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月亮和六便士》: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

2024-05-30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梦想”和“现实”的冲突,明明想成为一名歌手,结果当上了机械师;明明想成为一名律师,结果成为了一名教师;明明想成为自由作家,结果当上了护士……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用老祖宗的话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选择了这个,就要放弃那个,顾此失彼。

这部由英国小说家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就讲述一个人在面对“理想”和“现实”时的挣扎和抉择。小说的主人公叫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原本过着平凡生活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拥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十七个年头时,思特里·克兰德毫无预兆地离开了妻子,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只身前往巴黎,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众人议论纷纷,猜测各种可能,而真正的原因却是——他想画画。

是的,他想画画。然而他并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只是一直以来他就想画画。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吓掉了下巴,以为他疯了,癫了,脑袋秀逗了。而他呢,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讽刺、挖苦、嘲笑,甚至是侮辱。别人的意见对他,毫无影响。

他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窘迫,好几次险些因为饥饿和疾病而死。而他画的画呢,在别人来看,完全不像个样子。没有人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即便要饿死了,也从不轻易卖自己的画。

在这座城市,唯独有个很蹩脚的画家伯朗士·施特略夫看好他,说他一定会成为艺术家。这个伯朗士·施特略夫虽然只是个三流画家,可是他对艺术却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实际上,他并不适合做画家,更适合做艺术品经纪人,或者经营画廊。而他呢,出身贫困,身上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全家人都以他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而光荣。为此,他在一条走不通的路上疲惫地奔跑着。

伯朗士·施特略夫和思特里·克兰德,伯乐和千里马,伯牙和子期……这个世界上,知音难觅。有时不得不承认,很多东西,刚萌芽时不受人重视,或者说被主流不屑一顾。然后总有一些慧眼独具的人,于千万之中,一眼把它挑出来。

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就像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不是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的。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

思特里·克兰德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一座小岛,与当地的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要么睡觉,要么作画,日复一日。

有些人活着,就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

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一个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不幸的是,他在这申城 感染上了麻风病, 鹰爪、垂足、狮子面。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而他的妻子爱塔自始至终,不离不弃。思特里·克兰德最终身体溃烂而死。临死前,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幅壁画。爱塔依照他的遗言,一把火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用思特里·克兰德的话来说:“我已经画完了。对我没有用了。”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更不怀恨。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年薪百万,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六便士就代表着生活眼前的苟且;月亮则是诗和远方的田野。

在这个混沌的世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月亮——心中的追求。

这部小说抛出的是“不同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和期望”这个耐人深思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现实生活里,更多的人是看着天上的月亮,手里紧攥六便士不放。

大多数最后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纪德在《人间食粮》中说:“要行动,就不必考虑这行为是好是坏。要爱,就不必顾忌这爱是善是恶。”

我觉得这句话形容思特里·克兰德最适合不过。

不审辨所做的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不自疑所喜欢的是善是恶,一切听从内心的本能。无论结果如何,坦然接受。心无旁骛,无所牵挂。

看起来似乎很容易,不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管不顾吗?如果你真这么想,你还是离不开那“六便士”,“月亮”依然高悬,可望,不可及。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