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平凡的世界》:接受了田晓霞之死,也就读懂了人生

2024-09-04

原创 《平凡的世界》:接受了田晓霞之死,也就读懂了人生

2024-09-01 18:25

发布于:天津市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全书共分三部,讲述了中国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当代城市和乡村的写实生活故事。故事主要围绕着三对恋人,六段感情,以及城市和农村两条时间线展开叙述。

将青年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努力打拼的日子融入在时代大背景的洪流中,运用冲突的创作手法将真实的生活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路遥——现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体

这部长篇史诗巨作的作者是路遥。路遥是1949年12月陕西生人,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土地的第一代青年,年轻时他在革命委员会工作学习过,在农村的小学教过书,还在农村插过队,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也写过很多的诗。

他的少年时期泡在社会大生产气氛浓郁的六七十年代,经历过黑暗的人性跌宕的岁月,然后迎来80年代工人潮和改革开放。

一个社会在十几年间迅速地变革发展,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少年时期累积和沉淀下来,成为他少年时光的回忆滤镜,成为爱情的偏光镜,成为人生的色彩。

他的这些务工务农的工作经验为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累积了很多素材,同时他与生俱来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十分巧妙地与烟火气息十足的生活经验勾连在一起,创作出这部理想与现实冲突,色彩丰富的,真实的平凡的世界。

在路遥的文学作品中,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相同的精神频率上的,共同的命运或者共同的志向,这些是创造两个灵魂连接的唯一通道。

即使命运将个体割裂,但灵魂的连结不会轻易消失,这段连结的通道对于一个个体的人生航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少平——一半在尘泥,一半仰望天际

孙少平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贫苦少年,穷困的家庭条件常常使他食不果腹。但是比贫苦更令他受难的,是他青春期逐渐强烈的自尊心。

在县城上学期间,孙少平有机会拓宽自己的认识领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孙少平对于人生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和广博。

后来孙少平在社会生产变革中看到了改变的力量,想要通过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以后,生活对于他来说再也不是简单的娶妻种地生娃。

他无法把自己变成哥哥孙少安那样的人,安心地娶妻生子,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在土地和家庭里。

对于孙少平来说,双水村就快要成为束缚他的“高加索山”了,他必须赶在内心的希望被浇灭前走出去,即使这意味着将家中沉重的务农担子全部交到大哥和老父亲手里。

孙少平作出离开双水村的决定是十分痛苦的,一方面他要背负着对大哥和父亲的愧疚感——一个成年的壮劳力在农村是十分顶大用的,然而家里却用不上他。

他得说服自己和家人,他要走出贫困的命运,就首先不得不背弃这块土地,消除对家庭的愧疚感,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获得其他的机会。尽管家里人对此不能理解,毕竟大哥孙少安只有小学文化,在他的认知里,守家待地才是正道。

另一方面,孙少平还要面对外出打工的众多未知因素,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成功,但是他必须去尝试,他带着初入社会的恐惧和必死的决心走出大山,在城市落脚务工。

但是肉体的苦熬使他的精神不得不处于麻木的状态——繁重的务工生活压碎了他的灵魂,整日疲于奔波的他根本没有时间再去读书和思考。

对于孙少平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精神的支柱胜于一切,为了理想的生活他不惜混在腌臜的尘泥之地,用一点一滴的汗水换取通往理想生活的门票,但是大量的劳动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去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作息甚至思想状态的。

孙少平身在尘泥之中,愈是想要努力摆脱这种粗鄙的生活方式,但残酷的现实让他越陷越深。

在时代的洪流中,像孙少平这样的青年不胜枚举,他们没有充分的先天条件参与到社会的进步阶层中,但他们也不甘于把自己局限在狭隘的生活中,在落后的观念中故步自封。所以他们拼命地扎根基层,在艰难的世俗中为自己挣一方精神的净土。

就在孙少平与工人们混迹在一起,快要忘记自己曾经读过书的日子时,田晓霞忽然不期而至,她像一束光一样照耀在孙少平的生活中,让他重新唤醒关于读书和文明进步的记忆。

事实上或许孙少平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那颗热切地想要走出山沟的心,最一开始就有一个冥冥中的方向在指引——高中时进步远走的田晓霞。

