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人生》的艺术形象分析 ◇王利军

2024-03-19

《人生》的艺术形象分析

◇王利军

本文通过对《人生》中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等人物形象分析和对高加林、刘巧珍爱情悲剧的探讨,让人们直面上世纪改革初期农村以高加林刘巧珍为代表的年轻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艰难以及在抉择中的惨痛教训,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些不公或阴暗或人性中的某些丑恶进行抨击批判。告诫人们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时时不能丧失做人的根本,特别是年轻人要走好自己的路,在十字路口时更应做好选择。同时,对于路遥笔下的人物特点和时代风貌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于这部当代批判现实主义力作和路遥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批判现实的文学救赎思想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社会内涵、深刻的苦难和理想童话和现实悲剧的矛盾冲突,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索。

关键词:人物形象;悲剧情结;艺术特色

《人生》发表于1982年,以陕北高原七八十年代的城乡生活为背景,以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从农村到县城又重回农村的变化过程为小说构架,以高加林同刘巧珍、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故事发展的矛盾冲突,描述人生艰难抉择的悲剧,反映出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告诫读者人生抉择时坚守道德良知以及审慎行事的必要。

一、人物形象

(一)高加林的形象

高加林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回村当上了小学的民办教师。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后,他痛苦失望,但还不得不直面生活,接受了农村姑娘刘巧珍的痴爱。后高加林由于叔父的关系到县城工作,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在反复权衡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抛弃了刘巧珍。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被人告发,他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当他灰头灰脑地出现在家乡人面前的时候,家乡人安慰他并接纳了他。此时,他也得知巧珍已嫁给了马拴。即便如此,已经嫁人的巧珍还操心他以后的生活。她去求高明楼,求他给高加林安排去教书。他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劝告重新做人。

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一个复杂的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服输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有理想和抱负。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不断地挫败他,这些形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他人生悲剧与他的复杂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高加林出生在闭塞的农村,考进县城高中以后,新思想的教育,使他对自身和社会的重新认知,他热爱生活,有理想、有抱负。不满于父辈的那种安守本分为活着而活着的生活方式。高加林渴望离开农村到城市去生活,为此他不断努力。当民办教师时,教学认真,业余写诗写散文,梦想熬成公办教师。当他的教师被撤了以后,他痛苦失望,他表现出了极度的不自信,这点在他去县城卖馍时就能看到,但他还得直面生活。他和巧珍谈恋爱、撒漂白粉,有冲破偏僻农村中封建愚昧的勇气。当他是通讯干事的时候,他努力工作。但不自觉就表现得自得虚荣,和同事说话言词敏锐尖刻,才气外露;刘巧珍怕他受冻,把她家的狗皮褥子要给他拿来时,他觉得这会给他丢人而严词拒绝。在感情生活中,对城市同学黄亚萍的一些做派也不是没有想法,对刘巧珍也不是没有爱恋,但为了精神的沟通和可能的抱负施展与以后的城市生活,他选择了黄亚萍。高加林,他的追求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村一些有为青年的精神风貌,是农村知识青年奋斗的典型。这种类型的人物不断地探索与付出,力求上进,尽管有时带有好胜虚荣的个人特点,尽管可能逃不出黄土地的宿命,但他们却是那个时代对农村落后的一种冲击力量,客观上推动了时代变革。事实上,高加林对土地逃离与回归的人生历程,正揭示出路遥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生存有野性美时,要承受来自恶劣自然环境、封建陈规陋习和城市人高傲所带来的深重痛苦和屈辱。悲苦不仅来自物质层面,更主要来自个性压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闷。寄身城市,固然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为实现个人理想提供了广阔天地,但容易滋生小市民心理、极端利已主义、人格萎缩,让人倍感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当刘巧珍第一次到县城去见高加林,在办公室里忍不住向加林的怀里扑时,高加林把她推开并责备。这里所揭示的城市环境对个体生命的压抑扭曲,也代表城市人群体时时遭受生存环境和文明制度对个体生命的异化和弱化。

