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2021 年生猪产业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2024-09-16

   摘 要:2021 年是我国生猪产业遭遇最强烈“猪周期”影响的一年,也标志着规模化生猪养殖进入激烈竞争的新时期。本文总结了本年度国内外生猪产业生产与贸易概况,分析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2022 年生猪产业发展趋势,对未来生猪产业发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国内外生猪生产与贸易概况


  1.1 国际方面

 

  生猪生产方面,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1 年世界猪肉产量为10 610 万t,同比上升10.81%。中国、欧盟(27 国)、美国的猪肉产量占世界的77.51%,同比略降,其中,中国占43.35%,同比上升5.4 个百分点,欧盟占22.32%,同比下降2 个百分点,美国占11.84%,同比略降。

 

  美国: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猪肉出口下滑影响,2021 年猪肉产量1 256 万t, 同比下降2.27%。预计2022 年的猪肉产量与2021 年持平,约1 250 万t。

 

  加拿大:加拿大猪肉产量维持平衡,2021 年猪肉产量215 万t,同比增长1.65%。预计2022 年猪肉产量维持在215 万t 左右。

 

  巴西:因经济持续复苏、饲养成本较低等利好因素,巴西养猪业持续强势增长,2021 年猪肉产量达到433万t,同比增长4.85%。预计2022 年猪肉产量持续上涨达到445 万t 以上。

 

  欧盟:中国是欧盟猪肉主要出口目的地,2021 年1—4 月份由于中国猪肉价格处于高位对进口需求较高,欧盟的生猪屠宰量有所提升,但受到中国2021 年4 月以后的猪肉价格下跌以及进口猪肉需求下降的影响,下半年欧盟生猪屠宰量及生猪价格出现明显下滑态势。2021 年欧盟猪肉总产量2 368 万t,同比增长1.98%,预计2022 年产量在2 360 万t 左右。

 

  俄罗斯:由于对非洲猪瘟防控成效不断改善及强劲的国内需求等利好因素,俄罗斯猪肉产量近年来持续强势增长,2021 年猪肉产量达370 万t,同比增长2.46%。预计2022 年猪肉产量与2021 年基本持平。

 

  在生猪贸易方面,2021 年世界猪肉贸易量略有下降,为1 163 万t,同比下降0.81%。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计数据,2021 年中国猪肉进口量为450 万t, 同比下降14.79%,为世界最大猪肉进口国,占全球进口量的38.69%, 同比下降6.35 个百分点;日本进口量为140 万t,同比下降0.85%,占全球第2 位,份额为12.04%,与2020 年持平;墨西哥进口量110 万t,同比上升16.40%,占全球9.46%,同比上升1.40 个百分点;韩国进口量为55 万t,同比下降0.72%,占全球4.73%,与2020 年基本持平;中国香港进口40 万t,同比上升5.82%,占全球3.44%,同比上升0.22 个百分点;菲律宾进口量50 万t,同比上升199.40%,占全球4.30%,同比上升2.87 个百分点。

 

  从猪肉出口情况来看,2021 年世界主要猪肉出口国欧盟和美国的出口量均有所下降,巴西猪肉出口量创历史新高。欧盟对外猪肉出口量500 万t,同比下降3.23%;美国猪肉出口量326.5 万t,同比下降3.61%,其中墨西哥、中国和日本是美国猪肉主要出口国;巴西猪肉出口量达113 万t,同比增长10.78%;俄罗斯的猪肉出口量为12.4 万t,主要出口至越南、乌克兰等地。

 

  1.2 国内方面

 

  2021 年生猪出栏大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生猪出栏67 128 万头,同比增加14 424万头,增长27.4%;猪肉产量5 296 万t,同比增加1 183万t,增长28.8%。2021 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4 922 万头,同比增长10.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 329 万头,同比增长4.0%,分别达到2017 年末的101.7% 和96.8%。随着出栏量的增加,预计2022 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仍将面临下行压力,不排除2022 年4 月份前后猪价再次探底。

 

  在生猪贸易方面,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 年我国猪肉及猪杂碎进口总量500 万t,同比下降12.74%,其中猪肉进口量371 万t,同比下降15.49%;冻猪杂碎进口量129 万t,同比下降3.73%。

 

