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北京晚报》60年故事之李辉:编辑副刊,多么美好的事

2024-05-14

大学毕业之后,我这一生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副刊编辑。1982年2月,从复旦大学分配到《北京晚报》,主要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当编辑。1987年秋天,我调至《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还是当编辑。副刊于我,总是有一种摆脱不了的怀念。这种怀念是个人情怀所致,更是难忘一些美好记忆。在编辑副刊的三十余年时间里,我总是遇到许多前辈们的厚爱,在他们身上感受美好。

作者 李辉

李辉

每一次阅读他们的稿件,每一次与他们聊天,都在触摸历史文化的体温——这是我在讲座的时候最爱说的一句话。

临近退休之前,我与大象出版社王刘纯社长聊天,说我想做件事情。他问,什么事?我说,中国报纸副刊可谓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如鲁迅的《阿Q正传》,冰心的《春水》《繁星》,郭沫若的《女神》,巴金的《激流》,萧红的《呼兰河传》等,都是报纸连载的。现在,读者很难在图书馆阅读多年前的报纸副刊,如果陆续结集出版,用十年时间出版300种左右,这就足以让读者大致了解中国报纸副刊的辉煌。王兄当场敲定,“副刊文丛”由此开始运作。2017年1月已经推出15种,2018年将推出26种,鲁迅的《阿Q正传》等也在其中。一个庞大的计划,有大象出版社的鼎力支持,选题与审定,均在顺利进行。想一想,都丰富在梦中。

退休前后,能够做这样一个大项目,当然与编辑副刊的美好记忆相关。

八十年代初,恰逢报纸步入一个黄金时代。走进《北京晚报》,开始一两年时间,我以采访文艺界报道为主,不过,我最初分配的岗位是副刊编辑。1984年,终于回到“五色土”,从此,三十多年,我几乎没有离开副刊这块阵地。

刚到“五色土”,我提议设立“居京琐记”专栏,邀请居住北京的文化界名家来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并约请丁聪先生为每篇文章配图。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和支持。记得我当时一口气寄出了百十封约稿信。我开玩笑说,撒一张大网,看看到底能捞上多少鱼。记得在约稿信中,我写道:文章可长可短,题目可大可小,风格也可不拘一格,重要的是写出居住北京的感受,或描写,或点评,或抒情,或讽刺。我的想法是,这些名家都是文章高手,只要涉及现实问题,甚至针砭现实,就一定会有精彩之笔,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社会反响。

令我感动的是,收到约稿信的文化界名家都陆续寄来了他们的新作。从“五四时代”文坛和新闻界的冰心、冯至、顾执中,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胡风、梅志、萧乾、卞之琳、唐弢、臧克家、唐瑜、黄苗子、郁风、吴祖光、韦君宜、叶君健、骆宾基、端木蕻良、路翎、王世襄、黄永玉、汪曾祺、吴晓铃、吴冠中、常书鸿、周汝昌、潘絜兹、罗大冈、董乐山、陈敬容、姜德明、李泽厚、王蒙、唐达成……幸好部分手稿留存下来,重新翻阅,清晰可见的文字手迹,总是令人感受到一种美好,兴奋之情尽在心中。可以说,重新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感受到名家们的历史思考和干预现实的精神,字里行间的文化品位与生活乐趣,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称之为上乘之作,实至名归。

著名漫画家丁聪为《居京琐记》栏目配发插图的手稿

十多年后,我将“居京琐记”的部分作品,编选交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汪稼明兄出版,对我而言,出版此书可谓留存最美的记忆。此书,随之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一次台北随意的淡水之行,随意走进一家书店,未想到,第一眼就看到了这本《居京琐记》!缘分就是这样不期而至。

“居京琐记”是众多作家、画家、翻译家等人参与的专栏。与此同时,我又请几位先生轮流开设个人专栏,如,请冰心开设“伏枥杂记”,请张洁开设“杂拌儿”等。

著名作家冰心《读了“闲话北京城”》一文的手稿

萧乾先生在“五色土”发表的文章可谓最多。先后请他发表一系列专栏:“欧战杂忆”、“北京城杂忆”等。《北京城杂忆》在“五色土”发表之后,冰心读了,特意写来《读了“闲话北京城”》一文,在副刊发表。这一组《北京城杂忆》,在日本颇三受到欢迎,汉学家们将之作为阅读教材。一九八六年,我将这一系列专栏文章,结集为《北京城杂忆》,交姜德明任职的人民日报出版社“百家丛书”出版。在当年的“编后记”中我这样写道:

编书的人,无须多说话,尤其是在作者的文章十分精彩的时候,编者的话常常会显得十分蹩脚。

受萧乾先生的委托,为他编出这样一本小册子,使我能有机会集中地重新欣赏这些散文珍品。

……

这些回忆录性质的散文,在作者俏皮、活泼、凝重、深沉诸多色彩的交替闪回中,显得多姿多采。过去与现在、描叙与思考、民俗与心理……构成这些文章的要素,使回忆录避免了枯燥乏味、面面俱到,读来或妙趣横生,或感慨系之。在晚报发表的几篇文章,见报后每次都收到许多读者交口称赞的来信。可见回忆录的文学性在萧老的笔下,产生了很大的魅力。相信此书的读者再集中欣赏的话,会获得与编者相同的印象。

五十年前,就有人称誉萧乾先生有一支俏皮、多采的笔。此言甚是。只是经过几十年的磨难,他于俏皮、幽默、活泼之外,又增加了坦诚、深沉。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记者、作家,而且也是一位步入老年的历史深思者,一位将全部的爱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祖国的老知识分子。回忆,不是留恋逝去的岁月。在他的笔下,注重的是今天,是为了用历史的反思,寻找未来的亮光。

(《北京城杂忆》编后记)

一年之后,1987年我离开《北京晚报》,走进人民日报文艺部,继续在“大地”副刊做编辑。这一次,我的主业是编杂文。

时间流逝如此之快。最初做副刊编辑时二十六岁左右,转眼已是花甲之年。可是,编辑副刊对我而言,就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一个美好的职业。

2016年开始编辑“副刊文丛”时,《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当然也在我心中。晚报副刊编辑孙小宁的“文艺地图”版面,时常有精彩的文章,特意请她编选一册新的结集,书名为《一城风月问来人》。翻阅此书,我感觉又回到了西裱褙胡同34号的那座老楼,又闻到当年印刷厂的纸墨香味。

美好的副刊岁月,三十六年,就这样匆匆地流走了……

李辉简介

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 写作以传记、随笔为主。1977年参加文革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1978年2月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调至《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2016年10月退休。

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6年散文家”奖项。

2014年因《绝响》一书再获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3年散文家”奖项。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