(二)刘巧珍的形象

刘巧珍美丽、纯洁、善良、勤劳。她刚懂得爱情时,就痴心地爱上了高加林。她爱他的体健貌端、大丈夫气质和读书人那一身本事。高加林在城里读书和当教师的时候,巧珍一直压抑着自己对高加林的感情。当高加林被迫离开教师职位回到村里后,她觉得她和高加林有希望在一起,她那长期被压抑的感情复活了,用朴实方式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

后来,被高加林抛弃,巧珍没有责怪、没有后悔,含泪认命嫁给一直追求她的马栓。后来高加林又被赶回农村,她坚决阻止姐姐羞辱高加林,而去求支书高明楼,求他安排高加林去教学。

刘巧珍是作者极力刻画的农村女性的完美代表。刘巧珍虽然不识字,但聪明、感情丰富,精神世界灿烂。她忠诚于自己的爱,为了爱,她不惜与家人冲突,与社会风俗传统抗争。她对爱情和婚姻家庭有自己美好的憧憬,且为此愿意牺牲一切。她的爱不夹杂一点自私的成分,在高加林最困难落魄时,给予理解支持和丰沛的爱;在他得意时,退守田园,为他高兴。社会现实打碎了她的梦想,但并没有打碎她爱的圣洁——最后,恪守人妻本分的巧珍,仍然想法给自己的爱人竭力营造好的生活环境。

(三)黄亚萍的形象

黄亚萍本来有男友张克南,但看到更有魅力的高加林有了城市的工作,就疯狂追求高加林。后来,张克南的母亲为了儿子的爱情幸福举报了高加林,高加林被清退,回到了农村,她就和高加林断绝关系。

黄亚萍是一个自我任性的现代城市青年典型。她对待感情是完全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为了高加林,可以抛弃前男友。爱高加林也是有条件的,黄亚萍爱的是县城里的高加林,而不是农村的高加林。她有强烈的控制欲,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高加林,按自己的审美,塑造高加林;按照自己的生活需求,放弃高加林。

(四)其他人物形象

在《人生》中,德顺老汉、高明楼、高玉珍、马占胜、刘立本、刘巧英等人的形象也栩栩如生。他们不仅是小说叙事中的重要角色,更是当时社会中的各色人物的代表。通过他们,使读者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切和真实的认识。如德顺老汉,他爱过、哭过,到老年虽然是个光棍,但他依然是快乐地生活着。马占胜虽然善于投机,但终究为此付出了代价。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义的高度认可和赞美。

二、《人生》的悲剧情结

(一)城乡差异的悲剧

《人生》的悲剧是多重的,首先是城乡差异的悲剧。在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的现状,各种陋俗的存在,造成了农村人似乎总比城里人低一等的社会悲剧。农村里的陋俗对于一些科学、文明的做法的排斥,这无疑加重了农村人追求新生活的社会成本,同样导致了农村一些人期望改变自身命运的艰难。高加林,因为别人有后门,他不能再做民办教师;又因为他有一个在地区做官的叔叔,他被安排在县城工作。高加林因为走后门被人举报而辞退,他回到了农村,为何张克南、黄亚萍同样没有考上大学可以在县城就业?这种悲剧,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悲剧。

