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2020诺贝尔文学奖:对决前辈米兰昆德拉,余华还有多少希望?

2024-01-23

发布于:天津市

原标题:2020诺贝尔文学奖:对决前辈米兰昆德拉,余华还有多少希望?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即将公布,尽管国人对其政治性和区域性一直诟病,但仍希望中国的当代作家能再斩获几个,向世界证明一个古老、伟大民族的文学魅力。

这无关乎自证的尊严,也不是出于某种自卑的渴望,而是希望世界分享最有智慧的民族的思想结晶,明白这个世界是多元且多极的。

那么,被国人寄予厚望的余华有戏吗?

历来,诺贝尔文学奖都声称颁发给“那些在文学领域写出具有高尚思想倾向的最杰出的著作者”,这一准则的执行是否公平?

相信很多人都是心存疑惑的!

比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他凭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看过这部书的人基本都会吐槽:一个贩卖个人见解的二战胜利者所持的历史观,真的具有高尚和杰出的品质吗?

在丘吉尔之前也有一个比较值得争议的人物,他就是英国的伯特兰罗素。众所周知,这是一位伟大的逻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当然,也是一个作家。他凭借着一系列的哲学丛书,获得了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单独拿这两个例子,是因为他们都不是业内知名的文学创作者,而且是同一个国家在3年内获得两个文学奖的“作家”。

当2012年莫言打破“诺奖不进中国”的魔咒后,似乎让国人看到了一丝光明。

而刘慈欣的《三体》又一次斩获一直被西方垄断的科幻界诺奖“雨果奖”,似乎让国人再次燃起了让中国文学走向的激情。

于是,在我们的文学评论家、读者和出版商的努力下,中国作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次也越来越多,希望似乎也越来越大。

在莫言获奖之前,西方作家一直认为他是“诺奖遗珠”。近几年,余华也被冠以这一称号,跟着是残雪、曹乃谦等名家。

文无第一,莫言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肯定不是第一人,但他一定是一流的作家。

曾经有记者采访莫言,说你的作品写得太残酷,我都没敢看下去。

莫言却笑着反驳:“我那些温柔到死的作品估计你是没看过的,只因为我获奖了,你才在采访之前看了几本我的书吧。”

莫言是马尔克斯在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忠实践行者,他嫁接而来的魔幻主义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变成现实,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获奖作品就是《蛙》。

诺奖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莫言的《蛙》,讲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农村生育史,从一位农村女医生的角度去看那个时代的苦难和生存的艰难。

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做文学的人不能不懂历史,而要想写出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扎历史,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必然之路。否则,就要像刘慈欣一样写未来科幻去竞争“雨果奖”了。

莫言扎根历史创作,无可厚非。

就像中国第二个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当代作家余华,他的《活着》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无论是比较《蛙》和《活着》,还是比较丘吉尔的回忆录和罗素的哲学丛书,真实的意义不在于谁的艺术形式更高超,也不在于谁的作品更有影响力,而在于谁更符合诺奖的评判标准!

问题是,“在文学领域写出具有高尚思想倾向的最杰出的著作者”这个标准如何评判?

瑞典人根据历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总结认为,提名候选人大体上要有五个条件:

一是成果能为人所知,二是时机的选择,三是经历真实,四是语言、组织等艺术表现力,五是助选条件。

显然,这5个条件对非英语作品来说,只有“经历真实”勉强算得上优势,其他无一领先。

余华曾经这样说:“如果以文学价值而言,莫言应该可以获十次茅盾文学奖!”

余华同样崇拜马尔克斯的作品表现手法,而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则是植根国内土壤的一种特色产物,并不是单纯的模仿。所以,毋庸置疑莫言文学艺术水平的高超地位。

如今的问题是,莫言不可能连续获得第二个诺奖,已经逝世的沈从文、路遥二人尽管在国内外呼声都很高,但也无法打破诺奖自1934年定下的新规:不能颁发给已逝的作家。

那么,2020年诺奖提名中,最有希望的作家米兰.昆德拉和余华,哪一个更有可能?

当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次被引进国内时,还有一位大师也被介绍到国内,他就是米兰.昆德拉!

这是一位与马尔克斯齐名的文学家,是不折不扣的文学前辈,大家觉得今年的余华还有希望吗?

米兰·昆德拉,1929年4月1日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

也许是出生日期的缘故,命运一直在和他开玩笑。1968年,他开玩笑般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玩笑》并享誉世界,却被苏联封禁,还被开除公职。

1984年,他写了一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被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获得奥斯卡金奖。开玩笑的是,这部作品那几年却没获得任何奖项。

1985年,他和马尔克斯一起被李欧梵正式介绍进国内。可是,马尔克斯的魔幻特色更吸引当时人们的口味,而昆德拉却被忽视了。

2011年,米兰·昆德拉入选七星文库,成为唯一在世的入选作家,这等同于法国文学界“封圣”!可是,他陪跑了多届诺贝尔文学奖,无一斩获。

对于昆德拉来说,他的盛誉如今太多太多。

纽约时报曾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这部小说表现的本意是: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如果拿余华的成名作品《活着》和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相比,那又如何呢?

余华曾对后来的作家说过:“你们写小说居然想学莫言?莫言的小说和天分,那哪能是学得来的?”

而莫言则这样评价米兰昆德拉:“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昆德拉的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考。”

莫言推崇昆德拉,不只是因为他和马尔克斯齐名,还因为他的伟大哲学思想。

);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42

购买

无论是文人的惺惺相惜,还是一个作家对另外一个作家的伟大作品的致敬,我们都不应去怀疑莫言的真挚表达。

当余华的《活着》发行了2000万册的时候,莫言这样评价他:“余华是我的好朋友、同学、同行,也是大家都非常尊敬、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书的数量比我少一半,但是他的文学影响力比我大一半。”

作为读者,我们大部分人无法分辨非母语的文学作品的魅力。只能通过翻译者或自身对英文的理解去勘读,去深思,得出自身的评价。

不过,相信每个国人都希望余华这一次能获奖!

特别是他的作品《活着》,表面看是一部描写苦难命运的随波逐流,内里却有一种巨大的生命张力在脉动,令人震撼于生命的伟力!

); }

【黑白精选】活着 余华代表作 25周年特别修订 精装珍藏版

¥35

购买

相对来说,余华的作品更符合国人的胃口,深刻揭露了过去那个时代的善与恶,向所有在幸福、苦难中的人传递一个崇高的生存的使命:好好活着,为了传承和希望!

不过,面对已经“封神”的米兰昆德拉,哪怕是“陪跑专业户”春上村树也不一定跑不过,大家觉得余华还有希望吗?

今晚,让我们拭目以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