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环球人物

2024-06-18

日 报

周 报

杂 志

人民网

往期回顾

   

分类检索 返回目录

注重人间佛教,讲授传统文化 果宁法师:我们给成功者下错了定义

本刊记者 赵晓兰 《 环球人物 》()

个人简介

果宁,字戒净,四川人,生于1960年,2001年厦门南普陀寺出家,现任天台山宝华禅寺住持。

“中国人好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前面都是为了生计,只有最后一件是为了享受。‘茶’字怎么写?人在草木间。人类从大自然走出来,走得太远回不去了,唯有寄情于茶,喝下一口,有一种潜意识的回归,在草木之中再次感受清风明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北京一家禅茶院,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果宁法师。这位年过五旬的法师呷一口香茗,如此对记者说道。他双手抱拳,眼神放光,脸色祥和,显然很享受此时此地品茶论道的美好意境。在采访中,他经常出口成诵,将儒释道理念融会贯通。对他来说,传统文化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一个和尚,如果读不懂儒家在说什么、道家在说什么,他就不是一个好和尚。”

...

赵朴初介绍他出家

果宁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医生。大学里,他学的是数学。但他爱琢磨,关注社会人性,喜欢看哲学书。而令他感到困惑的是,面对世间的困惑和苦难,哲学家经常陷入悲观。渐渐地,他对宗教产生了兴趣。

出家,在一般人的眼中,很可能是因为在生活上、感情上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打击,不得已才做出的事。果宁告诉记者,出家后曾有一次去拜访一位老师,老师认出他后双手颤抖,心疼落泪。但他并不在意这些,在他看来,出家只是意味着放弃了小情小爱,“我这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之所以选择佛教,和果宁曾在西藏工作有密切的关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西藏从事教育工作。藏文化深受佛教文化影响,他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读了很多宗教的书,最后对佛教情有独钟,成为一个虔诚的信众。

后来经一位老师引荐,果宁认识了赵朴初先生。当时赵老已经疾病缠身,他就为赵老诵读佛经,两人相谈甚欢。他告诉赵老自己想出家,老先生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慧的年轻人,就介绍他去扬州高旻寺,但那次出家没成功。后来,赵老谢世,他的夫人写信介绍果宁由南普陀寺的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

出家后,他跟随圣辉住到厦门南普陀,洗碗、打饭、巡堂,时常边干活边念佛。就这样过了两年,圣辉看到他一心向佛的决心,赐他法名“果宁”,意思是这个年轻人果然能沉下心来,脱去了世俗的浮躁。

一边修行,一边弘法

对于果宁来说,出家为僧并不意味着一辈子在寺院里面晨钟暮鼓,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上求佛道以开智慧,下化众生救苦救难”。苦修数年后,他毅然下山,开始在各地讲学。

作为一个出家人,果宁不想过多地宣传自己,很少接受采访,对媒体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从不吝惜以各种讲座的形式向大众展示自己的思想,普及自己的佛法理念。他受邀为多所大学的国学班、MBA班以及一些企业单位等举办专题演讲,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企业家、成功人士。他在清华经管学院的讲座,被认为是清华MBA反响最强烈的课程之一。

“我现在也是老师,只不过叫‘法师’。”在果宁看来,传统教育“只教不育”,而他不只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做人。凭借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演讲,他的名声逐渐在社会上流传开来。现在,他的讲座已经排到了一年后。

果宁总是能一针见血地看到现代人身上矛盾的症结,用禅道佛法和传统文化来“对症治疗”。他认为现代人太注重向外部世界的所求,而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寻。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现在的教育忽视了自我修养。他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忘了内心与性灵的诉求。

果宁最擅长用形象的故事来阐释艰深的佛法,比如说,他会用汉字的构成来解析世间大义。“很多国家的文字都是拼音字母,只不过是交流工具而已。唯有我们的文字承载着‘道’——做事为人的道理。如‘聖’(圣的繁体)字,能做‘耳’和‘口’的主宰者便已超凡入聖。再比如,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出炉,全世界都嚷嚷着中国威胁论,这时可以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武’字,‘止戈’为武,武装自己,是为了制止杀戮,这才是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大道至简,在这些通俗化的讲解中,他将那些艰深的佛法道理讲得可亲可近。

果宁的专题讲座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是“果宁话西游——禅悟人生”、“东方文化和谐商道” 、“禅商——企业家修炼篇”等,他还撰写了《佛法即活法》一书,读者众多。近期,他作为我国宗教人士的代表,和全球160多位科学家、人文学者等一起赴南极参加论坛。“人的本性是非常美的,就如南极这一片净土。而当我们越亲近大自然,就越回归到我们的本性。”果宁对记者说。

信仰是对道德理念的坚守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却觉得越活越累、越沉重。您觉得原因在哪儿?

