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Mysteel参考丨2023年生猪市场消费形势展望

2024-07-01

概述: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以来,国内生猪产能严重受损,9个月时间(2018年12月-2019年9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骤减1261万头,生猪出栏量也由2018年的6.9382亿头减至2020年的5.2704亿头,降幅高达24.04%。

但“非瘟未好,又患新冠”,2020年年底新冠病毒爆发,国内经济严重受创,猪肉消费量由正常年份的5600万吨左右,降至2020年的4550万吨,降幅18.75%。供需两端轮番受创,使得2023年生猪市场走向愈发扑朔迷离。

2023年,虽防疫措施优化,但消费并未明显回暖,各地不时出台的消费刺激政策,商家五花八门的消费刺激手段,似乎尚未翻起多少“浪花”。在此背景下,生猪市场消费形势将如何演变?本文将从人口、政策、产业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猪肉消费根本:人口及人均消费

猪肉作为饮食消费为主的农副产品,其消费形势难以直接、短频次地进行观察。供应量能通过生猪出栏量、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仔猪出生量、配种率、MSY、PSY等指标进行多维度观察,但需求情况一直缺乏比较明确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指标体现,所以更多的需要借助宏观、产业指标以及替代品数据进行观察。

图1:2020-2022年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单位: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因猪肉产品的食用消费属性,其消费量的多少主要参考人口数量、就业人数及人均收入情况,猪肉消费的增长主要由人口和人均消费的增长来驱动。

因近几年人口增长的局限性,人口增长带来的猪肉消费提升主要出现在2020年以前。2020年以后,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加重,65岁以上人口占比由6.80%(2000年)增加至14.86%(2022年),在人口增长趋缓、甚至于2022年出现负增长(-0.6‰)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对于猪肉消费的驱动力是很有限、甚至是负作用的。

那么,猪肉消费的核心驱动就归结于“人均消费”的变化,即居民收入、产品价格、消费习惯和偏好的改变等等因素。

表1:2017-2022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就业人数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0-2022年受新冠病毒影响,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大幅减少,减少幅度在14.6%-47.2%。同时,自2018年开始,国内就业人数同比持续减少,减幅0.07%-3.11%。收入的减少使得近两年居民消费意愿普遍较低,造成了防控措施放开但消费仍无法明显恢复的现状,尽管其中有着节后传统淡季的因素,但也未出现需求报复性增长的情况,这与人口负增长、消费意愿低、居民收入低以及猪肉的刚需属性密切相关。所以,从人口、收入角度看,中长期猪肉消费形势不容乐观。

二、猪肉消费助力:意愿、信心及预期

图2:2005-2022年消费者满意、信心、预期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图2可以看出,从2005-2022年走势看,2017-2019年等正常年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数值范围为115-125左右,而2020年底受新冠病毒影响,阶段性下降至110附近,虽2021年短暂恢复至平均水平,但是2022年新冠疫情再度爆发,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断崖式下降至90以下(近二十年最低值),随后在2022年尾声,随着防控措施放开,消费者信心指数开始缓慢回升。从指数的走势与目前消费情况的匹配度来看,消费者信心指数能够明确印证消费的好坏情况,也体现了近期市场的消费信心在缓慢回暖。

(备注: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且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

三、猪肉消费政策:恢复和扩大消费,保障民生及就业

2023年3月初全国两会于北京召开,对于2023年消费预期做了重要部署。

其中,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以及粮食和能源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以上措施,针对于造成当前猪肉消费不佳的根源,如就业,民生,信心,价格等等做了有效指示,对消费回暖刺激作用显著。

此外,发改委也提出,将制定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提到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多措并举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及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这对于2023年的猪肉乃至整个大宗商品消费形势的改善,都将有良好刺激效果。

所以从宏观角度看,无论是政策利好,还是市场信心、预期的恢复,2023年猪肉消费同比将有明显的增加预期。

四、猪肉产量及表观消费量分析

图3:2017-2022年中国猪肉产量及自给率(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4:2017-2022年中国猪肉表观消费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生猪作为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猪肉在CPI中占比约2.2%。随着近几年国内生猪产能的快速提升,2022年末国内猪肉自给率已回升至97%,基本接近非瘟疫情前水平。而猪肉消费水平也随着新冠病毒影响的逐步减弱,于2022年重回5713万吨,基本恢复至常年水平,略高于2017-2018年的5500万吨。

