堪重负的压力呢,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三是平台的历史。公众号写作、视频号直播、开公司创业,都是以平台为媒,实现着个人和平台的共同成长;四是时代的历史。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
在我看来,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打造自己的平台,也可以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像我们现在的直播,虽然流量不大,每次观看人数只有两三千,但我不必在千万级网红面前自惭形秽,因为有两三千人来看我,也是值得我开心和自豪的事情。我们现在才做到第28期,等到第128期的时候,我相信一定会遇见更多美好的人和事。
当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人类文明成果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思考:"我不是音乐家,为什么能欣赏到这么多美妙的音乐?我不是作家,为什么能阅读到这么多伟大的作品?我不会种地,为什么能吃到这么多可口的食物?"坦率地讲,我还真的想过这个问题:以我对社会的贡献,我为什么配得上现在拥有的一切呢?我觉得社会给予我的,远远大于我给社会创造的价值。
针对这一现象,作者给出的解释是:以人类的智慧,能够创造出远远超出其自身基本需要的价值,并找到了一种逐渐积累价值、放大价值、共享价值的逻辑和秩序。人类社会是个无比巨大的公益体,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廉价甚至无偿地获得其祖先千百年来伟大创造的各种馈赠。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看法。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水、电、燃气、手机、电脑、汽车、楼房等等,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这些工具和设施一旦被创造出来,其成果就可以迅速惠及全人类。我们今天享受的惬意、轻松、舒适的生活,不仅仅源于自己的奋斗,更源于人类祖先的探索和积累。倘若能有这样的认知,我们对社会一定会充满着更多的感恩心。
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后浪》里很燃的一段台词:"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这段三年前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让人心潮澎湃。我们有幸遇见这个时代,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不曾辜负我们,我们也更加不会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奔涌吧!后浪!
《意义》跟《巴菲特的嘉年华》很像,它是由一篇篇短文组合在一起而成书的。它没有严格的前后顺序和因果联系,我们完全可以在慵懒的午后,沏上一壶茶,随手翻开一页,来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与张力。
《意义》跟《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很像,它立足于商业,但又很少谈论怎么赚钱,字里行间都在传递着理性、正直、乐观、靠谱、诚信的理念和原则,而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恰恰是构建财富大厦最稳健、最牢靠的基石。
当然,这只是我理解的"意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每个人也可以从中体悟到他的"意义"。在文章的结尾,我还想特别提到蔡磊,他曾是京东集团的副总裁,目前与渐冻症已经抗争了五年之久,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眼中的"意义":
"每个人都将面对生命的终结,而当死亡近在咫尺的时候,意义更显得真实和深刻。当我与死神赛跑,选择纵使不敌也绝不屈服,快要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时候,发现绝症和痛苦另有意义——它们不但以另一种方式扩展了我,而且有可能延展更多人的生命。"
意义不是天然存在的。你赋予怎样的意义,就会拥有怎样的生命;你相信怎样的意义,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愿读到这本书的你,也能拥有直面困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去探索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意义。
好文推荐:
《一场百年最深刻变局,正在中国发生》
排版 | 星辰编辑 | 星辰 主编 | 孙允广
《玩偶姐姐.HongkongDoll.会员短篇集.假日瑜伽》...
浏览:694 时间:2024-02-13《原神》画外旅照青植之篇第七天怎么过?画外旅照第七天玩法介绍...
浏览:424 时间:2024-01-08周海媚前夫吕伟良发文悼念,愿她一路走好【正文】近日,周海媚的...
浏览:93 时间:2023-12-1712月再见1月你好金句文案语录 十二月结束朋友圈说说句子...
浏览:80 时间:2024-01-01全球与中国烟熏肉市场增长趋势与机遇分析报告(含种类、应用、企...
浏览:4 时间:2024-11-18这一站,济南!您有一份开心麻花寄来的“寿宴邀请函”,请查收!...
浏览:4 时间: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