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任泽平:猪周期的逻辑与展望

2024-06-28

  意见领袖丨任泽平团队

  2021年11月至今,猪价进入“W”筑底阶段,边际企稳。2022年4月为第二次筑底,22省市猪肉均价从4月低点18.92元/千克涨到7月1日24.21元/千克,涨幅28.0%。生猪期货价格亦从4月底16080元/吨涨至7月4日22755元/吨,涨幅41.5%。

  我们判断,从3-4年一轮的猪周期看,2022年4月猪周期二次筑底,当前或已进入新一轮猪周期的筑底上行期,这与产能去化时间规律相印证。预计未来价格温和上涨,但不具备快速大幅上行的条件,主因产能去化程度不深、且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叠加保供稳价措施出台,未来涨幅取决于产能去化程度。

  今年初我们重点推荐猪周期,逐步被市场验证,明显跑赢大势。

  1   猪周期的逻辑

  1.1  猪周期的产生

  猪周期是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现象。具体而言,猪肉价格上涨时,养殖户会扩大产能,增加能繁母猪,推动生猪存栏量上升,育肥成熟后生猪出栏量增加,猪肉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养殖户观察到猪肉价格下降,减少产能,淘汰能繁母猪,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下降,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重新回升,周而复始。

  猪的生产周期决定了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历时3-4年,同时在一年之内受节假日和气候影响呈现出小周期波动。能繁母猪代表产能,生猪存栏代表库存,扩大生猪供应先要扩大产能。从猪仔成为后备母猪需7个月达到可繁殖状态,1头母猪生产一胎需要5个月左右(妊娠期114天、哺乳期20天、空怀期14天),母猪产仔再经过1-2个月的保育期和5-6个月的育肥期,生猪可出栏。从补栏母猪到增加猪肉供应需18个月左右,因此一轮猪周期约3-4年时间。可根据当月生猪存栏量推断未来半年的生猪供给。

  猪周期的本质是供需关系,需求端总体稳定,关键在供给端。我国以散户养殖为主体的环境放大了价格的波动性。

  需求端,长期受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影响,短期受季节性饮食习惯、流行疫病、食品安全和消费替代效应等影响。近年全国居民猪肉年均消费量基本稳定,疫情期间有所下滑。

  供给端,主要是生猪养殖呈周期性波动,此外,政策干预(环保、财政补贴、收储投放制度)、天灾疫病等因素放大供给波动。

  我国的养殖业以农户散养为主,生产者同质程度较高,行业集中度低,单个生产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较弱,更容易“追涨杀跌”,且防疫技术、资金不足,更容易大起大落,猪肉价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蛛网周期的特征。

  近年来,我国推行了规模化养殖策略,鼓励养殖厂扩大产能,同时不断缩小普通养殖户的规模,但我国散户养殖占比较高、规模化养殖率不高的格局尚未改变。规模化养殖相对于散养户存在规模效应,且管理、技术和资金等更具优势,有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减少散户养殖的盲目性。散户养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老龄化率提高、资金和技术匮乏等将逐步萎缩。据农业部数据,2020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57%;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9月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2022年和2025年,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到58%左右和65%以上。

  生猪养殖处于产业链中游,上游主要有种植业、饲料、兽药疫苗等,下游主要是屠宰场和肉制品加工厂等,产业链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达万亿以上。当前生猪养殖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自繁自养”,典型如牧原股份;另一种是“公司+农户”,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兽药及技术人员支持,待生猪长到出栏体重后由公司负责回收销售并给农户支付代养费,如温氏股份新希望等。

  1.2  猪肉价格波动与CPI高度相关

  从历史数据看,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和CPI波动高度相关,是考察和预测CPI波动的关键指标。2008年至今,猪肉价格和CPI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远高于CPI篮子中的其他商品。