可以看出,2019-2020年猪肉产量减少,消费量也大打折扣,虽然前三年新冠病毒对消费影响较大,但猪肉的刚性消费属性决定了其消费量很难有明显的减少或者增加,基本都保持在5500-5800万吨左右波动。

所以,尽管2023年有强烈的政策、信心、预期等消费好转信号,但猪肉消费量天花板限制了其可增长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2023年猪肉消费情况较前几年将有明显好转,但具体好转幅度,需要依托于屠宰量、利润、价格水平等产业指标来判断。

五、生猪屠宰情况分析

1.屠宰量

生猪交易主要由养殖企业、贸易商、屠宰企业及终端零售和加工企业参与。目前市场对于消费情况的判断,很大比例是以生猪交易的中间环节,即屠宰企业的屠宰量为基准,且往往认为,屠宰量高则消费好,屠宰量低则消费差。但此看法相对片面。

目前我国北方多数屠宰场都为“以销定产”模式,即依据下游订单来驱动屠宰量的增减,这确能体现短期需求好坏。但南方有大量屠宰场只赚取代宰费,还有部分不仅承接屠宰业务,也提供贸易、批发业务,此类型屠宰场因特殊的模式,其短期屠宰量有可能出现与消费情况背离的现象。如猪价下跌过快时的恐慌出栏,导致市场猪源多,屠宰企业宰量增加,但终端消费反而明显减量。所以,单从屠企宰量来判断消费情况略显片面,因为生猪屠宰量的高低,最终是由产能决定的。

图5:2016-2023年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单位:万头、元/公斤)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从屠宰量高低判断需求情况,更多的需要结合价格情况,来决定最终的需求状态。比较明确的情况是,当屠宰量相对较高,同时价格也较高时,需求相对较好。相反,当屠宰量偏低,同时价格也偏低时,需求也相对较差。而宰量低、价格高,以及宰量高、价格低的情况则需要具体判断。

屠宰量价关系判断需求好坏较为明显的时间点一般为年底,如2016-2018年春节前夕的备货行情,往往是屠宰量高同时价格也阶段性上涨的需求旺季,而2019-2020年则是宰量低而价格高的需求淡季。

图6:2021-2023年生猪屠宰量与出栏均价走势(单位:头、元/公斤)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据Mysteel农产品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3月8日,81家样本企业宰量约132000头左右,同比减少5000头左右;生猪出栏均价为15.75元/公斤,同比上涨3.26元/公斤。对比来看,目前是猪价同比上涨而宰量略有不如,整体消费情况较去年仍没有明显好转。

2.鲜销率、库容率

除了屠宰量高低能体现消费情况,反映屠企销售情况的鲜销率和库容率情况,也能相对的体现短期消费的好坏。

图7:2020-2023年重点屠宰企业鲜销率走势(单位:%)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图8:2021-2023年重点屠宰企业冻品库容率(单位:%)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从近4年鲜销率走势看,2023年3月初约89%的鲜销率基本接近2021年同期水平,且比2020年、2022年都要高,结合当前生猪出栏价16.00元/公斤左右水平判断,鲜销率逐渐走高主要是猪价过高、分割入库性价比有限,屠企被迫低价鲜销售卖导致的,而非需求的好转。

冻品库容率方面,自2月中旬猪价涨至16.00元/公斤后,冻品库容率增幅有所放缓,其变化规律更多的也是反映价格水平,对消费量提升与否的体现作用有限。但是结合短期的鲜销率变化,能适度的体现白条走货的好坏。例如,节日月份期间的鲜销率会出现明显惯性增长。

