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路遥,一个用生命写作的男人

2024-05-24

路遥,一个用生命写作的男人

2019-07-09 23:32

他是一个苦行僧式的作家。

他的一部《平凡之路》,多少人受到其影响和鼓舞,马云、潘石屹

、贾樟柯

无数成功人士都拜读后深受其感动。然而他自己的一生,却遭遇无数的不幸和苦难。

~ 1 ~

原生家庭

路遥,1949年出生,与共和国同龄,他的原名王卫国,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

路遥的父母是实实在在的农民,目不识丁,他们生了5个儿子,3个女儿。

路遥的父亲身高只有1.5左右,这样矮小孱弱的身体却要挑起一家十口人的生活。无奈之下,在路遥7岁那年,父亲决定将这个家中的长子过继给自己没有孩子的哥哥——路遥的伯父。

路遥的伯父没有孩子,家中也是一贫如洗。

~ 2 ~

成长经历

路遥小时候,对生父的印就是软弱、窝囊。

他被别人的家的小孩打了之后回到家,希望得到父亲的保护时,父亲不问是非对错,会将他再打一顿。

对于被过继的那段经历和印象,路遥曾用自己的文字这样描述过:

“母亲给我穿上新布鞋,整整走了两天,脚磨出了血泡,终于到了伯父家,7岁的孩子已经很会装糊涂……第二天我一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像小偷一样溜出村,过了河,上了公路。”

路遥的性格,可以说是三岁看到老的。

小时候的朋友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个孩子王,他那种强烈的个性是被公认的。

刚刚从出生地清涧乡下,被送到延川郭家沟,对路遥来说俨然是从一个农村来到了县城。他带着外来者的口音,一开始常备欺负和嘲笑。但很快,路遥就收服了全村的孩子。一开始伯父伯母还要为保护路遥,带着萝卜、香芋去邻居家卖人情、讨好,但时间不长,路遥已经凭借自己的能力,脱离了家庭的保护。

尽管如此,来到大伯家生活后,路遥依然持续着贫穷的,为钱发愁的生活。上学后,哪怕是几分钱的铅笔,路遥都买不起。

小学毕业后,伯父伯母不想让路遥再继续读书,希望他跟上一辈一样做个农民,接他们的班。

但路遥不想做农民,更不想像他们一样一辈子挨饿受穷。于是他努力复习考试,考中学时从一千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当地县城最好的初中——延川中学。

由于读书上学需要很大花销,伯父伯母固执的坚持让他留在家中,就给了他锄头让他去山上干活。路遥坚定了读书信念,通过几次和家里谈判,他们终于答应每个月给他25市斤粮票。于是随后在县城里读书的3年,路遥吃不饱就在野地里找东西吃,再凭着同学的接济,他坚持了下来。

然而这段饥饿、屈辱的人生经历,也对路遥的人格和未来的创作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6年,路遥初中毕业,考上西安石油化工学校。如果顺利的读书毕业,路遥便可以借此跨入城镇人口的行列,得到一份工资不错的工作。然而在入学的第一个暑假,国内一场政治运动开始了。

路遥在回顾那一段时期时,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时不时想起青少年时期那些支离破碎的生活,那些盲目狂热情绪支配下的荒唐行为,那些迷离失落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渺茫无知……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

在这场没有输赢的政治运动的末端,路遥有了一个意外收获,1969年他认识了一位作家朋友曹谷溪。曹谷溪把路遥叫回了延川县委工作。

1970年,路遥在延川县文化馆编辑的油印小报《延川文化》上发表了《车过南京桥》的诗作。1972 年秋天,路遥被调到延川县文艺宣传队当创作员。同年,在曹谷溪努力下,延川县成立了“文艺创作组”,创办了铅印的文学刊物《山花》,由几个在不同单位的文学青年共同编辑,路遥是其中之一。这期间路遥写了很多诗。

1973年,路遥被延川县委书记申易推荐,上了延安大学。

~ 3 ~

情感经历

路遥与林达

林红

路遥的初恋是来自北京的知青,林红。

在延川县委期间,有一个机会,路遥本可以去当时的保密工厂工作,但是路遥把这个名额让给了林红。

林红是个能歌善舞的姑娘。她的喜好对路遥造成了很深远的影响。路遥喜欢下雪天沿河散步,唱《三套车》和《拖拉机手之歌》,喜欢大红衣服,都和林红有关。

去了工厂工作后的林红,很快就寄信给路遥表达了分手的意思。路遥因此备受打击,甚至是痛哭流涕,林红的名字后来多年都没有被路遥提起过。

在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中,走进县城变成城市人的高加林抛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的情节设定,正如现实中林红与路遥,只是男女调换了位置关系。

林达

养母李桂英曾说:“路遥上大学以后,完全是林达供着的。”

