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

2024-03-02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回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了当初的情绪,只剩下了外壳。 ”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感到她其实并不可怕,她只是沉浸在我当时年龄还无法理解的自我与孤独之中,她站在生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摸样。”

“我是在那个时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没了我的弟弟,是因为它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在远处哭喊的女人和悲痛的男人,同样也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他们从菜地里割下欢欣成长的蔬菜,或者将一头猪宰杀。吞食了另外生命的人,也会像此刻的河水一样若无其事。”

2.

余华的《在细雨中的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这三部小说,分别给读者展示了人的童年,中年和老年。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如同流动的河水,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里永久而宽广地荡漾着,支撑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

大概是因为之前看过余华的小说给了我太多沉重阴翳的印象,人的生命总是失去得那么容易,而生活却总是那么艰难。余华的小说时代背景又是那样一个困顿潦倒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质疑和攻击那么明显,在本就寂寥无情的世道上更添一道伤疤。

《在细雨中的呼喊》中的男孩孙光林是故事的主角,以他为主线向上写了三代人的生活。

孙广才是孙光林的父亲,在生活的洪流中被打造成了彻头彻尾的无赖,和寡妇睡觉,拿家里的东西给寡妇,破坏自己儿子的婚姻,逼父亲孙有元死,却又后悔至极,在自己妻子死去的坟前痛哭流涕又在父亲死后承认自己的不孝顺。

孙光林的祖父孙有元可以说一生过得极其漫长,年轻时候的较为精彩和敢想敢做的性格和老年腿脚不便和孙子勾心斗角混家里的饭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弟弟孙光明在救小孩的时候被河水吞噬。哥哥孙光平从小时候抄起刀不怕死的和别人打架,是村里的英雄,到最后以极其平庸的方式渡过这一生。

书中笔墨较多的是孙光林和他的友情,包括在孙荡的国庆和刘小青,还有在南门的苏宇等。他们的友情时代特征很明显,但其中的道理和现在基本无不同。幼年的友情极其容易构成,又极其容易破碎。

这本书整体上都在描写人性的攻击性和有意无意的恶,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又可悲又无可奈何。在你感叹人性之恶时,那些仅剩的暖意又突然给予你巨大的能量,整本书看似在勾勒一张生灵涂炭的画卷,却好似又在上面题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文学老师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反复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概就是把好看的东西毁灭人们才能更加认识到那些美好的。

最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是“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因而这些记忆碎片纷至沓来,给我们展现了孙光林敏感脆弱又寂寞的童年,这种感觉就如同在细雨中的呼喊。

大概每个人都有过那样脆弱的一面吧,像是茫茫原野上细雨蒙蒙只有自己一个人呼喊着,却没有人回应,孤独感袭遍全是每个毛孔,能感受到的都是冰冷的颤栗。

3.

《活着》里所说“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别放弃,时间会推着我们走,跟着生活流。

也就像我初中一位老师临别赠言所说,无论你取得了什么,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