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余华《活着》:苦难只是过程,活着才有希望

2024-03-07

原创 余华《活着》:苦难只是过程,活着才有希望

2020-12-17 10:58 来源: 敏敏汇

原标题:余华《活着》:苦难只是过程,活着才有希望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余华

余华在这个创作背景下,写作长篇小说《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生活和世界的乐观态度。

余华写得很成功,《活着》获得国内外的认可,翻译成多国文字,获得多个奖项。2018年9月,小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的小说;2018年10月9日,获得“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

《活着》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作品的影响力长盛不衰?我想,余华写得是人如何活着,是隐忍、痛苦、失去、思念,顽强地活着。

活着,是人类的根本命题。世界上每个人都这样活着,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区域,都在经历失去的苦痛,都在思念中徘徊,都在坚强地活着。

余华如何能创作这样一部深刻洞察人心的小说?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作者写作优秀作品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01 作者与现实和解,不是控诉和揭露现实,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是对善与恶一视同仁,是用作品向人们展示高尚。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文版序中说,他曾经与现实的关系紧张,他看不惯现实的生活,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他曾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这一点,爱好文学的人们一般都有这个型号标记,叫做“愤青”。因为我们对于世界上不公平的事情感到愤愤不平,所以诉诸于笔伐,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

我们能感受到余华的感受,他想用作品来批判现实,揭露现实丑陋的一面,可是他心里又不想这样做,他心目中的作品不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是让人们阅读之后越发感到对现实的不满,对现实的失望。

他经历过想象与现实的自我分裂,甚至他想成为一名童话作家,就没有了这样的烦恼。

对于余华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创作者都需经过一个自我矛盾,自我醒悟的过程,这是对现实理解的大彻大悟,这是对作品表达精神层面的提升。

余华经历这样一个自我折磨,自我纠结的过程,他想通了,他认为作为一名作家所创作出的作品不应停留在与现实作对,批判现实的层面,他应该创作出高尚的作品,人们阅读作品之后,能够感觉到作品所表达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于是余华写《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部高尚的作品。

小说中主人公徐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

福贵因赌博倾家荡产,他的父亲被气死;母亲在他被抓取壮丁期间病死;儿子有庆为救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死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而死;女婿二喜在工地干活被两块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

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活着,他买了头牛起名叫“福贵”,他经常和牛聊天,说起家里已经逝去的亲人。

《活着》这个故事,在余华的笔下娓娓道来,作者没有掺杂任何的感情在里面,没有表示同情任何一个人,没有抱怨命运对福贵的不公,他只是在叙述,以福贵的角度在叙述整个故事是如何进展的。

作者把小说中“现实”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在作品中去批判现实,所以作品带给读者的是福贵的亲人因各种原因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但他还是乐观地活着。

尽管世事无常,亲人离去,但人仍要好好地活着。

02 作者用第一人称来讲述主人公福贵的内心感受,在旁观者看来福贵经历的是苦难,而在福贵自己看来,人生是幸福的

1992年春节后,余华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米的平房里开始写《活着》,作者开始以第三人称写作,发现写不下去,有一天突然改为从第一人称角度,让福贵讲述自己的生活,写作过程中没有阻挡,顺利创作完作品。

《活着》中的“我”,通篇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有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中的“我”是一个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人,“我”接触各式各样的乡间人物,他们各有特色,但遇到老人“福贵”是最与众不同,“我”坐在树下,听老人回忆自己过去的人生。

这个“我”贯穿小说始终,在老人讲述的间歇,“我”出面描述老人的状态,和时间的变化。“我”用一下午的时间听老人回忆他一生的经历。

第二部分中的“我”是福贵本人,他在讲述自己的命运。从他出身富贵家庭,爱好吃喝嫖赌,到倾家荡产,家道中落,然后自力更生,贫穷生活。在此过程中,他的亲人一一离他而去。

这个“我”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是全书的核心部分。

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进展有两个好处: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一是福贵讲述的是自己的感受,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如果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话,就会有旁观者的看法。

一个人自己说的才叫他自己的“生活”,旁人说他的人生,就不是在说他的“生活”,是在议论他人。

另一个好处是第一人称写作故事,能够充分表现故事的真实性,亲和感,真诚感。福贵自己的回忆,让我们看到这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人生,在话语中透露出真实,牢不可破的言辞,因为他自己的人生自己讲述,旁人无可辩驳。

他的讲述又有亲和感和真诚感,我们因他亲人的失去而感受到他的痛苦,因他在忍受生活的困苦而感受到他的隐忍和坚持,因他一家四口在一起过得那段日子而感受到他的满足和幸福。他对生活又爱又恨的真诚对待,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也能体会得到。

其实福贵的人生在旁观者看来亲人的一一离去,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在徐福贵自己的讲述里,我们能感受到,他的苦难里有幸福和欢乐。

福贵相信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妻子,最好的儿女,最好的女婿。

“活着”的命题里包含的不仅是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还有过程中的愉悦和体验,这也是《活着》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哲理之一。

只有活着,才会有充分的人生体验,苦难夹杂着幸福,欢乐掺合着烦恼,最后回首往事,充斥我们头脑的都是幸福的瞬间,感受到的是经过磨难之后的欣慰。这才是真正的“活着”。

余华

03 作者用时间的变化叙述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变化,让读者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待“活着”,对未来充满热望

随着福贵的命运变化,有一条清晰的时间主线一起变化着,人的命运和时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人的命运因时间而变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命运也在变化。

在时代大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时间变革,福贵的人生和他的家庭不断遭受苦难,他的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

比如,内战期间福贵被抓去当壮丁,在这期间女儿凤霞的命运改变,凤霞高烧七天不退,最后留住性命,结果变成聋哑人,在这里奠定了凤霞命苦的基础。后来她嫁给偏头二喜,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她不能将心里的苦痛说出来。

再如,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一个乖巧听话、憨厚诚实,善良真诚的孩子。他为了给羊及时喂草,时间来不及每天跑着上下学。因为每天跑步,他成为学校最能跑的人,为他后来的命运变化做了铺垫。

后来,有庆为了救县长夫人献血,第一个跑到医院,被吸干血而死。

时间和生活给了有庆及家人欣喜和希望的同时,也埋藏着危机。在运动场上,有庆超过其他竞赛者好几圈,遥遥领先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有庆因为擅长跑步,而成为他致命因素之一。

在《活着》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间契合下造成不同的命运悲剧。

活着就是这样,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时间会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但不管怎么说,福贵接受时间的变化带给他的痛苦,并且乐观地继续活下去。

我们也应从时间的角度,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活着”,即使当下忍受着苦难,没有关系,当下只是一个时间节点,活着是一个时间的长度,要向前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