果宁:归根结底,欲望是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欲望每个人都有,佛教也讲“五欲”,财、色、名、食、睡。饮食,这是人的本能,本无可厚非。但现在的人,吃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饥饿感,还要吃得新奇。可是当各种美味珍馐摆在面前,却又大肆浪费。在生理上得到了满足以后,人们又往往希望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没钱的人想要有钱,有钱的人想要有权,有权的人又想要有大大的名声。过多的欲望带来身心的分裂,有人甚至得了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人们的欲望过于强烈,本性也就在无限度的追求中渐渐迷失了。

环球人物杂志:可能有人会问:这些欲望满足了,人是不是就快乐了?

果宁:太容易满足,幸福感就降低了。我过去在西藏,给家里人写了封信,天天都在盼回信。拿到回信时,我会珍藏起来反复地看,很温馨很美好。现在网络虽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让我们失去了那份惊喜和快乐。所以,为人父母要警惕:什么都满足儿女,就等于透支儿女的幸福感。

再者说,把满足欲望作为快乐的标准,这个是有问题的,就像有些人一家三口住100平方米还不满足。超过了一定限度欲望本来就无法满足,就像“欲”字中有个“欠”字。所以,人要学会区分欲望和需要,尽量把欲望放低一点。

环球人物杂志:那您觉得什么才是快乐,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

果宁:人生真正的意义,一是“爱”;二是“善待生命”,既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众生;三是“感悟生死”,芸芸众生都是哭着来到人间的,辛辛苦苦折腾了几十年,走的时候又是哭着走,充满着恐惧悲哀无助。只有信仰,才能给你战胜和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智慧。

环球人物杂志:您怎么理解信仰?

果宁:信仰是一种对道德理念的坚守。没有信仰就不可能有敬畏之心,而现在人什么都不敬畏,所以社会才会出现各种问题。法律是从外在约束你,规范你的行为;信仰是从内部约束你,塑造你的内心。曾子说过:“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现在,这三点很多人都没有了,不忠不信,唯利是图。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我们现在给成功者下错了定义,单单认为拥有财富和权力、地位和名誉,这就是成功者,这个定义多么肤浅。

环球人物杂志:那您认为成功者应该是什么样?

果宁:成功者的财富是双刃剑,可以让你升华,也可以令你堕落。最起码应该问问自己:心中有爱吗?活得幸福吗?胸怀宽阔吗?懂得把拥有的东西拿去造福社会吗?如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穷人仇富,富人外跑。要缩小贫富悬殊,首先要填平穷人和富人心灵上的沟壑,有相互可以认同的道德标准,这样彼此之间才可能理解、交流、帮助,并进而寻求平等。

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

环球人物杂志:一般出家人给人的印象是隐居深山、晨钟暮鼓,您积极地出来讲课是不是太入世了?

果宁:佛教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要积极地去救苦救难,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佛门有两个菩萨比较有代表性,一个是观自在菩萨,一个是观世音菩萨。晨钟暮鼓在深山修行的出家人在行观自在菩萨;而当他们深入人间、弘法立身的时候就代表观世音菩萨。

早在上世纪初,太虚大师就提出人间佛教,他本人也经常到处讲学,倡导用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去改善国家社会。后来,星云大师继承了太虚大师的事业,在世界各地创建200多所道场,还有很多学校、医院、图书馆、老人公寓、慈善基金会,为俗世中的人做了很多事。

在我看来,佛教一定要走入人间。当信仰脱离了人间现实,慢慢就会被淘汰。佛教的信仰不纯粹是信仰,它首先是教人做人。我现在也着重于人间佛教,所以一定要讲爱情、家庭、事业,用佛教的智慧启迪大家的心灵。

环球人物杂志:您经常给一些公司管理者讲课,这也是人间佛教?

