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传统里的诗与远方》:今天,唐诗离我们很近也很远

2023-12-15

8月16日下午,2017上海书展“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暨解放日报第73届文化讲坛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央视主持人董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四位嘉宾,在知名主持人曹可凡的主持下,同台共论《传统里的诗与远方》。

今年上半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诗词类文化节目,成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本届文化讲坛的四位嘉宾对于传统文化各有心得。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著有《全唐诗补编》《唐代文学丛考》《旧五代史新辑会证》《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四库提要精读》等。陈尚君曾用唐诗完整复原唐朝人一天生活场景,被人称为“唐朝户籍警”。本届文化讲坛上,他向读者发问:“今天,我们离唐诗有多远?”

陈尚君认为,“很近,也很远。”

说很近,是因为但凡中国人都知道几首唐诗,孩子们牙牙学语期就能背几句。最近三十多年,更有过两次热潮,一次是三十多年前《唐诗鉴赏词典》的热卖,再一次就是今年央视诗词大会的热播,将不太适宜竞技的古典诗词做成老少咸宜的节目。

说很远,首先是时间,明年是唐王朝建立1400周年。再次是现代人读过多少唐诗?清朝编《全唐诗》存唐诗约45000首,加上三百年来新发现的,目前接近55000首,但各种选本所收,大约不足千首,诗词大会涉及到唐诗的程度,大约还不到《唐诗三百首》的一半,大量唐诗精品有待发掘推荐。

陈尚君进一步发问,我们现在读的都是唐诗吗?是艺术最好的唐诗吗?都读懂了吗?陈尚君提醒读者,大家熟知的李白《静夜思》的通行文本是经过明代李攀龙所改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题目是明代杨慎所拟;《登鹳鹊楼》几乎可以确认不是王之涣所写;崔颢《黄鹤楼》首句肯定是“昔人已乘白云去”,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是明代妄人所改;“清明时节雨纷纷”到南宋才出现,作者缺名,《全唐诗》和杜牧文集都不收,很难说是唐诗。这些均与通行常识相去很远。

诗歌艺术之优劣高下,可以见仁见智,但唐宋人和明清人阅读兴趣已经有很大不同,却是事实。陈子昂的代表作,唐宋人推崇的是《感遇》和《蓟丘览古》,“前不见古人”到明末方被提出。李白《静夜思》,唐宋时几乎无人称赞,那时更欣赏的是他的《玉阶怨》。比读这两首诗:“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陈尚君感慨:“同样的作者,同样的月光,同样的思念,前者直奔主题,晓畅明白,后者则朦胧精致,晶莹富丽,要加上许多想象,方能理解是女子独立玉阶,怀想远人直到夜深露重。浸湿罗袜,方退回室内,放下水晶帘,隔帘望月,心潮难平。对环境之渲染,对情绪的表达,意境高雅浑成含蓄,让人想象无穷。”

从艺术成就来说,上述两首诗不可同日而语。陈尚君认为:“近代以来的认知,可以排除个人的偏颇或好恶,只能认为这是文化下移必须付出的代价。至于诗意的理解,很少人理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的诗题是《春晚绝句》,主旨是伤春;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栁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前两句写长安春景如画,好理解,后两句今人能读出对豪家的讥讽,真是匪人所思;其实此诗曾获德宗皇帝赞赏,所写是皇恩浩荡,润物无声般地进入千家万户,是很高妙的颂德。”

由此而言,多读唐诗,读好唐诗,读懂唐诗,真的还离我们很远。陈尚君特别强调,阅读唐诗更应该理解唐诗为何而作、唐诗人要在诗里表达什么、唐诗各大家有哪些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艺术上各有哪些追求、唐诗对今人美化生活陶冶心灵,乃至新旧诗的写作又有哪些启示意义。

陈尚君想挑选了三个关键词来作出解释:声律,骨气,兴象。

“声律是唐诗的形式要求,也是唐诗最华丽的衮服,包含好几层意思:一是四声区分和韵书成立、韵部区分; 二是近体诗格律形式之完成;三是对辞章、典故、对偶的极度讲究。这些,在唐人属于常识,你要写诗,就必须掌握声韵,讲究辞采,变化典故,驾驭章句,否则就要闹笑话。今人读诗,当然也应适度对此有所理解。如果要想成为旧体诗人,就要有更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宋元以后,北方官话成立,入声派入三声,入声在南方方言中还保留,北方人就难以理解,对此上海方言有其优势。”

“骨气是陈子昂特别提倡的诗歌追求,他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有强烈的人生追求、社会关怀和情感寄托,不能单纯地讲究辞章华美和技巧纯熟,后来有成就的诗人几乎都对此坚守不移,盛唐各大家尤其如此。郭元振的《古剑歌》曾得到武则天的赞赏,他感愤百炼而成的龙泉剑被弃掷路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是这种人生的进取精神,英雄不能被埋没。高适既感慨世无平原君之重才,‘未知肝胆向谁是?’抱负向谁倾诉?就是个人的才略得不到赏识。盛唐诗人几乎人人都感到自己是王佐之才,个性张扬,刻意进取,李白尤甚,至于实际能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陈尚君提到,他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曾说,魏晋人没有定格,各有个性,宋以后人太多定格,缺乏个性。原因是理学家作了太多道德伦理的规定,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唐人个性张扬,各成面貌,我们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亲切体会。

