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猪肉价格连续下跌,生猪调运新规促“调猪”向“调肉”转变

2024-07-27

步入2021年春季,价位一度居高不下的“二师兄”迎来了“跌跌不休”的局面。4月初,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哈尔滨等市场发现,多地猪肉价格一度跌至30元/斤左右。而受市场猪肉供给增加等影响,猪肉批发价格已连降10周。

与此同时,4月1日起,我国开始逐步限制活猪调运,各地也相继推出生猪调运新规。业内专家认为,新规可促使生猪养殖疫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未来“北猪南运”的局面会逐渐向“北肉南运”转变。

猪肉批发价格连降10周

4月9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市场发现,各类猪肉价格多在29.8元/斤—39.8元/斤。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家猪肉摊位前,刚买完排骨的林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前几天猪肋排还45元多一斤,今天就降到39元一斤了。”

图片

猪价下滑的行情不仅出现在北京,4月3日,在哈尔滨市松北区的菜市场内,一位猪肉摊摊主也向新京报记者说,“最近几个月猪肉掉价很快,春节猪大排还在40元/斤以上,现在价位在29元/斤左右。”

卓创资讯分析师郭丹丹向新京报记者指出,近期全国猪价下滑幅度偏大。3月1日-4月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由29.66元/公斤下滑至20.84元/公斤,累计下滑8.82元/公斤,跌幅29.74%。

结合农业农村部数据可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猪肉价格自2021年第4周(1月22日—1月29日)起已连续下降10周,至2021年第13周(3月26日—4月2日)已达到35.77元/公斤,较第3周的47.48元/公斤已下降24.66%。与此同时,3月29日-4月2日,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也已环比下降4周到31.13元/公斤。

在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看来,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的首要原因是市场上猪肉供给增加。2021年1、2月屠宰量合计同比增加44.2%,供给明显恢复,猪肉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合计70万吨,同比增加26.2%。与此同时,2020年10月底到2021年2月,出于疫情防控考虑,冻品流通受阻,在当时拉动了鲜肉价格,但现在这部分库存冻品3月初也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流通。

其次,就出栏角度而言,春节前猪价上涨,让部分养殖户对年后猪价产生了较高的期望,所以2月、3月将前期压栏的大猪(140公斤以上的猪)出栏。但目前大猪的价格跟去年供给紧张时的情况并不一样。供给紧张时,猪越大价格越高,但是当供给有所缓解的时候,无论是从肥瘦比例还是从屠宰加工技术的角度考虑,大猪都不如标猪(120公斤-130公斤左右的猪)受欢迎,价格比去年低了许多。

此外,受2020年12月到2021年初的动物疫病风险影响,部分地方养殖户短期内抛售中猪(80公斤左右),这些猪屠宰完成后形成的60公斤左右的小白条肉价格本身偏低,对于市场上的猪价也造成了一定冲击。

猪肉供应最紧张时期已过去

对于猪肉价格持续下滑的影响,郭丹丹表示,肉价下降将会影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猪价影响,今年3月后,自繁自养盈利值由1650元/头下滑至960元/头,跌幅41.82%,自繁自养养殖户盈利情况已是近两年最低值。而对仔猪育肥户来说,仔猪育肥成本在23.8元-24元/公斤,目前猪价已经跌破二次育肥成本线,仔猪育肥户处于养殖亏损阶段。同时,据卓创资讯了解,近期仔猪价格也跟随猪价下滑,3-4月份累计下滑300-400元/头。仔猪采购量减少,复产速度放缓,对此,中小养殖户多处于观望状态。

尽管养殖端补栏速度或将放缓,但老百姓也无须担心会没有肉吃。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向媒体表示,2019年9月,国内能繁母猪量开始触底反弹,至10月,生猪存栏量也开始触底反弹。2020年全国生猪生产恢复超出预期,2021年也延续了持续恢复的势头。“从大趋势上看,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应会越来越宽松。”预计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40%以上,二季度还将继续较大幅度增长,按照目前生产恢复势头,今年下半年生猪存栏即可以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