林达是林红的同学,一样是来自北京的知青。林达来到在延川县委后,和林红一样,在曹谷溪的手下做宣传干事。曹谷溪的本意是希望路遥与林红能重归于好,希望林达能做一下林红的工作,但是却意外促成了这一对恋人。

1978年1月两人在延川县招待所结婚。1979年,他们生下了女儿路远。

然而路遥与林达的婚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和谐、幸福。他们的恩爱也是十分短暂的。路遥出身农村,骨子里希望娶到的媳妇能全心全意的照顾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一心可以扑在事业上。而林达出生在北京,是个独立意识、事业心都很强的现代女性。一方面路遥期望得到的关心特贴她给不了,另一方面林达所期望的平等的夫妻生活路遥也没办法做到。时间一长,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让两个人越走越远。

路遥一度因婚姻的不幸而苦闷不堪,但是想到女儿,想到自己因为《人生》早已名声在外,怕产生负面影响,给女儿带来伤害,又不敢轻易离婚。路遥的弟弟曾劝他找个陕北女孩,不识字的最好、专门做饭照顾他的生活,但是他还是放弃了。直到路遥去世前3个月,才在离婚书上签了字。

因为自己本身婚姻的不幸,路遥在后面创作的《平凡的世界》中,几乎没有一对夫妻是幸福的。

~ 4 ~文学之路

路遥与柳青

路遥曾经说过:

“柳青是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真正教父,很难忘在长安县皇甫村与柳青讨教文学创作的美好时光。”

柳青

柳青生于1916年,于1978年去世,原名刘蕴华,是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路遥怀着向柳青讨教文学创作的激情,第一次奔着柳青来皇甫村。见到柳青后,两位对文学有着炽热追求的人,对文学创作与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如何体现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柳青曾对路遥说:“文学创作离不开体验和观察,手中不能离开本子和笔。一定要把白天体验到、观察到的记下来,夜深人静时及时写出来。”

路遥在他的小说与随笔中,多次表达了对柳青的尊重。路遥在《柳青的遗产》一文中写道:“对于今天的作家来说,我们大家不一定都能采取柳青当年一模一样的方式,但已故作家这种顽强而非凡的追求,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尊敬和学习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他专程去长安柳青墓祭拜。他跪着向恩师汇报自己的文学成果,并且满含泪水,向柳青墓接连叩头。之后,路遥在柳青墓独自待了一个小时左右。

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要播一条路遥的3分钟的新闻,路遥请求把拍摄现场放在柳青长期生活过的长安县皇甫村,并到了柳青墓前进行拍摄。

《惊心动魄的一幕》

1976年8月,路遥从延安大学毕业后, 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做编辑工作。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当时的政治运动尚未结束,路遥便以敏锐的远见,洞察到事情的走向,写出了这篇声讨当时政治运动的六万字的小说。他开始将小说寄给各个刊物时,全部被退回,没人敢发。他气愤懊恼之际,声称要将作品全部撕毁。后来《当代》发表了他的这篇小说,才得以获奖。

这部小说获奖后,为路遥带来了文学创作前所未有的自信。

《人生》

1981年夏天,路遥来到甘泉县的一个招待所,开始了21天的疯狂创作。当时32岁的路遥,在21天,日夜不分的创作,完成了一个13万字的中篇小说。当时他每天在屋子里写作18个小时,满屋都是烟雾弥漫,烟头装满了一簸箕。桌子上都是硬馒头,路遥像拼命一样的写作,五官溃烂、大小便不通畅、刷牙时满嘴都是血。

《人生》完成后,依然是寄出给几家刊物,全部被退稿。

但路遥坚信:这是一个开创新时代的作品。要么巨大的成功,要么彻底的失败。

果然,最好这部《人生》,让路遥一举成名。并以最快的速度被改编成了电影剧本。

写出《人生》这样的广发受好评和关注的作品后,有人认为这个是路遥不可能再预约的高度。

但倔强与他,没有放弃对文学更高目标的挑战,不能让人们仅仅记得我是《人生》的作者。

1982年,路遥开始了《平凡的世界》创作前的准备工作。他列了100多部的书单,用了1年时间去翻阅近10年的各大报纸,包括《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笔记都做了几十本。

路遥的弟弟王天乐回忆说:

“第一个晚上,我们绘制了小说的地貌草图。从我的家乡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一直沿线绘制到西安钟楼。把这一线的山川河流,机场公路重要建筑等等全部描绘出来。我们的美术学的不好,画的图只有自己能看懂。路遥说,第一步工作很重要,因为所有的人物都要反复在这一地带走动。如果你不熟悉地形,你的人物一旦走动起来,作家的描写就十分困难。第二天晚上,列出人物表和地名表。为人物起名字,就把俩人难死了。把记忆中的名字讨论了无数遍。孙少平、孙少安、田福军、金光亮、金俊武,双水村、黄原地区、铜城等等人名和地名才写在纸上。剩下的时间就是讨论主人公在事件中怎样先进的问题。每一年、每一次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一切工作都在万分激动的情绪中展开。每天只上街买一次吃的、喝的东西,一天就不出房门了。服务员看我们形迹可疑,五六人一起进来查了一回房间,一看没什么‘凶器’,也就放心了。真的,一个人假如真正地投入到你热爱的工作中,那是非常美好的。”

《平凡的世界》一共分为三部,第一部完成后,过去发表过路遥作品的刊物都退稿了,只有广东的《花城》杂志愿意发表。文学界的普遍声音是,路遥的作品让人失望,相比《人生》是退步的。

路遥顶着巨大的压力,曾在柳青的墓前哭泣。但他始终坚持,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于是在1987年,路遥坚持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那时候他已经开始咳血。

弟弟王天乐曾经劝路遥停止第三部的写作,但路遥坚持,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完成《平凡的世界》,于是6年,巨作终于完成,并于1988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此时的路遥已经耗尽全身力气、精疲力尽、形如枯槁。

为了回答读者对读了《平凡的世界》之后提出的诸多人生问题,路遥拖着疲惫的身体,有一鼓作气,完成了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

~ 5 ~

苦难人生

1992年11月,年仅42岁的路遥因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无药可医而离世。

他生前曾和弟弟王天乐苦笑道,我这一辈子,没吃没喝、还打了半辈子光棍。

路遥是倔强的、骨子里有一股对大世界、大目标、大方向的不屑追求,他总是停不下来,无法享受当下和眼前的小幸福、小生活。

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

路遥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路遥说: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路遥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路遥说: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

路遥说: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路遥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路遥说: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

路遥说: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

路遥说: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路遥说:

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

不要怕苦难!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你带来崇高感。

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苦难,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劳动是医治痛苦的良药

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花朵是美丽的,果实的价值更高

责任是让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最好的催化剂

不可思议吗?世界上又有多少事不可思议!

而最不可思议的正是人,人的感情。

不要见怪,不要见外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

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

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 6 ~

《早晨从中午开始》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50个小节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 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那十年的苦难岁月。

以下是《早晨从中午开始》中部分节选:

01

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是的习惯。我知道这习惯不好,也曾好多次试图改正,但都没有达到目的。这应验了那句古老的话:积习难改。既然已经不能改正,索性也就听之任之。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流的人。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零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于是,早晨才算开始了。午饭前这一小时非常忙乱。首先要接连抽三五支香烟。我工作时一天抽两包烟,直抽得口腔舌头发苦发麻,根本感觉不来烟味如何。有时思考或写作特殊紧张之际,即是顾不上抽,手里也要有一支燃燃的烟卷。因此,睡眠之后的几支烟简直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用烫汤的水好好洗洗脸,紧接着喝一杯浓咖啡,证明自己同别人一样拥有一个真正的早晨。这时,才彻底醒过来了。午饭过后,几乎立刻就扑到桌面上工作。我从来没有午休的习惯,这一点像西方人… …

02

小说《人生》发表这后,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过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叫我哭笑不得。更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规定我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你看。与此同时,陌生的登门拜访者接踵而来,要和我讨论或“切磋”各种问题。一些熟人也免不了乱中添忙。刊物约稿,许多剧团电视台电影制片厂要改编作品,电报电话接连不断,常常半夜三更把我从被窝晨惊醒。一年后,电影上映,全国舆论愈加沸腾,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没了。另外,我已经成了“名人”,亲戚朋友纷纷上门,不是要钱,就是让我说情安排他们子女的工作,似乎我不仅腰缠万贯,而且有权有势,无所不能。更有甚者,一些当时分文不带而周游列国的文学浪人,衣衫褴褛,却带着一脸破败的傲气庄严地上门来让我为他们开路费,以资助他们神圣的嗜好,这无异于趁火打劫。也许当时好多人羡慕我的风光,但说实话,我恨不能地上裂出一条缝赶快钻进去。我深切地感到,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税出来。当然,我绝非圣人。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动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 …

08

… …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蚕活到老吃到老,直至能口吐丝线织出茧来;作家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将吃下的桑叶变成茧。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读书过程。有些书是重读,有些书是新读。有的细读,有的粗读…