(二)爱情的悲剧

高加林和刘巧珍开始了他们的爱情,在他进城工作后抛弃了刘巧珍,与主动追求他的黄亚萍恋爱。最后他被迫回到农村时,只得结束他和黄亚萍看似牢固的爱情,而这时刘巧珍已经嫁给自己并不爱的马栓了,从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刘巧珍对高加林爱的真情告白是在高加林失意落魄精神受到重创的时候,高加林接受刘巧珍是被刘巧珍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他开始和刘巧珍谈恋爱了,同时他认为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他觉得他和巧珍在一起是堕落和消极的表现。从中不难看出高加林对农村生活的鄙视,当时社会对农村,以及农村人的歧视。他一心想摆脱农村、土地的束缚,认为大城市才是他应该生活的地方,但在他的未来生活的计划中没有巧珍。当高加林遇到能帮助他事业的黄亚萍而抛弃刘巧珍似乎就必然了。但是巧珍不同,巧珍的全部理想就是和高加林在一起,和高加林结婚生子。她为了高加林被她父亲打骂,并向她父亲反抗,和高加林一起公开恋爱,她觉得高加林比她的父母还亲。被高加林抛弃后,身为人妻的她仍然爱高加林。高加林被赶回农村后,巧珍恳求巧英不要羞辱高加林,央求高明楼给高加林谋求一个教师职位。她爱高加林是那么的彻底,且无怨无悔。刘巧珍的悲剧是爱上了一个不懂得爱的人,她痴心忘我地爱高加林。即使嫁了人,看到了重新回到农村的高加林还处处想法关照他,只有一个理由——她心疼他。此时的高加林虽然哭了,但无法保证他如果再次发达,即使刘巧珍不嫁人他不会再次抛弃她。这就是导致高加林深层悲剧的原因----他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是考虑实用意义的。他们不是一类人,更重要的是他对她的爱的有选择的,有条件的。这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黄亚萍,她爱高加林,那种爱是有条件的,是充满功利的。她是比高加林更将实用的人,因此他们很般配。这也许是他们能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一旦高加林被辞退回到农村,他们的爱情便终结了。如果说爱是默契,是理解,是奉献,是责任,那么他们三人中只有刘巧珍才配得上谈爱。

三、艺术特色

(一)语言质朴、自然,注重语言的地方色彩

《人生》中叙事部分描述简洁,语言质朴自然,极富方言的特点。路遥在写人物语言时运用陕北方言,强化了小说的地域文化意味。语言质朴自然,又与人物的性格契合,具有牵动人心的力量,为小说增色不少。路遥在描写陕北农村时,用了许多陕北方言词,如用“圪崂”、“山峁峁”、“塄坎”、“跌水哨”、“崖坬坬”等词来反映陕北的山川地貌;用“硷畔”、“脑畔”、“门楼”来反映陕北的村舍院落;用“脚地”、“锅台”、“窑掌”、“灶火旮旯”来反映陕北窑洞的特征,等等。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词,不仅向外界展露了陕北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陕北人的生活环境,也给读者一种真实感,新奇感,对了解陕北生活的异乡人来说更有一种亲切感。

在《人生》中几次嵌入信天游的曲子,如德顺老汉赶车与高加林刘巧珍去县城掏粪时,他唱的《走西口》;如小说最后一章高加林被清退回家走近村子时,孩子们唱的“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这些信天游的曲子烘托了作品的情感氛围,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和地方文化色彩。

(二)在《人生》中,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在《人生》中,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丰满鲜明,使得当时变革中的社会风貌、社会矛盾以及个人命运得到了更深刻的展示,从而使得小说有了丰厚的社会底蕴,让人反省深思。

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下后颓废、愤懑、失望与他当小学教师时意气风发;刘巧珍从以前偷偷地爱高加林,转变为直接向高加林示爱,且毫不掩饰地表露自己对高加林的痴爱;这些对比性的描写或叙述,使得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很丰满。高加林当农民时不修边幅和做通讯干事处处讲究;高加林当农民时的不自信、猥琐和低人一等的愤懑与他成为通讯干事时自信、强干和积极进取;这些也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把当时的社会城乡身份差异所带来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问题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高加林因为他叔叔回到内地做官,他又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县里的通讯员。高加林这种社会地位变化的对比,反映当时了某些社会不公或者丑陋。黄亚萍,上学时对高加林有好感。高加林没考上大学回农村后,他们就没有来往了。即使高加林卖馍两人相见,也是甚为平淡。可是高加林成为县里通讯干事后,他们的感情急剧升温,以至于高加林抛弃刘巧珍与她确定恋爱关系。当高加林又回到农村,黄亚萍与他结束恋爱关系。高加林在进县里和回农村的转变中,他和刘巧珍、黄亚萍的爱情变化,这些前后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当时社会以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为代表的那些人爱情观和对现实生活中爱情的思考以及人性的深沉拷问。在高加林被县里辞退后,他回村子所受到的礼遇与他心里惧怕见到村人的情形又成了一副对比画面,这从而向人们展示了农村人的厚道、朴实和善良。巧珍劝巧英不要羞辱回乡的高加林那个情节与高加林断然抛弃刘巧珍的选择,从中不难看出高加林和刘巧珍截然不同的爱情抉择。刘巧珍勇敢冲破封建陋俗陈规、大胆热烈追求高加林的行为与高加林权衡利弊后爱上刘巧珍的做法的对比,这不仅给二人的爱情悲剧埋下伏笔,同时也对人性深处的丑陋进行了鞭挞。