  2 2021 年生猪产业发展状况


  2.1 生猪产业特点


  2.1.1 生猪产能恢复超预期,价格大幅下跌,国家出台产能调控政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2 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3 911 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9 915万头,同比增长29.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 564 万头,同比增加935 万头,增长25.7%。生猪存栏恢复到2017 年末的99.4%,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2017 年末的102.1%,生猪产能恢复目标提前半年完成。

 

  2021 年1 月6 日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36.94 元/kg,2021 年10 月6 日跌至10.63 元/kg,每千克下跌26.31元,跌幅达到71.22%,创2019 年4 月以来新低。虽然10 月中旬以来猪价有所反弹,但截至12 月末,猪价又跌回至16.0 元/kg 成本线附近。

 

  为应对“猪周期”的负面影响,9 月份农业农村部颁布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提出:“十四五”期间,以正常年份全国猪肉产量在5 500 万t时的生产数据为参照,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各地随后也陆续出台了配套政策。

 

  2.1.2 猪肉进口仍维持高位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表明,猪肉进口总量有所下降,但与非洲猪瘟疫情前正常年份120 万t 左右的进口水平相比,仍然增长2 倍以上,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22 年1 月1 日起,我国猪肉进口税率将从8% 上调至12%,预计2022 年的猪肉进口量为200 万~250 万t。

 

  2.1.3 种业振兴成全行业热点

 

  品种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种业科技贡献率达30%~50%。2021 年国家出台种业振兴方案,作为一项长远谋划方案,将持续围绕资源保护、科技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开展工作,2021 年重点开展畜禽遗传资源的普查,着手构建企业阵型,部分地区加快了区域性种公猪站的布局。《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 年)》于2021 年4 月由农业农村部颁布实施。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全国各地将陆续出台相应的种业振兴方案。

 

  2.1.4 非洲猪瘟等主要疫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但防控压力仍然较大

 

  2021 年共报告发生家猪疫情15 起,大多与生猪调运有关。田间非洲猪瘟病毒呈现毒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大了非洲猪瘟防控的难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流行性腹泻在部分地区流行面较广,是影响养猪生产效益的主要疫病。前者造成母猪流产和保育猪的高死淘率,后者引起哺乳仔猪高死亡率。猪格拉瑟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影响养猪生产的主要细菌性疫病,造成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效果不佳。因抗生素限制使用,猪场的细菌病发生呈现抬头趋势,特别是一些条件性致病菌引起的临床疾病(如巴氏杆菌病)。养殖密度增加导致生物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尤其是立体式养殖模式(楼房养猪)给疫病防控带来很大的压力。

 

  2.1.5 饲料粮安全备受关注,大力推广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无抗时代饲料监管日趋成熟

 

  粮食安全的核心是饲料粮安全,2021 年初豆粕大幅度涨价,玉米也随之上涨,给我国饲料粮供给带来严峻挑战。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对这一局面提前预判,在2021 年3 月15 日发布关于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的通知,下达了《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4 月17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和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充分发掘利用本土饲料资源,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日粮配方结构。全国饲料行业十大领军企业和三十强企业代表公开发出“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共同维护饲料粮供给安全的倡议”。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

 

  为加强无抗时代饲料监管,建立了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为核心,《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等配套规章制度相结合的饲料法律法规体系,推进饲料禁抗和锌铜等微量元素减量化,并出台了《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2.1.6 智慧养殖成行业关注热点,亟需相关标准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生猪养殖提质增效的双要素驱动下,RFID耳标识别、大量新型传感器和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猪只识别、体重测量、猪只体温等生物学检测,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新型智能温控系统、节水粪尿收集和输送系统、楼房猪场等不断应用。基于4G/5G 通讯的数据传输方式推动了远程、无人、实时的猪舍环境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巡检等也进入应用阶段。但智能化养猪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产品还停留在数据采集和简单分析层面,缺乏关键性的多维数据互联互通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亟需完善相关的技术规范。

 

  2.2 生猪产业存在问题


  2.2.1 价格大幅下跌,饲料原料成本上升,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资金链承压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6 月份开始生猪价格跌破成本线,行业进入亏损期。6—10 月份生猪养殖连续5 个月亏损,各月份的头均亏损额分别为129、43、67、291、310 元。10 月初生猪价格一度跌到每千克不足11.0 元,出栏一头130 kg的商品猪,亏损额可达600 元左右。与此同时,前11 个月,玉米、豆粕、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分别为2.91、2.59、3.64 元/kg,同比分别上涨12.8%、8.9% 和8.3%。养殖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面临巨大资金链压力,多数上市猪企亏损严重,甚至出现部分企业通过降薪、缓薪、裁员等方式来应对行业寒冬。