  猪肉价格走势和CPI高度相关主要源于猪肉在CPI篮子中占比较高。目前猪肉在CPI篮子中的比重约为2%,考虑到食品类商品在CPI篮子中总比重约为30%,且CPI篮子中商品种类众多,猪肉作为单一商品的比重是很大的。此外,CPI篮子中的部分商品如服装、家用器具等商品价格一般比较稳定,周期性不如猪肉价格强;另一些商品如房屋租赁费用价格的波动周期长于猪肉价格变动周期,这使得猪肉价格的周期性变动在CPI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成为影响CPI的重要变量。

  2022年5月猪价同比-21.1%,对CPI拖累在逐步减弱,影响CPI0.34个百分点。剔除猪价后,CPI同比2.9%。

  1.3  2006年以来的四轮猪周期回顾

  2006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四轮“猪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每轮猪周期基本上在3-4年,下行时间略长于上行时间,主因下行阶段利润虽有下行,但只要未亏损,养殖户退出的意愿不强;二是每轮猪周期均伴随疫病助推;三是规模化和技术进步导致需要的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下降,因此新一轮猪周期产能恢复后对应的存栏量将低于前期。

  第一轮“猪周期”是2006年中-2010年5月,历时4年,其中上行周期2年,涨幅132.6%,下行周期2年。2006年初猪肉价格持续处于低位,致使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养殖户亏损严重,永久退出,大量母猪被淘汰。2006年全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下降3.6%,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2.6%。在大规模的产能出清后,生猪数量开始逐渐传导至猪肉供给端。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延缓了补栏速度。因此,猪肉价格从2006年中开始企稳回升,2007年全国22个省市的猪肉平均价格为18.8元/千克,较上年上涨41%;加之春节等短期因素作用, 2008年3月猪肉价格达到25.9元/千克的高点。此后,猪肉价格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09年甲型H1N1(猪流感)爆发,2010年出现瘦肉精和注水猪肉等食品安全事件,公众的消费信心受挫,需求阶段性下降,对猪肉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制。2010年6月,全国22个省市猪肉平均价跌至15.5元/千克的低点。

  第二轮“猪周期”是2010年6月-2014年4月,历时约4年,其中2010年6月-2011年9月为上行周期,历时15个月,涨幅98%,2011年9月-2014年5月为下行周期,历时32个月。这个周期是相对经典的猪周期,价格主要受到猪周期内生动力推动,外部干扰因素较少。在前一个周期的影响下,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自2009年起开始下跌,进入2010年,对猪肉供给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开始攀升。2010年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580万头,为周期内低点。13个月后,猪肉价格迎来周期内高点,2011年9月,猪肉价格攀升至30.4元/千克。随着猪肉价格的高涨,养殖户纷纷增加能繁母猪存量,猪肉价格又一次进入下行通道,并一直持续到2013年上半年。为了稳定猪肉价格,2013年5月,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开启冻猪肉收储工作,提振了市场信心,短期价格有所恢复。2014年猪肉价格再次下行。

  第三轮周期是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历时4年,其中2014年5月-2016年5月为上行周期,历时2年,涨幅76.6%,2016年5月-2018年5月为下行周期,历时2年。2014年底猪肉价格迈过W型底部,开始进入上升区间。由于201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开始进入持续性的下降通道中,2015年上半年爆发猪丹毒疫情等使得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上行至2016年5月。此轮猪周期的特点是受环保和规模化影响,猪肉价格上行并未带动生猪显著补栏。因为环保压制补栏,同时规模化养殖提升了产业效率,一方面提升了生猪的单体重量,另一方面使得能繁母猪提供的仔猪数量上升,因此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2016年生猪存栏下半年略回升3%,生猪屠宰量未受到明显影响。猪肉价格自2016年中开始下降,并在2018年中完成筑底。