3.白条与毛猪比价

此外,通过白毛比价也能直观反映消费情况。其总体规律是,白毛比价持续下滑,证明消费情况不佳;反之,白毛比价持续走高,则下游需求好。

图9:2019年-2023年白条与毛猪比价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通过近5年白毛比价变化范围看,白毛比价正常波动范围为1.25-1.30之间。通过其观察消费变化相对明显的时间点为2020年底,彼时新冠病毒首次爆发,地区封控、消费受阻,白毛比较明显下滑,自1.27下降至1.23。而2019年除年底因春节消费增加,白毛比价阶段性突破1.38以外,其他月份均保持在1.25-1.30正常范围波动。此外,防控措施彻底放开后的2022年年底,白毛比价增幅也比较明显。

按照此规律,2023年1月-2月,白毛比价处在1.32-1.33高位运行,体现年节期间消费相对较好,而2月往后,毛白比价持续下行至1.25左右,体现目前猪肉消费弱的现状。

六、猪肉消费形势及消费结构分析

另外,目前的猪肉消费形势的变化,也是消费判断过程容易忽视的点。

图10:2020-2022年三大主流电商猪肉销售量(单位:吨)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图11:2015年-2021年总肉类消费结构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电商、外卖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得猪肉线上销售量出现明显走高,2022年三大主流电商猪肉销售量为9730.89吨,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511.61吨,增幅5.55%。而线上猪肉销售多以冷鲜肉及冷冻肉为主,明显差别与传统猪肉批发市场以热鲜肉为主的销售结构、模式,加上近几年热鲜肉消费占比的逐渐递减,据公开数据整理,2015年-2021年热鲜肉占比由71%降至44%,这也使得电商及外卖行业在猪肉消费的优势愈发凸显,这也是猪肉消费增量的大板块之一。

七、猪肉消费替代品分析

此外,替代品对于猪肉的替代,也是猪肉消费量长期变化需要考虑的。考察猪肉替代产品,可以基于食品属性的关联度和价格波动的相似度两个方面着手来确定替代性的强弱。

不过,食品属性的关联度更多是定性判断,例如,牛、羊与生猪的生长周期、规律、食用及加工等方面等相对相似,对猪肉替代作用相对较强;而其他的肉类或蛋白类产品,仅作为食用过程中配料而选择的产品,对猪肉替代作用相对有限。

图12:36个大中城市猪肉、鸡肉和鸡蛋市场价(单位:元/斤)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所以,以食品属性来确定替代性的强弱相对比较模糊,要确认替代性,价格的关联性更有说服力;在排除成本、季节性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之外,猪肉同禽畜肉类具有相对显著的价格相关性,鸡蛋、肉鸡与生猪的价格变化趋势,有较一直的趋势,涨跌相对同步,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以上,比牛羊肉的0.4-0.5要高不少。

图13:2001年-2021年各肉类产量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另外,除了价格相关性要比较强之外,要形成明显替代,除了本身具有性质上的相同之外,还需要在体量上能够匹配。2001-2021年,猪肉产量在各肉类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不过随着非洲猪瘟的发生,猪肉在2019-2020年的肉类总供给占比中出现约10%的降幅,而禽肉产量占比增长7.51%,而牛、羊肉产量占比进10年无明显变化,仍保持5%-10%左右水平。所以,从价格相关性和产量占比情况看,畜禽肉对猪肉的替代作用要明显强于牛、羊肉,且替代作用在逐年增强。

各种肉类产品的多样化、健康化发展趋势导致,以畜禽肉为主的其他肉类产品,正在蚕食猪肉消费市场,但从体量上看,目前猪肉的优势地位依旧稳固,其他肉类要明显侵占猪肉消费市场,任重而道远。

八、2023年生猪消费形势展望

2023年生猪消费总结为持续向好,政策引导及市场预期向好,加上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意愿增强等利好因素,都是猪肉消费的助力。但是,因猪肉的刚性需求特性,消费量要大幅增加,更多的需要依赖于人口增长,而近几年居民生育意愿差、生育率低,导致人口出现负增长,故虽然政策对消费有所引导,但因根本支撑的缺失,消费量很难有明显增加,大概率将回归到正常年份水平而已。不过,生猪价格变化,更多的依赖于供给侧变化,消费的好坏更多是加持作用,而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从供给端看,今年猪价大概率呈现“低价同比上涨,高价同比下跌”走势。那么,加上需求好转的增益,将使得低价同比上涨幅度增加,下跌幅度缩小。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