 

  2.2.2 非洲猪瘟防控压力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等疾病双阴种猪供应压力大

 

  尽管通过实施分区防控,“点对点”调运等政策措施,非洲猪瘟防控取得较好成果,但农贸市场、屠宰场等环境污染面仍然较大,为应对这些挑战,生猪养殖场通过多道防线、强化环境消毒等措施,导致每出栏1 头育肥猪养殖成本增加100元以上,防控压力大。同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等的发生也严重影响养猪生产效益,尽管国家多年来在国家核心育种场推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等垂直传播疾病净化,但双阴种猪的供应仍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2.2.3 养殖废弃物日趋集中,粪污处理与利用压力大

 

  随着国家加大畜禽粪污治理力度,通过重点支持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着力治理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3%。但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提升,全面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仍困难重重:一是由于我国生猪主产区土地十分有限,导致种养结合不紧密,规模化猪场尤其是大型猪场,粪污消纳土地严重不足,粪污还田利用难。二是沼气发电上网难且成本高,多余沼气直接排空,增加猪场碳排放。三是粪污处理达标排放标准越来越高,企业承受压力大。随着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启动,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对粪污工业化处理水平和种养结合提出更高要求,急需低排放粪便、低成本处理技术。

 

  2.2.4 生猪屠宰行业集中度低,“调猪”向“调肉”转变难度仍然很大

 

  新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经2021年5 月19 日国务院第136 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1 年8 月1 日起施行,通过条例贯彻实施,规范生猪屠宰,加强监管,推动生猪屠宰业健康发展,依法保障食品安全。2019 年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总数下降至5 005 家,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约2 205 家,前5 家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国总屠宰量的6.1%,集中度低,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国总出栏量的比例仅为30%~35%,相对较低。受屠宰政策、市场、消费方式等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屠宰产能布局主要分为3 类:一是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半径1 000 km 以内的省份(如河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西等);二类是猪肉消费能力和供应能力较强的沿海省份,如山东和广东;三类是生猪出栏数量多的内陆省份,如四川、河南和湖南等地。受地方保护的影响,中小屠宰企业整合难,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屠宰行业治理难、市场价格恶性竞争、大型屠宰企业生存压力大等问题。尽管在我国北方省份冷鲜肉消费广为接受,但在南方省份热鲜肉消费仍占主流(70%以上)。受非洲猪瘟的影响,超长距离(1 000 km 以上)的活猪调运大幅下降,但中短距离(500 km 及以下)的跨省跨区活猪调运仍较普遍,年调运活猪数量仍在8 000 万头以上,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引导和监管来控制活猪调运。

 

  3 2022 年生猪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生猪产能快速恢复,供给惯性增加,利润空间收窄,后期稳中有降,进口量明显减少


  3.1.1 生猪产能稳中有降

 

  受价格下跌、生猪养殖出现亏损局面影响,2021 年3 季度以来,全国生猪产能持续调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 329 万头, 较2021 年6 月份的4 564 万头下降235 万头,降幅为5.1%;与农业农村部《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所确定的正常保有量水平相比还高出229 万头,幅度为5.6%。预计2022 年春节之后生猪价格还有下跌空间,生猪产能将持续稳中有降。

 

  3.1.2 猪肉产量仍将惯性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6 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本轮生猪产能恢复以来的峰值,2022 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仍会处在惯性增长区间。2021 年底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4 922 万头,同比增长10.5% ;与2021 年6 月份相比,增加1 011 万头,增长2.3%。在不考虑出栏体重变化的情况下,2022 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也将较2021 年下半年增长2.3% 左右,全国猪肉市场供应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征。从全年来看,猪肉产量将高于2021 年水平,供需形势将由宽松转向均衡,猪价前低后高。

 

  3.1.3 猪肉进口量将明显减少

 

  2021 年前3 个季度,猪肉市场价格经历了超预期下跌,一些进口冻肉贸易商因误判市场行情,未缩减进口量级,导致亏损较为严重。2022 年上半年,随着生猪市场供应逐步增加,预计国内冻肉价格总体仍呈下降趋势,进口关税也从8% 提高到12%,进口商利润空间受限,订单数量会随之减少。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年猪肉进口数量将出现明显下降。