  第四轮周期为2018年中-2022年4月,历时近4年,目前“W”型底已经出现。本轮猪肉价格受到非洲猪瘟、环保限产政策、猪周期内生上涨动能、规模化养殖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涨幅大,速度快等特点,价格上涨幅度为历次猪周期之最,堪称“超级猪周期”。自2018年年末以来,我国生猪存栏降幅不断扩大,在2019年达到同比-40%的历史低点,并带动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猪肉价格从2018年年中的16元/千克上升至2019年末的56元/千克,涨幅为250%,为历次猪周期的最大涨幅。2021年初,猪肉价格持续下降,两次“W”型底均已出现,本轮“W”型底第一次探底是在2021年10月份,第二次在2022年4月。

  2  未来展望:猪周期或已进入筑底上行期,未来涨幅取决于产能去化程度

  我们判断,2022年4月猪周期二次筑底,当前或已进入新一轮猪周期的筑底上行期,这与产能去化时间规律相印证。预计未来价格温和上涨,但不具备快速大幅上行的条件,主因产能去化程度不深、且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叠加保供稳价措施出台,未来涨幅取决于产能去化程度。

  2021年11月至今,猪价进入“W”筑底阶段,边际企稳,同比负向拉动收窄。2022年4月为第二次筑底,22省市猪肉均价从4月低点18.92元/千克涨到7月1日24.21元/千克,涨幅28.0%。生猪期货价格亦从4月底16080元/吨涨至7月4日22755元/吨,涨幅41.5%。5月CPI中猪价同比-21.1%,影响CPI0.34个百分点,对CPI拖累在逐步减弱,预计后续对CPI拖累继续减弱。

  产能已进入去化阶段。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分别自2021年6月和2022年12月拐点下行、但处于历史高位。

  一方面,根据猪周期的时间规律,能繁母猪传导至猪价需要10个月左右,与今年4月猪肉价格二次探底相互印证。能繁母猪存栏从2021年6月高点4564万头降至2022年5月4192万头,5月同比-8.2%。生猪存栏从2021年12月4.5亿头降至2022年4月4.2亿头,4月同比-0.2%。

  另一方面,拉长时间跨度看,近两年生猪出栏量快速恢复,反映产能处于历史高位水平。2018年以前我国每年累计生猪出栏量接近7亿头左右,在非洲猪瘟影响下,2019、2020两年生猪累计出栏分别仅5.4亿、5.2亿头,出栏缺口约达2亿头。在非洲猪瘟逐渐缓解、环保限产政策有所放松、猪周期价格上涨促进散户加大养殖力度、规模化机械化养殖产能加速上马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21年生猪出栏共6.7亿头,年度出栏缺口得到大幅缓和。

  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价格主要观察以下三个关键变量:

  一是,产能加速去化预期。当前生猪产能绝对量位于历史高位;生猪存栏绝对值和能繁母猪存栏绝对值都在历史高位附近。目前生猪存栏约4.2亿头(4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约4192万头(5月份),仍接近上轮猪周期2014-2015年存栏高点。

  从历史猪周期看,2014年和2018年开始的两轮猪周期都是经历了2-3个季度的快速产能下降才开启价格大幅上行。其中能繁母猪产能的同比降幅连续多个月维持在-20%以上,产能快速去化,也给猪价上行创造了空间。

  二是,猪粮比价。当前猪粮比虽有回升,但仍处低位或压制产能扩张意愿。2021年6月猪粮比跌破5,进入一级预警区间。随后低位震荡,最低达到3.93(2021年10月)。截至2022年7月1日,猪粮比6.63,虽边际有所缓和,但仍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区间。猪粮比维持相对低位,会侵蚀养殖利润,警惕其对后续产能持续扩张形成压制。

  三是,大企业利润、生猪销售数量等。牧原股份、新希望、温氏股份等大型企业由于其本身存在的批量化科技养殖优势,在猪周期中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的行业集中度较上一轮有所提升,据农业部数据,2020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57%。从公开整理的数据来看,2021年全国TOP前20猪企市场占有率20%左右。

  目前,新希望销售生猪104.56万头,同比50.8%;温氏股份销售肉猪132.34万头,同比38.3%;牧原股份销售生猪586.3万头,同比89.3%。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