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在细雨中呼喊》:死亡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2024-07-07

发布于:山西省

好书推荐

《在细雨中呼喊》□

那些细小的感情,

像毛细血管一样,

被余华捕捉放大。

1. 作者内容简介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极具洞察力和吸引力,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和写作结构把对现实的批判和人生的思考书写于纸面之上,被称为能够走出时间的作家,是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孙光林的南门少年,一个在原生家庭和童年时光里都找不到归属和温暖的小镇少年。整个故事是以回忆为主线,打乱了时间的顺序,像是用记忆的沙盘还原出了孙光林的童年岁月和成长历程,用余华的话说就是“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而是生活在时间里”

整本书呈现出了一种首尾相接的封闭性叙事方式,以主人公重回南门为故事的起点和终点,中间穿插了南门童年、孙荡岁月、祖父的回忆和结尾回溯四个部分。整本书读来给人一种阴雨蒙蒙的压抑感和平淡叙事的冷静感,余华用平静的文字把一个少年的孤独和那种跳脱出时间之外的冷静描绘的淋漓尽致,是一本打破时间和空间秩序,让现在与未来交汇、回忆与现实碰撞的好书。

2. 书籍概述

余华曾经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读余华的作品的时候,能让人深刻感受到作为局外人的那种客观,同时又不自觉被代入当事人的命运之中。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更耐人寻味的作品,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去讲述沉重的命运,让人笑中带泪,久久不能释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中,余华不仅关心作为人这个群体活着的意义、在命运的无常下所做的抗争,更加特别的是对女性所处的地位、所经历的不幸,所面临的抉择做出十分人性化的思考。

90年代早已经过去,90年代的女人却活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活成了千千万万女性的影子,用她们既定的方式生活着,可悲可怜又可叹。

故事中的“我”六岁时被父母送养,12岁时因养父母家庭的变故不得已再次回到故乡,一去一回之间,以儿童视角对荒诞又心酸的事实进行阐述,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沉重与无奈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刻画的三个女性,走在不同的人生路上,却无一幸免地遭受到命运的接连打击,她们可悲又可怜。在90年代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余华关注到的不只是女性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她们的生存状态,更多的是企图通过刻画不同女性的悲苦命运,唤起人们对女性群体的关注,唤醒女性的人格自觉。

《在细雨中呼喊》故事发生在嘉兴海盐县,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之后随父母迁居到海盐,在海盐的生活经历,使得的这一部长篇小说如同自传般真实。

“当我虚构的人物越来越真实时,我忍不住会去怀疑自己真正的现实是否正在被虚构。”

“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女性生活和命运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余华作品《在细雨中呼喊》里的女性是孤独无依的,在时代的冷雨中呼喊,独自走向空旷、没有回声的黑夜……

在细雨中呼喊

董语文

3.金句摘抄

1、“死亡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2、“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度外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向后,并改变这我们的模样。”

3、“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的人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

4、“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1、我不再装模做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2、风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3、我们宁静地看着月亮在幽深的空中漂浮,接近云彩时,那块黑暗的边缘闪闪发亮了,月亮进入了云彩。

4.内容感悟

在余华的笔下,人物永远都充满了矛盾,他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不断地挣扎,在欲望和道德之间不断地纠缠。文中的人物做了许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尔后又在他们的内心中不断地接受自我的惩罚。例如:自私自利的孙广才会在深夜时跑到妻子的坟前痛哭;看不起孙学平的孙光平会默默地帮孙学平交学费;没心没肺的苏杭会对取笑苏宇的同学大打出手;揍了孙学平的王立军,也因心存愧疚而原谅孙学平打碎酒盅。现实的无情,反衬出人性仍有温情存在。

作为小说人物刽子手,《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中,余刽子手共写死了9个角色,并且对死亡进行具体的描写。每个角色的死法各不相同,余华似乎用极其平淡语气向我们诉说着死亡这回事,这其中有被河流带走的孙光明,有掉在粪坑里“在最肮脏的地方以最肮脏的方式死去”的孙广才,有预知死亡并且期待死亡的孙有元,还有因偷情被揭发,奋起自杀的王立军。

而文中最巧妙的,当属余华对死亡的描写。余华似乎常能找到一种准确的比拟,来帮助大家对于死亡的理解。其中对苏宇死亡的描写极为细致,似乎我们可以从文字中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将死之人那股深深的绝望。

“我的朋友用他生命最后的光亮,注视着他居住多年的房间,世界最后向他呈现的面貌是那么狭窄。”

“苏宇的身体终于进入了不可阻挡的下沉,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开始旋转。在经历了冗长的窒息以后,突然获得了消失般的宁静,仿佛一股微风极其舒畅地吹散了他的身体,他感到自己化作了无数水滴,清脆悦耳地消失在空气之中。”

——《在细雨中呼喊》苏宇之死

“祖父晚年的形象就像一把被遗弃的破旧椅子,以无声的状态期待着火的光临。”

——《在细雨中呼喊》风烛残年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快速提分,贴心陪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