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报告

2024-01-27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报告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对于马尔克斯我所知不多,只知其构筑了“马孔多”这样的魔幻小镇,祖父是名军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塑造的布恩迪亚上校如此深入人心,早年是名记者,因遭到政府的流放,后居于墨西哥,成为拉美文学代表人物。这里有篇趣谈,马尔克斯有一妹妹患有异食癖,喜爱吃土,因为父亲的禁止,妹妹痛苦不堪,马尔克斯遂潜入花园替妹妹偷来泥土,这一故事与书中的丽贝卡偷吃泥土、墙灰极为相似。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猜测《百年孤独》中的人和事在现实中都曾存在过,也许就在我们身边,而马孔多小镇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

        小说《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不同经历,他们循环往复,使用相同的姓名,尽管性情、体格不尽相同,但最终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孤独,描述了马孔多小镇的兴衰存亡和拉美地区近二百年的历史。

        《百年孤独》融入了宗教、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多种因素,使人看之有“胡言乱语”之感,犹如疯子在耳畔低语,但正是这种乱语之说却有动人心弦之处,像连下四年的大雨、长满青苔的老人,这种躁郁,孤独之感像极了一位黑寡妇,在雨天坐在你生锈的铁门前,呼不应,驱不走。《百年孤独》的另一大特色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如要写老人的苍老,现实主义的作者可能会刻画老人深邃的皱纹,混浊的眼睛。但马尔克斯不会这么循规蹈矩,他的做法是让老人的皱纹里长出青苔,老人的鼻孔里结出蜘蛛网。因为在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里不需要用现实世界的理论来解释,所以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有了“胡作非为”的自由。虽然魔幻离不开现实的框架,但单调的现实也正因为有了天马行空的魔幻色彩而增添了无限可能。这样的表现手法在表现人物情绪的时候可以充分的施展,因为在超越常理的力量的作用下,他可以轻易的让读者看到尽头。无穷这种现实世界里不着边际的概念,可以更轻易的让读者感到彻骨的绝望。比如表现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时候,他让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绑在树下,每天就这样一动不动直到死去;让乌尔苏拉不但双目失明还每天只能听到没玩没了的雨声,让她被遗忘直到有一天她的后背爬满水蛭;让丽贝卡关在小黑屋直到身上爬满蛆虫……他近乎变态的手法就像给读者眼镜蒙上黑布,并且把钟表消音,抽离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让读者在没有边际的黑暗中享受最高级的孤独。

        马孔多小镇在有的译文中有时被称为马贡尔小镇,它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中多次被提及。首次提及是在《枯枝败叶》中,但被人广为熟知是却是在《百年孤独》里,对马尔克斯而言马孔多已经成为了一种标识,某种特定意味的符号,与其说马孔多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某个地方,不如说马孔多是一种精神状态。马孔多可以是与世隔绝、远离战火的世外桃源,也可以是人们都处于一种失眠,不断忘记前世今生、周边事物的精神状态,人们逐渐陷入虚无,一个混混噩噩的异界空间。马孔多是马尔克斯精神世界的虚构空间,像更狄斯的伦敦,巴尔扎克的巴黎,沈从文的风凰古镇,在这个精神层面的虚构空间里他们可以掌握四季,可以让人们五谷丰登,也可以让洪水泛滥成灾,更甚者可以让人与狗相恋,他们是这个世界的神………所以说作家没有秘密,他们的一切都潜藏在文字里。

      在画出《百年孤独》的人物关系图时,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它其实是讲述乱伦的书。侄子爱上姑妈的,儿子爱上母亲的,叔叔爱上婶婶的,这样的乱伦数不胜数。在这样的乱伦关系中,究其根本是布恩迪亚家族排遣孤独的一种方式,在漫长的一生中他们都狂热的追寻过某种东西,或是炼金术,或是政治中自由、平等、科学的追求 ,或是对性的执着不舍,但他们都是孤独的,追求过后他们都是无可避免的陷入空虚。他们选择不停的奔跑,躲避孤独的侵扰。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论你拥有什么,但你的本质是孤独的,孤独贯穿你的一生,你行走在铜丝之上,一不留神,它就侵扰你的精神,使你忘记时间,空间”。这样一本乱伦史其实是孤独本质的一种外在表象。既然选择奔跑那就忘记地平线;既然选择前行那就遗忘平安冢;既然选择开始那就穿上荆棘衣、吞下血泪。