对于2021年猪肉价格整体走势,东兴证券分析师程诗月在研报中指出,伴随生猪存栏复苏,猪价下行趋势不可逆,节假日对需求的提振也较为有限,年内波动主要取决于后市疫情发展与季节性需求。价格下行期,管理能力带来的完全成本优势将会带动头部企业持续兑现盈利。

就月份波动而言,郭丹丹预计,近期肥猪仍处于消化阶段,待肥猪消化完毕,猪价有上涨可能,非洲猪瘟疫情稳定的情况下,预计4月猪价仍继续下滑,5-8月猪价有上涨可能,但产能持续恢复,下半年猪源增多,9-11月有走低可能,12月受腌腊支撑,猪价或微涨。

生猪调运新规开始实施

产能稳定恢复的同时,生猪的调运方式也正在转变。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发布的《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2021年4月1日起,我国会逐步限制活猪调运,除种猪仔猪外,其他活猪原则上不出大区,出大区的活猪必须按规定抽检合格后,经指定路线“点对点”调运。指导养猪场分阶段开展非洲猪瘟净化,创建无疫小区,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对于限制活猪调运,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曾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实施分区防控是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已被国内外实践反复证明。为防控非洲猪瘟,我国从2019年年初开始,就已在中南6省区试点开展分区防控,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从2019年11月30日起,除种猪、仔猪和“点对点”调运生猪外,禁止中南区外的活猪调入。上述试点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生猪及猪肉价格没有因此出现异常波动,说明前期的区域划分是科学的,政策措施有效。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四川、湖南、海南、广西、山东等地均已出台各省生猪调运新规。其中,海南省自4月1日起“停止外省肉用生猪入岛”;湖南省从3月17日起,除用于继续饲养的种猪和仔猪外,暂停外省生猪调入,且强调“严禁从高风险区调入继续饲养的种猪和仔猪”。广西壮族自治区则自4月1日起,除中南区其他省份(广东、海南、福建、湖南、江西)的种猪和仔猪外,暂停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猪调入广西。且对“从中南区其他省份调入广西的种猪和仔猪实行‘点对点’调运报告制度”。

生猪调运新规是否会影响到猪价和猪肉供给?在朱增勇看来,参考先前在中南区实行的调运政策,此次禁止调运活猪政策在落地前很短的时间内会对市场有影响。结合曾经“北猪南运”的背景,短期内,北方主产区外调猪数量下降,供给短时增加,价格下滑,南方主销区调入的活猪量减少,但白条肉增加,猪价下降速度会略缓。但上述影响其实一周左右就可以消化。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讲,这种措施是有意义的。

对于限制活猪跨区调运过程中,部分种猪、仔猪仍可调运的原因,朱增勇指出,仔猪和种猪是生产投入品,如果不允许调运,生产就没有办法继续。同时,在非洲猪瘟发生前,跨省活猪调运量在1亿头以上,但相比之下,仔猪和种猪的调运量相对来说要小很多。此外,非洲猪瘟发生后,很多省份都已经开始鼓励提升本地种猪供给能力,养殖户倾向于为减少疫情风险选择在本省购买种猪或者留存性能较好三元母猪做种猪,也使得后期仔猪、种猪调运量不大。

朱增勇认为,调运新规的实施并不会对各地区猪肉供给产生影响。非洲猪瘟发生后,我国生猪调运结构已经发生改变。2019年,农业农村部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区域化防控,按照地理相邻、产销互补等区域划分原则,将国内分为北部区、西北区、东部区、中南区和西南区5个大区,经过科学划分的各大区内都有具备实力的主产省和主销省,其间一些地区已不允许跨区调运活猪,但会允许区域外经过备案、检疫的规模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之间实施“点对点”的调运,走指定通道,满足猪肉产品需求。“2019年,活猪调运量较上年下降了约48%,猪肉调运增加9.7%,现在活猪调运比例也仍在下降。”

“在新调运政策的推动下,‘北猪南运’会慢慢转变成‘北肉南运’。”朱增勇举例称,假设河北省的猪肉量已经可以满足北京、河北等北部区需求,多余的猪肉就可以通过就地屠宰,以肉的形式再运到南方区域,“但这也要依赖于这个省份本身拥有的屠宰深加工能力和所在区域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摄影 王思炀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