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讲座回顾|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直白的回忆书写,深刻的青春之歌

2024-10-16

讲座回顾|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直白的回忆书写,深刻的青春之歌

2024-09-16 15:44

发布于:山西省

什么叫做“在细雨中呼喊”呢?余华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隐喻,展现出主人公孙光林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种种困境和无奈。细雨虽然没有暴雨那样的猛烈,却让人感到持续的湿冷,就像孙光林的生活充满了长期的压抑和无法解脱的困境。

“在细雨中呼喊”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压迫的反抗,也是他对自由的向往,他在细雨中呼喊,在生命的洗礼中寻求自我,经历各种磨难,最终逐渐成长、成熟。

用直白的笔触叙事,

勾勒出深刻的生活真理

初读此书,首先会被余华的顶级文笔所震撼。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作者余华将直白冷静的写作风格一以贯之,以其质朴的文字风格和贴近生活的叙述方式,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娓娓道来。余华从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直接、最朴素的语言去描述生活的真相,站在读者身边,平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这部作品里既包含了先锋的叙事手法,非线性叙事的结构,也有着他此后所有作品的影子。通过一个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家庭的兴衰,以及一个个体在其中的心灵历程。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代入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湿漉漉的江南小镇,还能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

细读作品就能感受到,在余华的文字里,无论是怎么样的年龄段,迷茫的重量是一样的,悲伤的重量是一样的,残酷的重量也是一样的。他总是设身处地,用直白的笔触叙事,勾勒出深刻的生活真理,给我们一些人生建议。

在回忆中拨开迷雾,

正视不够成熟的自己

我们在难过的时候,往往都会想回到我们的故乡,因为回到故乡之后,我们就可以永远当“小孩子”,在家里面享受到作为“小孩子”的特权。

然而对于主人公孙光林来讲,家并非是港湾,反倒是一个更加让他痛苦的存在。孙光林被养父母抛弃,之后孤身一人回到了他的故乡,他回到家之后,迎接他的是更大的忽略,是更糟糕的生活。他的父亲是一个混蛋,既不疼爱他,也对其他家庭成员没有任何的爱;他的母亲又是个忍耐的角色,从来在家里没有一点点的话语权,也从未为他说过一句话。于是他每天就干一件事情,在井边或者池塘边孤身一人坐着。

当主人公孙光林离开了糟糕的环境之后,回望他的青春时期,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回忆了孙家四代以及亲友的故事,整本书围绕着这些成长的回忆慢慢展开。作者的叙述断断续续,必须要把整本书读完之后,才能明白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这就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它符合了我们回忆的逻辑。当我们开始回忆过去的时候,也仿佛是一个泡沫接着一个泡沫,我们有时候会跳进这个泡沫里面,有时候会跳进那个泡沫里面。余华并没有单单地采用线性叙事或者时间顺序去写这本书,这也使得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好。

余华为什么要写一本回忆之书呢?他认为,我们面对过去的时候总是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同时当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未来的时候,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但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全新的过去和新的人生。

我们常常会用一个故事的结局,去判断过程,倘若结局是不好的,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所有的过程都不再重要。但其实余华在这本书里强调的恰恰相反。他告诉我们,当我们有一段糟糕的回忆的时候,我们唯一获得救赎的方法,其实是走进回忆里边。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受到过心理创伤,最好的办法是回到创伤里面去客观地看待,并且从中明白,很多事情的发生并非是我们的错误。

就像孙光林也是通过回忆,直面过去的痛苦与创伤,逐渐走向内心的和解与救赎。我们也会通过理解当初的那个孤独的、渺小的、无助的自己,然后获得救赎。

直面孤独,勇敢向前,

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细雨中呼喊》不仅是一部关于回忆的小说,在种种回忆的背后,它更是一部讨论关于如何面对孤独的作品。

主人公孙光林对大多数事情和人感到非常失望,这源于他没有得到来自家庭、朋友、社会的爱,出于对孤独的恐惧,他选择拥抱了一份虚伪的友情。他回到学校里面之后,看到了一个类似于孩子王的人——苏杭。在小的时候,他和苏杭曾经有过一面之缘,于是,他选择去做他的跟班,跟在他身边去讨好他,这样至少在下课的时候,不会显得那么孤独。

或许很多人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当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或完全不熟悉的环境时,人们会下意识的想要去融入,希望自己能够合群,成为他们团体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接纳”往往是虚假的。孙光林拥抱了苏杭,他以为自己获得了友情,但他并没有。

他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个人并非是他真正的朋友的呢?一次下课的时候,正值青春期的苏杭想要在喜欢的女生面前表现自己的男子气概,他的表现方式是拿柳枝一遍又一遍抽打作为主人公的孙光林,因为在苏杭心目中,孙光林其实是一个压根不重要的人。

当孙光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他终于想通了,找到了自我救赎的力量,学会了在孤独中获得内心的平静:“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用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一种表面的朋友。”在故事的最后,孙光林终于走出了过去的阴影,迈向了崭新的生活。

余华通过对孤独的细致描写,告诉我们:孤独这件事情是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无论几岁,人都会感到孤独。某种层面来讲,孤独才是人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少年时,我们总想有人陪伴,有人呵护。身处不见阳光的角落,在别人视线之外有太多孤单的身影,在细雨中呼喊。但走着走着就会明白,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你总要一个人习惯那些无人问津、无人能懂的目子。

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直面过去的伤痛,学会与孤独相处。也许当我们回到孤单之中,向前看,勇敢地走出人生之路的时候,我们恰恰能够遇到真正的朋友,和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我们看到了爱的严重缺失、伦理的崩落、道德的沉沦......当“我”以孩子的目光凝视着周遭的一切,才明白孤独与苦难并非血雨腥风、大悲大痛。而是一场绵绵细雨,沁入人心,落入每个人的心中。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份勇气,大胆地“呼喊”,也能理解“呼喊”之后的无人回应,在风雨之中永远向前,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本文根据首都图书馆“阅读之城”共读活动——《在细雨中呼喊》线上读书分享会的内容整理编辑而成。

主讲人:卢思浩青年作家

主办方:首都图书馆

本文配图皆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