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序《文学与人生十二讲》‖ 蒋德斌

2024-01-21

【散文】苟且、诗与远方——序《文学与人生十二讲》‖ 蒋德斌

政务:方志四川 2021-06-10 07:05

原创 蒋德斌 方志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苟且、诗与远方

——序《文学与人生十二讲》

蒋德斌

这些年来,“诗与远方”突然成了一个时髦的词语。何谓“诗与远方”?大概意思,我想是指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比如自由自在的生活吧。我查了一下,这句话来源于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妈妈坐在门前

哼着花儿与少年

虽已时隔多年

记得她泪水涟涟

那些幽暗的时光

那些坚持与慌张

在临别的门前

妈妈望着我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她坐在我对面

低头说珍重再见

虽已时隔多年

记得她泪水涟涟

那些欢笑的时光

那些誓言与梦想

在分手的街边

她紧抱住我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我独自渐行渐远

膝下多了个少年

少年一天天长大

有一天要离开家

看他背影的成长

看他坚持与回望

我知道有一天

我会笑着对他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因为“看野了平淡的风景”,不能简单地接受“现实的荒野”,这样终老一生,忘记了寻找自己的世界。所以高晓松说,他要“不顾一切地奔跑追逐光明”。

我不知道高晓松“自己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那光明的海,大概就是他所谓的“诗与远方”。在我看来,不过是我们对于个人理想追求的诗意表达。

与之相对的,就是苟且的生活、平淡的风景。在诗意的人眼里,我们大概都是“苟且地生活着”。看一看,每天一大早就得起来,送孩子上学,然后匆忙赶回单位。忙不完的工作,应酬不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单位忙碌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回到家里,一大堆家务活等着你,要做晚饭,要洗碗收拾厨房,要给孩子洗澡,还要检查他们的作业,督促学习。周末也不得空闲,孩子学习压力大,家长压力更大,要带孩子学音乐、学美术,上学而思补习课……总之,一年四季,难得有空闲时候——家里电视是很久没有开过了,电影院那些浪漫的日子,似乎也一去不回头了。这样的生活,似乎看不到尽头……

这些就是所谓“生活的苟且”吗?如果仅仅只有这些,还不算太坏。毕竟我们拥有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有了这“五斗米”,在这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至少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我们不会沦落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地步,也不会经历“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或者“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这样悲惨的境地。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富足的时代,一个太平时代。虽然算不上富贵,但是终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少当我们在经历这些“苟且”的时候,还能够偶尔抬起头来仰望星空,还能够发出感慨:“什么时候,能够自由去追寻我的诗与远方。”

什么是“生活的苟且”?人要先活着,为自己、为亲人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只有他们生活安定无忧了,才会有心思去听自然的乐曲,去唱心中的诗歌。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真正“蝇营狗苟”的“活着”,像年轻的杜甫那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就罢了吧。因为毕竟“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就是生活,不是苟且,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自身价值的体现。

人们常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句话很对!但是何为奋斗?奋斗不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而是“创业艰难百战多”。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寒暑冰霜。而且我们应当深信,所有的艰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那么,真正的苟且是什么?是怀着天下的梦想,却不肯动手扫一屋;是享受着一尘不染的环境,却鄙夷轻蔑劳动者;是一边吃着喝着,一边讲着说着唱着荤段子,甚至侮辱民族的先辈们;是享受着今天的和平生活,却忘记了民族曾经流过的鲜血;是一边开着5.7升的豪车,一边将雾霾的照片发到网上;是满口对贪官污吏的义愤填膺,内心却期盼自己家的祁同伟、高育良……

苟且,只有利益,没有尊严;只有权欲,没有信仰;只有私心,没有公德。有这么一些人,厌烦和轻蔑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妄说那是一种生活的苟且。如果硬要把日复一日的努力当做“生活的苟且”,那么,这种苟且是一种荣耀。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明知会有一死,但却努力地生活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为死而活着的人,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世世代代的人类,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努力,并通过努力获得自己的幸福。所以,当你失去信仰和尊严的时候,当你厌烦拼搏和努力的时候,就是苟且;当你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尊重的时候,当你心里充满热爱的时候,就是诗与远方。