        看完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书中的每个人的死法都不尽相同,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成是“人类的一百种死法”。奥雷里亚诺被蚂蚁吃掉 ,阿玛兰妲产后失血流了两天后而亡,丽贝卡关在屋中身上爬满蛆虫而亡,乌尔苏拉在失明中被人渐渐遗忘,终日只能听到雨声,直到后背爬满水蛭而亡。死亡的方式不同,可终归你直视的是死亡。对于死亡马尔克斯向来是近乎狠辣的绝情,他安排阿玛兰妲可以预知死亡,他告诉阿玛兰妲死亡的时间——当你织完你的毛衣的时候,可阿玛兰妲从容淡定,在前期的放缓速度,中期的淡定,后期的甚至是加快速度。马尔克斯是绝情的,他让阿玛兰妲知晓自己死亡的具体时间;同时马尔克斯又是充满温情的,他赋予阿玛兰妲超乎常人的心智。亦或是我们解读为知晓死亡时间是超乎常人心智的代价,这样的代价在现实中也不为少见。阿狸问妈妈什么是死亡,妈妈说:“当你在书房时,我在客厅织毛衣,当你在客厅在看电视时,我在花园浇花。”这是我见过对死亡最温暖的回答,冰冷的东西也可以解释的很有温情,因为花向阳,人向暖。

          贯穿这七代人的人生,我深深的体会了一种宿命论,所谓宿命就是,一圈一圈又一圈,每个人都是一个圆,在原地打转,这世界就是一个圆,善良的人不会在夜晚哭泣,第一代布恩迪亚被梱在树上,一动不动直到死去,最后一代布恩迪亚被蚂蚁吃掉,只剩下一张人皮,这是七代人的宿命,也是魔幻现实主义里的宿命,没有人可以逃脱自己的宿命,就像没有人可以走出马孔多小镇一样,在书中还有多种宿命,所谓命,在马尔克斯的眼中或许就是“这就是命”,即是命,再奋起,也是无端,即是命就是从容、淡定,像阿玛兰妲一样。命运有时像何塞.阿尔卡蒂奥的血一样,终会流到起点,不论你走多远,生命的历程都是从出生到死亡,所有人都是相同的,但这不是一种宿命,是,你是会像祖先一样走向死亡,会像他一样孤独、无助在籍籍无名中结束生命,或许你还会和他藏在同一条山脉里,可这不是宿命。在宿命论中,马尔克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因为在庞大的轮回前,每个人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可在我看来,即使生命注定悲剧,本质注定孤独,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进行救赎,今天的活着是为了让明天的悲剧不再上演。宿命存在或不存在,我们都是鲜活的人,走过的路不同,看过的风景不同,终点相同又如何,我们不过是在终点前遇见的魂。

        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人类上的一块疤,那么当你翻开书时,你就在当众撕下你的疤,淋上盐水,当你合上书时,你不在感到疼痛,你也不在惧怕众人的眼光;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一种消极精神的展现,那么见过精神废墟的你,就将不在害渊,“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见过黑暗的人,才是真正敢于直面阳光的人,见过寸草不生土地的人,才会奔向莽莽草原。你只有感受过孤独,你才会真正懂的活着的意义,这或许是马尔克斯想告诉我们的东西。世间的一切悲剧,都有他存在的意义,他是为了告诉人们喜剧是可贵的,鲁迅说“悲剧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们看”,美好被撕裂,你就可以见到本质了,生活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存在的本质。

        现在《从前慢》是拿来听的,《诗经》是拿来吹嘘的,《四书》是拿来陈列的,人们在读快餐文学,作家在写短文,报刊在登快讯,一切东西都从慢走向了快。在雨中慢行,走成一首绝句是对时间的浪费;在长廊下小坐,见云卷云舒是对时间的不尊重;在窗前品茗,看一方斜阳从这儿移到那儿是对时间的亵渎。所有东西都成为金钱的附属品,用金钱来衡量情感的真实,用金钱来度量时间的长度,用金钱来标榜你存在的价值,一切东西都是浮躁的,再也没有人来咀嚼内心的孤独,静心读一本书,专心写一个字,用心待一个人。

        《百年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无法摆脱的孤独,也是马尔克斯精神状态中存在的孤独因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赠予你,也赠予我。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