果宁:商道的初级阶段是“奸商”,把商场当战场,惟利是图;商道的中级阶段是“儒商”,把商场当赛场,以义求利,有原则性,但是它不能超越儒家对人生成就的执着;而商道的高级阶段则是“禅商”,把你从事的事业当成道场,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对自己拥有的很珍惜但不执著。其实,放宽眼界,商场和人生一样,都是一场修行。

环球人物杂志:您也经常和年轻人讲爱情,您怎么理解爱情和家庭?

果宁:爱情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无法用理性来判断。男人用头脑来思考,女人用心灵来思考。一个男人坠入了爱河,就昏了头,从头脑的山峰落入心灵的河流,就要和她结婚,这就是“婚姻”的“婚”。当然,这只是戏说。夫妻之间一定要相互感恩,哪怕对方在你饥饿的时候,只给你做了一次饭;在你寒冷的时候,为你披过一次衣;在你病痛的时候,为你递过一次药……你都要心怀感恩。因为夫妻缘是最大的因缘。

环球人物杂志:对年轻人,您会给他们提些什么建议?

果宁:现代的年轻人是在市场经济压力下长大的一代,是被物质生活捧大的一代,这也造成他们容易崇拜物质、比较自我、缺乏信仰。我们常说“三十而立”,但立的不是房子,而是“立志、立事、立心”。要先奋斗,把人做好,造福社会,分享成就。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有些出家人在社会上名气很大,对社会活动也很积极,您怎么看?

果宁:佛家有名僧,也有高僧,前者注重名气,后者注重实修。两者都不能缺,只是选择不同,它们就像一个支架,支撑着佛教往前走。佛教从来不排斥“名”,但一定要记住,名是双刃剑,有了名该用它来干什么。

环球人物杂志:您现在也有了一定的名气,您想如何运用它呢?

果宁:我想用我的名声也好,我的修为也好,让人间充满爱,让众生彼此善待,启发人们战胜对死亡的恐惧。科学技术和宗教信仰是人类的两种工具,能带领人们探索外在和内在,但人类不要被工具奴役。佛法就像一条船,带人们从苦海中上岸,你千万不要背着这条船上岸,那就叫愚痴了。名对我而言,同样如此,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返回目录        下一篇

个人简介

果宁,字戒净,四川人,生于1960年,2001年厦门南普陀寺出家,现任天台山宝华禅寺住持。

“中国人好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前面都是为了生计,只有最后一件是为了享受。‘茶’字怎么写?人在草木间。人类从大自然走出来,走得太远回不去了,唯有寄情于茶,喝下一口,有一种潜意识的回归,在草木之中再次感受清风明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北京一家禅茶院,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果宁法师。这位年过五旬的法师呷一口香茗,如此对记者说道。他双手抱拳,眼神放光,脸色祥和,显然很享受此时此地品茶论道的美好意境。在采访中,他经常出口成诵,将儒释道理念融会贯通。对他来说,传统文化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一个和尚,如果读不懂儒家在说什么、道家在说什么,他就不是一个好和尚。”

...

赵朴初介绍他出家

果宁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医生。大学里,他学的是数学。但他爱琢磨,关注社会人性,喜欢看哲学书。而令他感到困惑的是,面对世间的困惑和苦难,哲学家经常陷入悲观。渐渐地,他对宗教产生了兴趣。

出家,在一般人的眼中,很可能是因为在生活上、感情上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打击,不得已才做出的事。果宁告诉记者,出家后曾有一次去拜访一位老师,老师认出他后双手颤抖,心疼落泪。但他并不在意这些,在他看来,出家只是意味着放弃了小情小爱,“我这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之所以选择佛教,和果宁曾在西藏工作有密切的关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西藏从事教育工作。藏文化深受佛教文化影响,他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读了很多宗教的书,最后对佛教情有独钟,成为一个虔诚的信众。

后来经一位老师引荐,果宁认识了赵朴初先生。当时赵老已经疾病缠身,他就为赵老诵读佛经,两人相谈甚欢。他告诉赵老自己想出家,老先生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慧的年轻人,就介绍他去扬州高旻寺,但那次出家没成功。后来,赵老谢世,他的夫人写信介绍果宁由南普陀寺的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

