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尊重父母命运,永远别做还“债”的孩子

2024-08-20

电视剧《天道》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

“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海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而老人越是觉得养儿防老,就越容易觉得吃亏,心里就越苦。”



很多父母,喜欢把“孝顺”挂在嘴边,孩子一有点不顺着自己就会被冠上“不孝”的罪名。

“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

“我们把你养这么大,你就应该……”

于是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听父母的话,回报父母的爱:

因为不想让父母不开心,哪怕违背自己的意愿也要顺着父母;

即使自己收入微薄,也会尽力改善父母的生活;

把父母生活中的问题视为自己的责任,哪怕超出能力范围,也要努力去解决。

可是亲爱的,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孝顺”时常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偶尔也会怀疑自己好像不是因为爱去回馈父母,而是因为愧疚,因为觉得亏欠,所以才孝顺。

为什么我们在孝顺父母的时候,会有“愧疚感”?



你以为的爱,其实是偿还

先讲一个故事。

朋友的母亲刚做了一场手术,为了复诊方便,住在了朋友家。

术后恢复期,老人身体不是很方便,吃饭、如厕都需要人照顾,但她妈妈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什么都想要自己使劲。

一边干一边嘴里还念叨自己:“真是没出息,什么都干不了,还给人添麻烦。”

朋友听到这话,一边劝慰母亲不要想太多,一边在饮食起居上更加仔细。

每日三餐还换着花样做,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带着妈妈出去散步,邻居都夸:你女儿真孝顺,把你伺候的这么好。

她妈妈也说:“多亏我有个好女儿,不然生病都没人管。”



但朋友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尽管朋友事无巨细地照顾着母亲,但却很少和母亲聊天、谈心,每次母亲想要找她说说话,她都借口有事走开了。

外人眼里,她们是一副母慈子孝的画面,但在实际相处中,两个人却极为拧巴。

第三次复诊结束后,母亲坚持要回老家,谁也拗不过,问她是哪里住的不舒服吗?她也不回答,没办法朋友只好同意。

朋友非常困惑:为什么我明明在孝顺我妈,但我却不开心?

朋友的老公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

你们母女间没有爱的流动。这不是孝顺,更像是一种偿还。



父母将我们抚养长大,我们理应孝顺父母,但很多人在孝顺父母的时候,并不开心。

想去别的城市发展,但父母说:“我们以后就指望你了,你走那么远,我们怎么办?”

于是,怕父母担忧,选了当地的工作;

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父母说:“这个专业以后回老家找不到工作,不如考公稳定又保险。”

于是,怕父母操心,选了稳定的专业;

想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但父母说:“咱们家就你一个闺女,远嫁太辛苦了。”

于是,嫁给了父母选好的相亲对象;

明明自己工作也很辛苦,收入也很微薄,但是父母一提到家里缺钱,就毫不犹豫转账支持;

但逢年过节却很不愿意回家,即使回家,也不愿意久留;



“我不想被人说成不孝子,我怕他们伤心,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忤逆他们。”

这是很多孝顺但不快乐的孩子们的心声。

如果当你做了种种,被夸奖孝顺,内心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甚至像是堵住了一样。

那是因为,你的这种情绪,不是基于对父母的爱,而是基于“愧疚”,你的孝顺,也不是真的孝顺,而是隔离你的愧疚情绪。

因为孝顺背后的真正动机,应该是爱的回流;而偿还,只是因为愧疚感。



愧疚感,是如何形成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本应该是爱的相遇,但当“愧疚感”袭来时,身处其中的子女也很痛苦:

为什么我们与父母的亲情越来越疏离?我是一个“不孝子”吗?