 

  3.2 种业振兴的关键之年

 

  随着国家种业振兴方案的出台及各省陆续出台相应方案,2022 年将成为我国种业振兴的关键之年。在猪种资源普查基本完成的情况下,2022 年重点是资源鉴评。为提升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种公猪站的建设在政府的推动下成为国家或区域性良种繁育体系完善的重点,2022 年将重点建立以种公猪站为纽带的种猪育种体系,完善种猪遗传资源的共享机制,推行种猪联合育种新模式,保障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根据国家企业阵型,国内大型生猪种业集团将重点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将是政府扶优企业的重点。

 

  3.3 非洲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流行性腹泻仍然是影响我国生猪生产的三大疫病

 

  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面广,临床毒株多样且复杂,非洲猪瘟仍会持续发生,首要任务是消除污染源和有效防控。高层楼房养猪给猪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局部高密度饲养、通风系统、粪污处理方式和处理能力等,将改变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如何早发现、切断病原外部传入和控制内部疫情传播,是猪病防控面临的新难题。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流行性腹泻虽然不会造成大面积疫情,但临床疫情不会消停,危害依旧。在进一步强化养殖场外部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猪场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污染,切断病毒在猪群间的循环和传播,是生猪养殖者面临的主要工作。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实施猪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势在必行。

 

  3.4 继续推进饲料精准配方,加大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和新型替抗产品研制

 

  饲料成本占整体养殖成本的60%以上,是节本增效的关键点。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针对精准营养开展了“猪禽动态营养需求与营养精准供给技术”和“猪禽饲料营养价值精准评定与饲料精细化加工技术”的研究,助推精准营养理论和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产学研相结合,为精准营养的应用和饲料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各地有丰富的豆渣、酒糟、薯类淀粉渣、甜菜渣、甘薯渣、苹果渣等糟渣、废液类饲料资源,树叶、嫩枝、树籽等林业饲料资源,以及血粉、肉骨粉等动物下脚料可供开发应用。2021 年药物饲料添加剂全面退出,抗生素替代品或无抗饲料技术将长期成为研究热点和重点。2022 年重点集中在生物型饲料的研发,提高对原材料精细化处理在内的饲料加工工艺能力。围绕调养机体、健康肠胃、改善消化、强化营养、增强免疫等研究目标,加快集成推广全链条抗菌药减量替代技术规程,推广新型抗菌制剂、生物饲料、酶制剂、植物提取物等综合替抗技术。

 

  3.5 减少生猪养殖碳排放,实施养分平衡管理,做好臭气控制

 

  养殖业拥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与畜牧业供应链相关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总计约71 亿t 二氧化碳当量,占人类造成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5%。通过采用规范管理和先进技术,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可达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 年,畜禽废弃物利用率达80%;规模化养殖场氨总量降5%。全国畜牧总站印发《规范畜禽粪污处理降低养分损失技术指导意见》提出规范粪污处理,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猪场粪污处理利用重点是种养结合后养分平衡管理、智能化管理、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等。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应关注总氮的去除,短程硝化- 厌氧氨氧化技术将会是畜禽养殖废水研究与应用的热点。甲烷减排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部分。在“碳中和”和中美达成格拉斯哥气候行动联合宣言的形势下,国家可能出台甲烷限量排放标准,厌氧处理产生沼气直排将会受到限制。

 

  4 2022 年生猪产业发展建议

 

  “种业振兴”与“产能调控”是2022 年生猪产业发展的主旋律。结合国家各项政策,提出2022 年生猪产业发展建议如下:

 

  4.1 稳政策、稳预期,构建生猪稳产保供的长效机制

 

  稳价格关键在于稳生产,稳生产关键在于稳产能,稳产能关键在于稳母猪。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要从政策上稳定从业人员的预期。2022 年重点是落实产能调控方案,细化落实方案,稳定落实财政、金融、用地、环保等长效性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市场化调控机制,防止“急转弯”、“翻烧饼”,让养殖主体有稳定的政策预期。同时,养殖场(户)亏损严重地区,要适时出台临时救助补贴、贷款贴息补助等政策,帮助养殖主体渡过难关,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合理的区间。

 

  4.2 围绕国家种业振兴,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建立社会化供精为主导的新型良种猪繁育体系