小说中,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普遍。这不仅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鲜明,而且使得社会矛盾和冲突更具有合理性和真实性,更使得小说能从深层反映出当时变革中的社会风貌和现实困境,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探索,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三)《人生》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作者通过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让人痛惜遗憾,传送着对于变革现实的热烈的期待和深情呼唤——要避免像高加林和刘巧珍那样的生活悲剧重演,要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正视民族文化心理的衍变。高加林所具备的好的素养,正是刘巧珍所没有的;刘巧珍所有的良好品质,又正是高加林所不具备的。这些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一个现在还无法解决但将来必然要解决的矛盾。这是一场极其复杂的令人思绪纷杂的人生悲剧,但在复杂的悲剧表象下却隐约地透出生活的某种确定性。

《人生》中对城乡交叉地带的细致描写使其作品洋溢着浓厚的黄土气息,作者对困苦中的情与爱的感受和表现完全遵循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劳动人民的人格美、人物身上潜在的传统关系感人肺腑。使读者产生了情感上的深深共鸣,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作者似乎在带领我们观察陕北农村的现实村落和客观生活,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去体验隐藏在这些善良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伟大情感和优良品德,肯定了传统美德为行为准则而不断进取的追求意识和奋斗精神。

(四)《人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在这幅具有时代的特色触及了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种矛盾的图画中作者能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最美好的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袒露了生活中丑和不健康东西,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在文中高加林的人物塑造上,作者没有回避当时的时代背景——思想文化变革时期,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甚至找出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克服改进。高加林是生活的强者,在他的身上存在着顽强执着精神,也存在着那种自私自利的人生目标。当他在人生十字路口时,找不到人生的航标,而失去了方向。尤其在文中的结尾处,高加林被辞掉后回到他和巧珍经常相见的那座桥上而收笔,这样就给我们的读者和观众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结局也给了我们留下思考。人生道路上不管自己走到哪里,不管自己遇到什么情况,荣与辱,喜与乐,那都是暂时的,千万不要忘掉自己做人的“根本”。高加林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岔路,作者没有特别渲染故意贬低,而是忠实地描写,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小说中。高加林曲折的人生道路,一方面是他思想感情上的原因,也有特定的社会原因,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生奋斗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激励着人们要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环境而不懈的努力。我们要尊重现实,面对历史,尊重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在人生之中要树立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甚至爱情观。高加林这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典型意义的形象,无论是他的逆境和顺境、长处和短处,教训和悲剧都具有发人深省的借鉴作用。

四、结论:

《人生》作者路遥通过对高加林从农村到县城又回到农村的人生变迁和他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的叙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社会内涵、深刻的苦难和理想童话和现实悲剧的矛盾冲突,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索,告诫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要走好自己路,在十字路口时更应做好选择。在这部作品中,路遥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批判现实的文学救赎思想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它的发表标志着路遥的文学之路开始步入巅峰,也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晓红.[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17):56-59.

[2]陈占彪.[人生的悲剧——在文学与生命的舞台上].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7月,第37卷第4期,第44-48页。

[3]路遥.[人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6月。

王利军 陕西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