“兴象是盛唐著名诗选家殷璠特别表彰的,认为诗歌要有形象化的描写,无论写景写物,都应有寄意,能引人回味,后来司空图将其概括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宋代严羽概括为‘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王士禛概括为神韵,都是一个意思。王维最是个中高手,他几乎把音乐、绘画、佛理、诗歌融为一体地用文字表达出来。有的意思比较显豁,比如王维写《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辋川修禅生活,看到木槿花朝开夜落,摘下一片带露的葵叶,体悟生命之短暂和自然之永恒。”

唐诗中类似作品很多,陈尚君再举例刘禹锡的《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一方明月真是给人回味无穷。

陈尚君说,举一些唐诗中有名而不是所有人熟悉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唐诗之精华所在。“中国诗歌的主流传统,是讲究感情表达的含蓄内敛,诗意表述的真挚深沉,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强烈责任,唐诗也是如此。唐诗居百代之中,继往开来,成就登峰造极,值得我们仔细体会。我特别希望阅读唐诗,要能够体会不同作者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造诣,体会唐诗的精妙艺术与人生感悟,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启迪,日积月累,不会吟诗也会吟了。”

《中国诗词大会》火遍中华大地,作为点评嘉宾的郦波在大学任教时,他常常一个人在秦淮河边慢慢地来回踱步、思考,仿佛着了传统文化的魔。走上电视,他侃侃而谈,机智幽默。“传统文化不能高高在上,但也不能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庸俗化,只有在娱乐中传播传统文化并让娱乐高级起来,才能满足这个时代观众内心的精神追求。”在本届文化讲坛上,郦波带领读者们一起朗读了《静夜思》,通过挖掘《静夜思》背后的文化故事,与大家共同分享了他心中的诗与人生。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2017年的董卿,以文化传播者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向大众呈现深刻而又打动人心的文化思考。她曾经说:“优秀传统文化虽有‘传统’二字,但它绝不是‘现代’的对立面,而是应当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它远远不只是竞赛的敲门砖,不只是高考的必考点,不只是父母炫耀孩子的资本,不只是饭桌上和键盘上的谈资——它就是我们的人心和人生,是我们每个人的‘诗与远方’。”出现在本届文化讲坛上的董卿,以媒体人的视角,分享文学对她的启示和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董卿三天前刚刚结束录制中国民歌大会,她说其中一个嘉宾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嘉宾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生物学博士,他的研究方向是人类病毒学,这位从事着医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他的精神寄托是什么?中国民歌,他会唱各个民族的民歌,让我非常意外。”

原来这位嘉宾的父亲是四川绵阳到美国求学后来留在美国,对他来讲民歌就是父辈唱的歌,民歌就是他无论走到多远,一开口就能想起他从哪里来,就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让从事着医学研究的人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传统和现代从来就不是对立的,传统和现代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甚至有时候是相互观望的。”董卿说,“《朗读者》没有请很当红的明星,能够打动人心的最终一定不是所谓的这些光环而是情怀,这是在人性中都最宝贵的一部分,就是我们选择朗读者的一个标准。我们在第一季选了很多人,超过80岁的老人家就有20多位。大家为什么爱看?因为在这些老人身上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着很丰厚的学养,但是同时又有着很传统的美德,几乎所有的老人因为时代的关系都是命运坎坷,但是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抱怨和颓废,相反他们有通达的人生态度,他们都有卓越的专业成就,但是没有一个趾高气昂。”

董卿说,《朗读者》就是一个人一段文,题材不限,一切打动人心的都可以在这里被朗读。“我们以传统为基础,人生就有诗意。在我们的节目当中,从老舍到巴金等等,近百段经典读物,这些看似和我们生活挺遥远的读本,并没有和观众产生违和感,因为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投射到某位关联的朗读者身上散发出新的光芒。如果能让更多人在传统当中感受诗和远方,我们一切的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五度登上百家讲坛,蒙曼以她独特的风格名列最受欢迎的主讲人之一。之后,更成为央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的点评嘉宾。在论坛上,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的蒙曼,从香菱学诗开始,和大家畅聊诗词。

有观众向蒙曼提问,如今大家工作太忙,如何追求诗意。蒙曼答:“忙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够真正追求的远方在头脑里,说您的远方在北京,我的远方在上海,我们共同的远方在南极,这个很难做到,但是任何时候在工作之余,忽然心跳脱出来,产生一种不属于当下生活的境界,那个本身是诗和远方,这个是随时随地可以做到的。比如你见到月亮,心中浮现出是床前明月光。那个诗和远方不一定是因为闲,人不可以随时随意有忙的心。”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