从两人相识开始,田晓霞一直就是孙少平精神的导师,引领着他走出贫穷的自卑,敢于追求精神丰富的生活。

田晓霞的出现,让孙少平重新挤出时间放在读书上,而不是整日麻木地做工,在黑夜里因为精神领域被压缩而无法入眠。

田晓霞就是孙少平世界里的精神支柱,是引导他走出黑暗的启明星。

而孙少平对于田晓霞来说,也是启明星般的存在。

他身上没有那些文儒学子们高谈阔论的空泛论调,也没有愤世嫉俗地忧虑人类命运,田晓霞在孙少平身上看到了他对理想的坚毅和脚踏实地的奋斗。

尽管这种务工生活将他改变了一些模样,但是这模样更为孙少平增添了许多魅力,坐在屋子里吞吐理想这对于田晓霞来说太过浅薄,她同样也需要走出去,为真实的理想生活而奋斗,躬身实践。

而孙少平恰恰给了她这样的勇气,像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引领着她走出局限的天地。

在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相互吸引和彼此照亮的路上,他们勇敢地跨越了阶层的屏障,相爱在一起。

但是最后路遥还是拦腰斩断了这段爱情!田晓霞在抗洪报道的一线牺牲了,孙少平的精神支柱被抽空了!我很担心孙少平是否还能在没有天日的尘泥之中走出黑暗,迎来光明?

启明星不曾陨落,它只是暗藏光明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孙少平来说,生活的意义是摆脱穷苦的出身,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有所作为,而在这更广阔的天地中,田晓霞始终作为一枚启明星钉在远方,引领着孙少平一步步走出黑暗。而如今启明星却骤然陨落,孙少平的心,又该何去何从?

后来孙少平似乎没有放弃奋斗,他依然在工厂里打工,但他不再仰望很久远以后的天空了,只是专注眼前的奋斗,既在尘泥之中,又不完全世俗地活着。

当他为了救徒弟而损毁容貌的时候,他没有觉得失去了多重要的东西,当金波的妹妹向他表白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拒绝,因为不想拖累这样好的女孩。

失去田晓霞的日子里,孙少平终于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精神富足且脚踏实地的生活着。

初读《平凡的世界》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路遥这样浪漫情怀的人却总是和浪漫作对,狠狠地谋杀浪漫。

我原本以为,爱情和现实的决裂是一种必然,因为浪漫的理想情怀无法接受瑕疵的存在,而现实充满了各种蹩脚的瑕疵。

如果所有的爱情都需走向粉身碎骨,那生活岂不成了原罪?但生活不是原罪,生活是水,爱情的火烧得再烈,生活一杯一杯地浇在上面,终究会改变火势,催生新的柴堆。

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似乎才有点懂得,人生中可遇见的完美理想寥寥无几。

大多数时候它们就像流星一样,只是短暂地划过夜空,照亮诗人的心,然而它们只可灿烂,不能永恒。

田晓霞死的时候,她将自己种进了孙少平心里,成为一颗永恒的星星,激励着孙少平继续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进,这一次,精神的支柱再不会被生活碾压。

心中有了更高的觉悟之后,孙少平对自己所受的苦难和所处的困境就有了更明确的理解,主动和有方向的吃苦,与被动的没有目的的吃苦是大不同的,孙少平开始明白生活的意义,所以这些苦都变成生活的累积,成为助他成长的阶石。

此时的孙少平恰恰和中年的路遥重叠在一起——一个男人在少年时代遇到的爱情和生活的理想重合,她点亮那个少年心中的光,然而她的存在太过完美,与俗世格格不入,以至于最终不得不在少年最美好的华年从他的生命中抽离。

但即使离去,少年心中的灯塔没有损毁,这束光会在心中一直为他指明方向——到大众需要的地方去,把人生活成一座丰碑!这样心存浪漫的烟火人间,才是真正的平凡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