诗意并不在远方,他从未离开你,就在你的心里。从苟且通往远方的路,就在你自己的脚下。

在我们高谈阔论“诗与远方”的时候,请不要忘了,今天能够谈论“诗与远方”,是在前辈们经历和忍受“生活的苟且”才换来的。我们出生的时候,固然是赤手空拳,但是你、我、他出生的时候,就真的完全一样吗?不一样。高晓松今天当然可以谈诗与远方。百度一下高晓松的家世,他的外公张维是两院院士、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外婆陆士嘉是北航筹建者之一,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和中国籍留学生。舅舅张克潜是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父亲也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是著名的建筑学家。高晓松是北京四中的毕业生,考进清华大学电子学系,但是没有读完就退学了。他自己也曾说过,硕士在他们家里,也就等同于文盲。我想,高晓松能够追求诗与远方,恐怕与他的显赫家世是完全分不开的——他可不是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的!

有多少人能够有高晓松这样显赫的家世呢?显赫的家世,就是自由的资本,可以随心所欲选择人生的资本。但这资本是需要积累的,也许只需要一代人,也许需要三四代人,这里面有机遇、有打拼,说不尽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出生于普通劳动者家庭。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生活都还算不错。像七零后,以及更长一些的,不少人经历过艰难。苟且不能作为一个评价人们生活的语汇,因为每一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我们“苟且的生活”,是因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们苟且地生活,正是为了我们下一代人能够诗意地生活!高晓松今天的诗意生活,不也是前几代人苟且生活努力才得来的吗?

年轻人对于理想生活有所向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有向往诗意生活的权利。更何况我们年轻,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有的是机会和潜力。我们深信,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就有追求诗和远方的本钱。年轻的人,就像老舍笔下刚刚进城的祥子,相信只要通过努力,车子会有的,房子会有的,老婆和孩子也都会有的。

但是社会是复杂的,一些事情往往会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这些事情,有些是正面的,有些却是负面的。不同的人,在面对这些事情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人面对负面事情的时候,反而能够激发出斗志来。但是有的人,比如祥子,最终却堕落成为流氓无产者。今天的社会比起骆驼祥子的时代,虽然进步很多,但是有些问题比如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等,依旧存在。今天社会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浮躁。我们容易看见别人成功的荣耀,却很少看到成功背后的付出。媒体一再宣扬成功术,从国外的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到国内的马云、马化腾,这些成功者激发我们的理想和斗志,点燃我们奋斗的激情——我们以为,那就是我们的诗,那就是我们的远方。

年轻人是最容易受到成功人士的激励的,因为年轻,所以充满自信与骄傲;也因为年轻,容易冲动和盲从。年纪大一点的人,会考虑更多的现实问题。但是,要说诗与远方是年轻人的专利,我却不能赞同。因为所有人都曾经年轻过,而所有人也都会老去。不能说年轻时可以有梦想,老了就没有了。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追寻梦想也是如此。但是这种梦想,不是成功学中的成功,不是颜如玉,也不是黄金屋,不是成为马云或扎克伯格,而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无论生活如何艰苦,都应该有一点高尚的东西,牵引自己的方向,确保自己不至于迷失,灵魂无处安放。这一点高尚的东西,才应该成为我们的诗与远方,总不能够像骆驼祥子那样,自暴自弃,甚至成为罪恶的帮凶和推手。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期望,无论这个理想多么简单,这个期望多么廉价,对于那个人的成长,意义都是重大的。

有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播出的时候很火,很多人都看过。这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说它不错,是说它确实反映了很多真实,揭露了当前社会中特别是官场中一些黑暗的现实。这些黑暗是哪里来的?不是今天才有的,在《老残游记》里有,在《官场现形记》里有,在二十四史中也有。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在《纸牌屋》中有,在《红与黑》也有。

这部剧中的重要角色祁同伟,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公安厅长。他的生活经历,也是一种苟且。问题是,祁同伟有没有过诗与远方?当然有过,那是汉东大学的学生会主席,是汉大三杰之一!然而,在面对挫折方面,祁同伟和祥子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拥抱了权力和财富,选择了放弃和堕落,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和最后的高尚,堕落成了罪恶的帮凶和推手。