出家后,他跟随圣辉住到厦门南普陀,洗碗、打饭、巡堂,时常边干活边念佛。就这样过了两年,圣辉看到他一心向佛的决心,赐他法名“果宁”,意思是这个年轻人果然能沉下心来,脱去了世俗的浮躁。

一边修行,一边弘法

对于果宁来说,出家为僧并不意味着一辈子在寺院里面晨钟暮鼓,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上求佛道以开智慧,下化众生救苦救难”。苦修数年后,他毅然下山,开始在各地讲学。

作为一个出家人,果宁不想过多地宣传自己,很少接受采访,对媒体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从不吝惜以各种讲座的形式向大众展示自己的思想,普及自己的佛法理念。他受邀为多所大学的国学班、MBA班以及一些企业单位等举办专题演讲,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企业家、成功人士。他在清华经管学院的讲座,被认为是清华MBA反响最强烈的课程之一。

“我现在也是老师,只不过叫‘法师’。”在果宁看来,传统教育“只教不育”,而他不只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做人。凭借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演讲,他的名声逐渐在社会上流传开来。现在,他的讲座已经排到了一年后。

果宁总是能一针见血地看到现代人身上矛盾的症结,用禅道佛法和传统文化来“对症治疗”。他认为现代人太注重向外部世界的所求,而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寻。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现在的教育忽视了自我修养。他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忘了内心与性灵的诉求。

果宁最擅长用形象的故事来阐释艰深的佛法,比如说,他会用汉字的构成来解析世间大义。“很多国家的文字都是拼音字母,只不过是交流工具而已。唯有我们的文字承载着‘道’——做事为人的道理。如‘聖’(圣的繁体)字,能做‘耳’和‘口’的主宰者便已超凡入聖。再比如,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出炉,全世界都嚷嚷着中国威胁论,这时可以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武’字,‘止戈’为武,武装自己,是为了制止杀戮,这才是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大道至简,在这些通俗化的讲解中,他将那些艰深的佛法道理讲得可亲可近。

果宁的专题讲座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是“果宁话西游——禅悟人生”、“东方文化和谐商道” 、“禅商——企业家修炼篇”等,他还撰写了《佛法即活法》一书,读者众多。近期,他作为我国宗教人士的代表,和全球160多位科学家、人文学者等一起赴南极参加论坛。“人的本性是非常美的,就如南极这一片净土。而当我们越亲近大自然,就越回归到我们的本性。”果宁对记者说。

信仰是对道德理念的坚守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却觉得越活越累、越沉重。您觉得原因在哪儿?

果宁:归根结底,欲望是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欲望每个人都有,佛教也讲“五欲”,财、色、名、食、睡。饮食,这是人的本能,本无可厚非。但现在的人,吃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饥饿感,还要吃得新奇。可是当各种美味珍馐摆在面前,却又大肆浪费。在生理上得到了满足以后,人们又往往希望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没钱的人想要有钱,有钱的人想要有权,有权的人又想要有大大的名声。过多的欲望带来身心的分裂,有人甚至得了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人们的欲望过于强烈,本性也就在无限度的追求中渐渐迷失了。

环球人物杂志:可能有人会问:这些欲望满足了,人是不是就快乐了?

果宁:太容易满足,幸福感就降低了。我过去在西藏,给家里人写了封信,天天都在盼回信。拿到回信时,我会珍藏起来反复地看,很温馨很美好。现在网络虽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让我们失去了那份惊喜和快乐。所以,为人父母要警惕:什么都满足儿女,就等于透支儿女的幸福感。

再者说,把满足欲望作为快乐的标准,这个是有问题的,就像有些人一家三口住100平方米还不满足。超过了一定限度欲望本来就无法满足,就像“欲”字中有个“欠”字。所以,人要学会区分欲望和需要,尽量把欲望放低一点。

环球人物杂志:那您觉得什么才是快乐,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

果宁:人生真正的意义,一是“爱”;二是“善待生命”,既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众生;三是“感悟生死”,芸芸众生都是哭着来到人间的,辛辛苦苦折腾了几十年,走的时候又是哭着走,充满着恐惧悲哀无助。只有信仰,才能给你战胜和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智慧。

环球人物杂志:您怎么理解信仰?