或许答案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朋友是父母老来得子的宝贝,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一直觉得“养儿防老”,所以在养育过程中,总是传递出一种:

我现在养你这么辛苦,等我老了,你也得好好照顾我。



他们全心全意的爱,也伴随着高期待,所以朋友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

有时候,甚至会说出:“把你养这么大,你欠我的太多了,一辈子也还不完”。

拥有“养儿防老”观念的父母,往往很难明白:孩子,是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一个个体。

在他们内心,孩子就是自己的拥有物,他们可以决定孩子的一切,当然,他们也乐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但对孩子来说,他得到的关爱,不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栽培与滋养;

父母也不是真心希望自己能过得好,而是基于赶紧成才、赶紧赚钱来回报的父母付出的期待。

这就导致,朋友在照顾母亲时,尽管衣食住行安排的很妥帖,但是情感上却不愿意和母亲有更深的交流。



因为她感受到的是:我生了你,养你了,你就应该孝顺我。

当父母把自己放在一个“债主”的位置上,孩子的感受就是:我欠你们的,我就应该还。

即使他们没有感受过真正不求回报的爱,也知道父母这是以爱为名的索取。

这种“债主思维”,让孩子没办法真正地以爱去照顾父母,也让父母没办法从容地享受子女的关怀,从而破坏亲子关系。

而这背后,最终隐藏的是:父母的匮乏

一是年代受限

坚信“养儿防老”父母,大多生活于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被饿死”的恐惧使他们对物质拥有强烈的依赖,而并不能信任情感的价值。

他们对儿女的爱大多是物质上尽量给予,情感上无法避免吝啬。

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的情感也很匮乏,能给予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二是生存恐惧

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要不是为了你、全是为你好”,他们将自己置于能力和道德高点上的时候,也将无能、无助的部分投射给了子女

这会让子女在内心产生内疚、羞愧的感受,来完成父母对子女控制,从而抵御来自现实生活的无助和对生存压力的恐惧

三是对力量感的恐惧:

有的父母,曾经对孩子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随着渐渐老去,他们的力量感慢慢丧失,但他们的信念依然存在。

他们相信面对现在更有力量更有能力的孩子,就会面临着自己被嫌弃和伤害的风险。

于是他们在孩子面前变得卑微、恐惧,他们可能会讨好孩子,也可能会拒绝孩子们的照顾努力。

所以这一代父母,如果再简单地秉持“养儿防老”的观念,是很难与自己的儿女保持情感上的亲密的。



尊重父母命运,

跳出“债主思维”

有句话说,爱是常觉亏欠,不是常觉亏本。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学会要辨别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还是带着索取的钩子。

也要明白,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的“孝顺”是包括了:

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给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

但这些都是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给予的“爱的教育”所潜移默化形成的。

并不是因为父母把我养大很辛苦,所以我要偿还他们。



首先,学会挣脱。

带着偿还的心去孝顺,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因为你的内心是矛盾的,是不甘心的。

要尝试从“愧疚感”枷锁里挣脱出来,直面自己的痛苦。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我们有自己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即使父母将我们带来这个世界,我们也依然是独立的个体。

父母付出那么多当然值得感谢,但孩子也不该是因为感恩和回报才值得养育的

有一个小练习,可以分享给大家。

想象你面对你的父母,当你在孝顺的时候产生了“愧疚感”时,你对他们说:

“爸爸、妈妈,感谢你们给了我生命,这里面包含了我需要的爱、力量和支持,我会用你们给我的一切去建立一个我自己想要的成功、快乐、轻松满意的人生,你们也有你们自己的人生。”

这个练习,可以让你感恩的基础上,学会挣脱。

我们只有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身边的人。

爱父母,就该懂得“孝顺有道”。



其次,我们要真正的自我负责。

你被要求孝顺父母,心里并不想这么做时,你的内心就会对父母有要求,而你表现出来的孝顺,有可能只是一种表演的状态。

如果你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无意中成为了那个表面孝顺的人,那你可以尝试做出另一种选择,你可以尝试去爱他们,理解他们。

但是,这种爱并不是要你牺牲自己,也不是再一次陷入一个乖巧听话、违背自己意志的状态。

而是在尊重父母命运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直面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父母捆绑,杨力虹老师帮助了无数在家庭里挣扎的子女,推荐你来听听她的《3天家庭心理学》。

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父母只是生命的源头,而自己才是爱的源头,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出生,所以我们不欠任何人。

愿我们都能挺直腰板,昂首挺胸,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