一定要记住:诗与远方应该是一些高贵的东西,就在心里。无论你经历什么,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能放弃。乌云过去以后,星空依旧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如果从此低头,你将失去整个世界。

一定要记住:诗与远方何在?就在脚下。一个人要立足本职岗位,追求诗与远方,而不能耽于幻想,更不能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沉湎于自怨自艾的情绪。

如果说追求诗与远方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当然的选项,那么整日沉迷于远方,却看不到眼前的路,理想就成了空想,就无法找到回家的路。而如果面对问题和现实,不能坚持一些高尚和美好,也就容易误入歧路。

一定要记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诗与远方,且是无法复制的。高晓松当然可以做一个无房户,自由自在地周游世界,可是我们却不能。海子预言到了未来,自己却没有熬过冬天。每一个人跟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机械地模仿别人、追随别人,恐怕最终只能唱《一无所有》。

我记得以前曾读过诗人海子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是这样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海子1989年写的诗,三十年了。有时候,我觉得诗人就是预言家。海子写完这首诗不久就自杀了。八年以后,中国开始了市场化的住房改革,取消了福利分房。如今,我们大多数有了房子,也可以时不时地去看看大海。我们觉得去农村养马、劈柴,至少逛逛农家乐,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这些年,粮食和蔬菜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事情,而网络的发展,使得千里之外的人们可以面对面交谈。瞬间的幸福,可以通过手机记录下来,告诉朋友圈里面所有的人——当年许下的愿望和祝福,如今大多变成了现实,可是诗人安在?

如今,当年的诗与远方变成了现实,我们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但是我们的精神似乎并没有同步提升,生活似乎依旧“苟且”:时间在匆匆流逝,时间就是金钱。现代人们的人生,就像那抓取金币的游戏。时间有限,人们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抓取尽量多的金钱,捕捉如流星般璀璨和纷纷的荣耀与机会,谁会在乎思想,在乎观察和思考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呢?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工作忙、家务忙,白加黑,五加二。

我们的生活行色匆匆,很少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些问题。我们埋头于日常琐事,没有时间看书学习,没有时间思考问题。稍微有时间透透气,又被手机、电视所占据了,我们完全淹没在时代湍急的洪流里了。

然而,大江虽然不会停歇,但在经历一段狂奔之后,终会有一个安静的港湾。就像优美的音乐必有声调的起伏一样,生活也必须如此。我们应当在劳累之中,感受到奋斗之美;应当在歇息之时,感受到诗意之美。

诗与远方,其实就在那里,就在我们奔波之中,歇息之时。

长兄蒋德均先生历经十年、九易其稿的新作《诗与远方——文学与人生十二讲》就要正式出版了。这是一件令人欣慰而且值得庆贺的事情,尽管长兄已著述等身,但他对这本书的写作与出版极为重视。恰好我这些天写下《苟且、诗与远方》这篇小文,长兄来电话说,这篇文章持论公允、引据得当、很接地气、颇有生气,很多东西都替他言说到了,要我同意将此文用作他的新作的序言。

作为学理工科的我来说,喜欢文字,业余而已,在长兄面前,岂敢班门弄斧?况且这书是作为高校教材编写使用的。但最终被长兄说服。《诗与远方——文学与人生十二讲》体制宏大,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举例得当,讲解详实,融入了讲解者的人生阅历与创作体悟,优点与特色多多,毋庸多言,否则有吹捧之嫌。

记得长兄说过,诗歌的诞生就意味着死亡。文本的存在,就让它去自证吧。但我依然觉得该书在结合文学经典或名家大师的经历这些方面,可以再增添些笔墨。同时,视野可以更为宏大,论述可以更为严谨。案例中,可以再多一些外国作家和中国当代作家,比如惠特曼,比如杰克·伦敦,比如罗曼·罗兰,比如路遥,比如史铁生等。这些作家是颇为励志的,可以给予当代中国大学生不少启示。妥否,恭请方家赐训。

作者简介

蒋德斌,先后就读于西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揭厉斋主人。曾供职于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现供职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蒋德斌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散文】苟且、诗与远方——序《文学与人生十二讲》‖ 蒋德斌》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