果宁:信仰是一种对道德理念的坚守。没有信仰就不可能有敬畏之心,而现在人什么都不敬畏,所以社会才会出现各种问题。法律是从外在约束你,规范你的行为;信仰是从内部约束你,塑造你的内心。曾子说过:“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现在,这三点很多人都没有了,不忠不信,唯利是图。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我们现在给成功者下错了定义,单单认为拥有财富和权力、地位和名誉,这就是成功者,这个定义多么肤浅。

环球人物杂志:那您认为成功者应该是什么样?

果宁:成功者的财富是双刃剑,可以让你升华,也可以令你堕落。最起码应该问问自己:心中有爱吗?活得幸福吗?胸怀宽阔吗?懂得把拥有的东西拿去造福社会吗?如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穷人仇富,富人外跑。要缩小贫富悬殊,首先要填平穷人和富人心灵上的沟壑,有相互可以认同的道德标准,这样彼此之间才可能理解、交流、帮助,并进而寻求平等。

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

环球人物杂志:一般出家人给人的印象是隐居深山、晨钟暮鼓,您积极地出来讲课是不是太入世了?

果宁:佛教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要积极地去救苦救难,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佛门有两个菩萨比较有代表性,一个是观自在菩萨,一个是观世音菩萨。晨钟暮鼓在深山修行的出家人在行观自在菩萨;而当他们深入人间、弘法立身的时候就代表观世音菩萨。

早在上世纪初,太虚大师就提出人间佛教,他本人也经常到处讲学,倡导用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去改善国家社会。后来,星云大师继承了太虚大师的事业,在世界各地创建200多所道场,还有很多学校、医院、图书馆、老人公寓、慈善基金会,为俗世中的人做了很多事。

在我看来,佛教一定要走入人间。当信仰脱离了人间现实,慢慢就会被淘汰。佛教的信仰不纯粹是信仰,它首先是教人做人。我现在也着重于人间佛教,所以一定要讲爱情、家庭、事业,用佛教的智慧启迪大家的心灵。

环球人物杂志:您经常给一些公司管理者讲课,这也是人间佛教?

果宁:商道的初级阶段是“奸商”,把商场当战场,惟利是图;商道的中级阶段是“儒商”,把商场当赛场,以义求利,有原则性,但是它不能超越儒家对人生成就的执着;而商道的高级阶段则是“禅商”,把你从事的事业当成道场,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对自己拥有的很珍惜但不执著。其实,放宽眼界,商场和人生一样,都是一场修行。

环球人物杂志:您也经常和年轻人讲爱情,您怎么理解爱情和家庭?

果宁:爱情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无法用理性来判断。男人用头脑来思考,女人用心灵来思考。一个男人坠入了爱河,就昏了头,从头脑的山峰落入心灵的河流,就要和她结婚,这就是“婚姻”的“婚”。当然,这只是戏说。夫妻之间一定要相互感恩,哪怕对方在你饥饿的时候,只给你做了一次饭;在你寒冷的时候,为你披过一次衣;在你病痛的时候,为你递过一次药……你都要心怀感恩。因为夫妻缘是最大的因缘。

环球人物杂志:对年轻人,您会给他们提些什么建议?

果宁:现代的年轻人是在市场经济压力下长大的一代,是被物质生活捧大的一代,这也造成他们容易崇拜物质、比较自我、缺乏信仰。我们常说“三十而立”,但立的不是房子,而是“立志、立事、立心”。要先奋斗,把人做好,造福社会,分享成就。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有些出家人在社会上名气很大,对社会活动也很积极,您怎么看?

果宁:佛家有名僧,也有高僧,前者注重名气,后者注重实修。两者都不能缺,只是选择不同,它们就像一个支架,支撑着佛教往前走。佛教从来不排斥“名”,但一定要记住,名是双刃剑,有了名该用它来干什么。

环球人物杂志:您现在也有了一定的名气,您想如何运用它呢?

果宁:我想用我的名声也好,我的修为也好,让人间充满爱,让众生彼此善待,启发人们战胜对死亡的恐惧。科学技术和宗教信仰是人类的两种工具,能带领人们探索外在和内在,但人类不要被工具奴役。佛法就像一条船,带人们从苦海中上岸,你千万不要背着这条船上岸,那就叫愚痴了。名对我而言,同样如此,是工具而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