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没有“六便士”,我仍想要“月亮”

2024-09-06

原创 王小美 中国青年杂志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3期

编者按:“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本期专题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青年消费——不同经营模式下的变与不变、不同消费观下的买与不买、不同发展格局下的实与虚。我们邀请了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探讨消费格局、讲述年轻人迥异的消费观及故事,也邀请专家解读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年轻人为什么会觉得累?他们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身为“90后”,消费观却如此“保守”?他们又是如何从沦陷卡债的过往中找寻自我的?……

本期《中国青年》和你一起,倾听青年真实的声音——

“青年,你的消费健康吗?”系列报道①

没有“六便士”,我仍想要“月亮”

@文/王小美

有猫在,生活就有希望

这是金梓妤一个人在北京生活的第五年,陪伴她的是一只三岁多的小猫咪,名字叫“毛线”。

几年前,金梓妤的生活很寂寞,回到家,即便开着电视也是空荡荡的。毛线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进入了她的生活。

开始时,父母并不同意她养猫,一再坚持之下,毛线还是来到了这个小小的出租屋。

“既然要养,就像养孩子一样,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里,给它最好的。”

打疫苗、做检查、饮食日用,养猫的一项项花费看似不多,累计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给猫咪看病的费用更是一笔大开销。金梓妤的收入不多,“双十一”的时候,她只给自己买了一双过冬的靴子,剩下的钱全部花在了毛线身上。

对于她来说,毛线已经是家人了。下班回到家,一团毛茸茸的小生物围在自己脚边的时候,觉得自己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

“有了猫,生活就有了希望”,金梓妤说,陪伴是一种没有标价的奢侈品,早已远超自己所付出的价格。

没有“六便士”也没关系,有“月亮”就好

对于月薪四千、房租两千的肖林来说,八百多元的演出门票实在是有些贵了,这场音乐会,他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三百多元的座位——不过无论如何,能去现场听,当然要去现场。

肖林并不是资深乐迷,他只是很喜欢坐在剧院里的现场感,“一种沉浸的氛围”——“在现场听交响乐的体验,和戴耳机听音乐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他第一次听交响乐是在大学时的一场校园音乐会,“虽然不懂,但心里是美好的”。

音乐是美的,对于肖林来说,去现场听音乐会,就是去感受美。比起花三百块吃一顿火锅或者披萨,他更愿意把这个钱花在剧院里,“跟着音乐走过溪流、越过大山,这种体验是人生难得的,为此花两个小时、花三百块,所收获的幸福感也是与众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的消费状况而言,无从奢靡,也算不得窘迫,而“‘月亮和六便士’总是无法兼得”。

不过,肖林总是说,“‘六便士’没有的话,也没关系,有‘月亮’就足够了”。

“要好看的外表,也要有趣的灵魂”

对于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颜佳嘉来说,冬天滑雪、夏天冲浪、秋天去草原,像四季的更迭一样规律,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和周围许多年轻人一样,颜佳嘉也常购买精神产品和服务,比如,上个月刚刚续订的舞蹈课。每隔一段时间,她总会在朋友圈发一段跳舞的视频——“这意味着我在为自己的身材与健康努力,小姐妹聚会的时候,明里暗里都会比比身材,当然要加油啦”——或许也无关虚荣,只是一种自我激励。

对颜佳嘉来说,“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缘由之下,教育消费占据了她开支中的很大一部分。她更愿意把时间和金钱都花在“提升自己”这件事上,“衣服和包包总会过季,不如对自我投资”。

健身房、在线教育、知识付费,开支琳琅,都市中的年轻人却对此乐此不疲——“有趣的灵魂和好看的外表,我都想拥有”。

原标题:《没有“六便士”,我仍想要“月亮”》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