 

  结合《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 年)》的实施,从核心场(种公猪站)的遴选、核验、核心育种群的持续选育,到新品种培育、新育种素材创制等,乃至地方猪资源普查与鉴评,全力服务国家生猪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在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推动高级别生物安全、社会化服务高标准种公猪站的建设,建立可靠、透明及可溯源的精液供应物流体系,推动社会化供精全面覆盖。建立以核心种公猪站为纽带的区域性联合育种利益共同体,形成以种公猪基因传递为主、父母代母猪内循环供应的新型良种猪繁育体系。借助区域种公猪站提供优质、安全的精液,解决中小规模猪场优质种猪基因来源问题。

 

  然而,国家和各省区生猪种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布局,特别是在种公猪站建设布局上,需要严格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确保“高安全、高质量、按需布局”,吸取我国种公牛站建设的经验教训,才能保障种公猪站真正发挥种猪繁育体系建设的核心纽带作用。

 

  4.3 推进国家核心育种场疾病净化,持续优化非洲猪瘟防控策略

 

  为保障种业安全,加快推进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猪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工作。从国家层面出台鼓励和支持猪病净化场、无疫小区建设猪场的政策和资金力度,调动全社会各种资源共同努力,做好种猪场源头疫病的净化,保障我国种猪育种的可持续性以及遗传潜力的发挥。

 

  同时,优化非洲猪瘟综合防控策略,持续跟踪监测非洲猪瘟病毒的变异情况与趋向,加大中小型养殖场(户)非洲猪瘟疫情监测与处置力度,明确非洲猪瘟防控的近期目标和任务,推动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和无疫区建设、评估和认证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屠宰企业非洲猪瘟病毒的污染以及造成的次生污染。

 

  4.4 完善减抗替抗产品评价,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构建饲料业数字化体系

 

  组织全国高校、科研机构、饲料和养殖企业,对现有替抗产品围绕调控靶标进行系统梳理,遴选若干替抗产品及其组合,在大、中、小规模猪场开展大规模生产性验证评估,从中择优在全国进行推广。研究生物发酵饲料的营养参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目标产物或指标可量化检测评估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方法,开展生物发酵菌株和发酵原料的合规性、安全性调查分析,为实施生物饲料产业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缓解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减少大豆进口依赖,采取类似饲料端禁抗和养殖端兽用抗菌药减量的举措,推进低蛋白日粮技术应用。站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适时将国家标准《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GB/T 5915-2020)由推荐性标准提升为强制性标准,在全国范围启动实施低蛋白日粮技术应用或饲料环保化行动。

 

  以数据采集、传输、计算、存储、分析、安全和应用的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数据计算和分析实现业务创新,将原料营养含量、加工工艺参数、饲料配方和生产成绩等业务问题,转化成数据可分析问题,实现技术研发数字化转型,建立饲料业数字化体系,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提高饲料转化利用效率。

 

  4.5 提升中小养殖户技术水平,建立智慧养殖技术标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中小养殖户仍将是我国生猪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国家产能调控方案,继续推广以大带小的技术提升模式,引导养殖户降本增效,减少亏损,提升中小养殖户的技术水平,推动全行业实施数字化、信息化和管理智能化,加大智慧养殖相关装备和技术研发与推广政策支持,促进生猪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建立智慧养殖生猪养殖示范园区,推广先进环控技术和解决方案,促进生猪产业走向标准化、智能化与信息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

 

  推广源头控制技术,改进饮水方式,推行干清粪和节水冲洗设备及智能化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压减污水产生量。推广液态粪污浓稀分流- 沼气发酵新技术,提高冬季沼气发酵效率;打通沼气利用通道,提升沼气发酵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完善种养循环利益补偿机制,加大粪污、沼肥利用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激励粪污资源化利用,保障第三方粪污处理、配送、施用主体的收益。

 

  4.6 延伸生猪产业价值链,提升行业竞争力

 

  2021 年12 月14 日,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 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奶牛、生猪、家禽养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8%,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8% 以上,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生产经营集约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规划将生猪产业定位为万亿级产业,年产值1.5 万亿以上,确保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 左右、产能稳定在5 500 万t 左右,着力提升发展质量,缓解“猪周期”波动。围绕上述目标,结合“调猪”往“调肉”方向转变,优化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布局,加快生猪产业价值链延伸,是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