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浪淘沙:似水年华】真正厉害的人:常自省,能自律,懂自愈!

2024-02-23

发布于:山西省

原标题:【浪淘沙:似水年华】真正厉害的人:常自省,能自律,懂自愈!

浪淘沙:似水年华

文 / 胜鬘夫人(月光诗人 - Véronique)

锦瑟青春梦,

无知濛濛。

醍醐灌顶前世影,

淨观但见今生缘。

结金玉盟。

烂漫花鸟鸣,

月色皎明,

似水年华空回眏,

娇妍羞涩入于心,

涓涓如镜。

【作者/胜鬘夫人】 发愿以胜鬘夫人为笔名,学习胜鬘夫人十大愿的精神,希望能够以十大愿的精神,以文学艺术的力量,文明的互相尊重理解的精神,希望来回馈帮助祖国社会更和谐安乐!

【原创:《吾爱非爱妮可不可》千首诗歌!

《月光诗歌系列--共百首》!

《月光圣女三世情缘-传奇故事长篇小说(连载完成!正在编辑出版,已经超过一百万字⋯)》

其他诗词等原创作品数百首!敬请关注各大诗歌朗诵群及网络发布原创作品!】

真正厉害的人:常自省,能自律,懂自愈!

有人说:“世上最难的事,是战胜自己。”

深表赞同,勇者打败对手,强者战胜自己。

人生过半,历经种种,很多人不怕狂风巨浪,也不惧世事艰难,但唯独很难超越自己,生活中,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常自省,能自律,懂自愈,能够战胜自己,成为命运的强者,活成人生的赢家。

一、常自省,内心不迷茫

《道德经》中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一个人即使智慧明达,才华横溢,也不能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每个人都可能一叶障目,懂得时常反省自己,才能时刻保持内在的清醒。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官员叫王和,考中进士后,做了地方上的县令,他有个习惯,每天黄昏,都要静坐半个时辰,反思当天的言行,后来,升到了三品。

虽然政事繁忙,他仍不忘每日静思反省。

妻子不解的说:“从前人微言轻,需处处留意。如今位高至此,为何还要如此谨慎?”王和沉思片刻说:“越是这样,越要时时反省,清楚自己的位置,以免糊涂。”

后来,朝廷纷争,他因言行得体,清醒自知,避免了纷争,最终安稳还乡,功成身退,古人常说:“自大者自困,自省者自渡。”

人的思绪瞬息万变,杂念千千万万,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牵引,失去内心的定力,从而变得自大而不自知,做出后悔莫及的事。

所以说,经常反省自身,清理杂念,整理思绪,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避免灾祸,活得清醒而顺遂。

二、能自律,遇事不慌张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化解世间的难事,要从简单的事入手;处理天下的大事,需从细小的事开始。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人若能保持自律,持之以恒,遇事才能不慌不忙,迎刃而解。

古时候,村里有两兄弟,张大和张二,两人家境贫苦,只有一间茅草屋用来安身,还时常漏雨,于是,他们决定修建自己的房子,张二砍了几天树后,只得了几根有用的木头,不知何时到头,就放弃了。

而张大依旧每天上山,日日如此,从不停息,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张大攒够了盖房的木材,很快修好了房子,而张二只能住在以前的草房里,不久后,天下暴雨,草屋坍塌,他也彻底失去了住所。

《格言联璧·处事类》中有言:“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人与人最本质的差距,不是才华,不是外貌,而是耐心。

因为能耐住性子,懂得自律的人,心性纯粹,不害怕麻烦,不胡思乱想,故而能够大事化小,难事变易,最后如愿以偿,心想事成。

三、懂自愈,做人不内耗

俗话说:“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看遍世事后,活得明白的人,知道事有终止,风不会一直吹,雨也不会整天的下,故而更加懂得自我治愈,不消耗自己,不抱怨命运。

看过一则故事:魏晋时期,有一位书法家,少年成名,书法高超,被当时很多名人雅士传阅推崇,不幸的是,一次风寒之后,他患上了严重的眼疾,遍访名医,但都束手无策,渐渐的,他变得目不能视,无法再书写了。

但是他并未因此颓废,而是开始治愈内心,走出阴影,逐渐发现自己的听力超于常人,于是开始学琴弹奏。

三年之后,他的琴技再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慢慢地,人们忘了他的眼疾,争相前来请教琴艺。

正如《霸王别姬》里有一句台词:“人哪,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人生在世,无常是平常,命运的风暴来得总有些猝不及防,但我们始终可以自我疗愈,掌握命运的走向。

学会在意外来临时,坦然接受;在艰难困顿时,顺其自然,不害怕变化,不为难自己,懂得治愈自己,就是能找到生活的解药。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人生始终是一个人的旅行,他人爱莫难助。真正强大的人,不迷失,不慌张,不抱怨,能够战胜自己,救渡自己。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自省者明,认得清位置,活得清醒顺意;自律者稳,做得了小事,遇事不慌不忙;自愈者智,接得住命运,掌握人生方向。

来源:最国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普贤书院】编辑小组

普贤书院主编:禅思老师

普贤书院总编及顾问:音乐人Jinjing🇨🇭🎼🍷 〖UZH🇨🇭〗

美 编 及 约稿:M玫瑰公主

原创 · 诗歌

胜鬘夫人(月光诗人-Véronique)| 已授权发布

Veronique 薇娜妮可,胜鬘夫人的法文名字,在巴黎公共平台的名字,也是〈私人订制服&配件〉的品牌,在法文的字义是〈爱的女神〉赐予人们幸福&希望&喜悦

"如果爱文字,尊重原创,不要剽窃别人文字"

本平台所有图文、视频、音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重新发现文化新力量

感谢您的欣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热门文章