19

写作是艰苦的。与之相伴的是生活的艰苦。一般地说来,我对生活条件从苛求。这和我的贫困的家庭出身有关,青少年时期如前所述,我几乎一直在饥饿中挣扎。因此,除过忌讳大肉(不是宗教原因)外,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满足。写作紧张之时,常常会忘记吃饭,一天有一顿也就凑合了。但这里的生活却有些过分简单。不是不想让我吃好,这里的人们一直尽心操办,只是没有条件。深山之中,矿工家属有几万人。一遇秋雨冬雪,交通常常中断,据说有一年不得不给这里空投面粉。没有蔬菜,鸡蛋也没有,连点豆腐都难搞到。早晨我不吃饭,中午一般只有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多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模一样。这是矿医院,医生职工都回家吃饭,几乎没有几个住院的,伙食相当难搞。如果不工作,这伙食也可以。只是我一天通常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伙食无法弥补体力的消耗。河对面的矿区也许小卖部什么的,但我没有时间出去。没有时间!连半个小时的时间都不敢耽搁。为了约束自己的意志,每天的任务都限制的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定了严厉的“狱规”,决不可以违犯。每天中午吃完两个馒头一碗稀饭,就像丢下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匆忙地赶回工作间。在准备当天工作的空挡,用电热杯烧开水冲一杯咖啡,立刻就坐下工作。晚上吃完饭,要带两个馒头回来,等凌晨工作完毕上床前,再烧一杯咖啡,吃下去这就不来是夜宵还是早点的两个冷馒头。后来,晚饭后得多带一个馒头,原因是房音里增加了“客人”。不速之客是老鼠…

27

… …说实话,文学圈子向来不是个好去处。这里无风也起浪。你没成就没本事,别人瞧不起;你有能力有成绩,有人又瞧着不顺跟。你懒惰,别人鄙视;你勤奋,又遭非议;走路快,说你趾高气扬;走路慢,说你老气横秋。你会不时听有人鼓励出成果。可一旦真有了成果,你就别再想安宁。这里出作家,也出政客和二流子。一事无成可能一生相安无事并可能种豆得瓜。在这样一种机关,最有趣的现象之一是:孩子们最忙,晚睡早起,勤于功课;其次是太太们忙,早出晚归,忙于上班;最不忙的就是文人先生,可以一杯清茶从早喝到晚… …

50

我坐下来点燃一支烟,沉默了片刻,以使自己的心情平静到能出席宴会的程度。在这一刻里,我什么也没有想,只记起了杰出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几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这也正是此刻我想说的话。从最早萌发写《平凡的世界》到现在已经快接近十年。而写完这部书到现在已快接近四年了。现在重新回到那些岁月,仍然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正是怀着一种对往事祭奠的心情,我才写了上面的一些文字。无疑,这里所记录的一切和《平凡的世界》一样。对我来说,都已经成了历史。一切都是当时的经历和认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的变化发展,我的认识也在变化和发展。许多过去我所倚重的东西现在也许已不在我思考的主流之中;而一些我曾经视或者未触及的问题却上升到重要的位置。一个人要是停留在自己的历史中而不再前行,那是极为可悲的。但是,自己的历史同样应该总结——只有严肃地总结过去,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 8 ~

素一说

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时,没钱去北京领奖。他向弟弟王天乐借钱买车票,还要借钱买自己写的书用来送人。王天乐愤愤地对路遥说:“今后不要再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路遥咬牙回了一句“×他妈的文学”,头也不回进了火车站。

他的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大概为他带来3万元稿费。但这3万元在这部书出版前已经预支得差不多了:家里的开支,供养养父母、亲生父母,自己用于抽烟……

1989年,路遥把《平凡的世界》电视改编权给了电视台。剧组专门到西安跟他见面,递给他一个信封,说是著作权报酬。打开一数,680元。

在物质上,路遥显然是十分悲惨的,他没有享受到任何金钱带来的好处。

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他选择了苦难,选择了更艰难的事业,而这些困苦,成就了他的伟大。

无论《平凡的世界》是带给人希望、让人燃起斗志、还是如有些人所说,显示了路遥式的男权意淫,但是它的创作过程,是路遥式的爆发,也是他人生最大的全身心投入和最猛烈的输出,这就是追求自我价值的终极体现,背水一战,不在乎世人言。

42岁早逝,显然是一种遗憾,然而活着,路遥依然不会放弃自己的对目标和使命的追求,他就像是天生要为这些背负而生一般,永不停歇,所以离开何尝对他又不是一种解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这说的就是路遥的一生。

苦难相伴、挫折相随、但却激发了他更强的斗志和对生而为人意义的穷尽追求。路遥对当时他身处时代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即使在他逝世27年后的今天,拿起他的书,读到那些文字,仍然能让人感受到一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顽强的坚持自我、坚持对远大理想不断追求的伟大灵魂的力量。

他笔下的人物,给那些出身卑微的人以勇气和力量,让他们走的更远。

他也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个作家的坚毅和顽强, 他必然将被历史载入不朽的史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