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平凡的世界》為何“不平凡”

2024-04-15

原標題:《平凡的世界》為何“不平凡”

  近日,根據著名作家路遙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平凡的世界》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正在各大電視台熱播,引發了各方關注和熱議。專家表示,這部作品不僅滿載了那個年代的厚重感,也充滿了新時代的正能量,在時下商業化和娛樂化泛濫的文藝生態裡,《平凡的世界》顯得格外“不平凡”。

  “真善美”觸動幾代人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展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有人做過統計,《平凡的世界》僅從1986年到2000年這15年間,至少已重印過四次。在2005年前后進行的幾次調查都顯示,《平凡的世界》受讀者歡迎的程度,在中國當代文學類圖書、乃至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學類圖書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日前,就讀暨南大學文學院大二的小肖同學告訴記者,他們寢室在集體追一部電視劇,“不是韓劇不是美劇,就是那部鄉村題材的《平凡的世界》!”這部帶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濃烈鄉土氣息的電視劇為何能打動這些“95后”的大學生呢?小肖告訴記者,“‘60后’、‘70后’們喜歡它,或許是因為有很強烈的鄉愁和懷舊情緒在裡邊。而我們則是被主人公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不懈奮斗的人生打動,很勵志,讓心中充滿正能量。”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學經典就是無論在何種語境下都被讀者閱讀的作品,是能不斷讀出“新意”來的作品,是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而其生命力都永不枯竭的作品。在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段吉方看來,《平凡的世界》就是這樣一部作品,“這部作品給人一種力透紙背的沉重感,一直到今天,這種閱讀感染仍然很明顯,特別是多次重讀之后,這種感覺更加深刻,這就是《平凡的世界》能長久地活在讀者心中的原因。”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遇春認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現實主義文學巨著,它在不同的層面上觸動了當代中國讀者的靈魂,“它雖然是近距離反映現實的作品,但它抵達了當代中國人的深層精神心理結構,不僅體現了作家路遙的現實使命感,而且體現了他的民族文化胸襟。”

  經典作品經得起時代檢驗

  日前,文學評論家李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個批評家,我長期忽視《平凡的世界》,充分表現了我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面對《平凡的世界》這部巨著的誕生,文學評論家白燁就曾這樣描述當時評論界的反應,“許多人的眼光都為那些新奇詭異的東西所吸引,對於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樣依然故我的長篇三部曲真不知該說些什麼。”

  對此,李遇春認為,新時期的中國批評界並不是一個同質化的知識共同體,一般而言,以先鋒姿態出現的批評家習慣於漠視和否定《平凡的世界》,認為這部恪守“現實主義”敘事成規的作品陳舊老套,沒有與西方現代派或后現代主義文學新潮接軌,而另一部分比較寬容的批評家則認為《平凡的世界》在我們這個文學多樣化或多元化的年代裡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文學大書,它是那些慣於“審丑”的西洋化現代派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

  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禹建湘表示,《平凡的世界》書寫苦難,是淚水和著泥土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所以這造成了閱讀的偏差性,作品接近現實的寫法,使讀者直面現實的悲涼而不能自拔,再加上路遙平實的寫法,沒有雕琢的文風,使讀者隻關注到他的作品內容而忽視其藝術創作的特點。“文學批評有著某種自足性,天然追逐那些有話題、有標新立異意味的文本。”他認為,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內容的沉重感壓倒性地超過了其藝術的魅力,因此未受到當時追求先鋒性的批評界關注。

  不過,在段吉方看來,“從來沒有哪一部經典作品的確立,是由批評家來厘定的,而是在漫長的時代發展中由讀者大眾的普遍認可構成的。”他認為,《平凡的世界》的批評遭遇恰好說明了它的魅力所在,“倒不是說批評不可信,而是它真正能經得起時代的檢驗”。

  文藝作品要堅持人民主體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許多批評家指出,在商業寫作泛濫的今天,一些作家正在喪失對人民大眾的關注,正在忘卻對社會現實的責任感。受訪學者表示,確立文藝的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就要走進人民的生活,反映當下中國社會中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況,回應當代人的精神訴求,在作品中反映為全社會所普遍認同的時代精神價值觀。

  路遙曾說過:“生活可以故事化,歷史不能編造。”禹建湘表示,《平凡的世界》站在鄉土廣袤的土地上,書寫了農村青年的艱辛與奮斗,展示了農村青年的愛情與夢想,盡管孫少平們所處的時代變了,但《平凡的世界》為我們了解農村、理解農村提供了最佳范本,在路遙平凡的世界裡我們體會到了人類永恆的感情與精神。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